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培养初探
2023-02-20李显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显明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培养大批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新人,是衡量国家、区域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尺。当前,科教兴国、构建国家创新教育体系已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均明确提出在地理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必要。为此,笔者主持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培养研究”,相关成果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尝试对此项目作简要介绍。
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的含义
谈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和教学,地理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一个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独特价值。“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和从事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发展起来的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对地理创造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一是狭义的地理创造能力,指中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性地理观察能力、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创造性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创造技能四部分。创造性地理观察能力是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科学、精细、独特、有效的观察的能力。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提供新颖、独特、有价值成果的能力。创造性地理想象能力是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实现地理创造的高阶想象能力。地理创造技能是将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养成和表现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技巧。四部分相互联系、制约、促进,构成地理创造能力的综合体,其中创造性地理思维能力是核心。
二是广义的地理创造能力。广义的地理创造能力是中学生在地理学习、实践和教育中培养起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动力、操作和控制系统。
动力系统是激发创造思维的心理定式,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意识是突破原有知识体系、创新原有知识体系的一种意识,包括问题意识、怀疑意识和求解意识。创造情感是带有理智因素的情感,受感性兴趣、理性志趣和信念的制约。创造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等优良的创造品质。
操作系统是地理学科创造素质的主体部分,也是地理创造教育体系和实践模式的重心。它包括创造性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创造技能等。
控制系统是自我调节,使创造主体实现对动力和操作系统的自主调控。在地理创造活动中,动力系统决定着操作系统的能量,而操作系统则利用这些能量直接产生地理创造成果。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创造主体实现对地理创造定式和创造性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创造技能的自主调控,地理创造主体就可以运用控制系统对动力、操作系统进行有效调节、控制,从而使地理创造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获得最佳效益。
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的测评
虽然目前对智力的概念和测量工具已经相对成熟,但对创造能力的测量仍然存在困难。创造能力的理论叙述存在分歧,评价标准易受主观影响,且创造能力并非单纯的发散思维能力,还需考虑非认知因素及早期个人经验、环境因素等。现有的创造能力评价主要从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两大领域进行,但多数测评方法都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具有局限性。学科创造能力测量更为困难,尤其是地理学科创造能力测评罕见,这从侧面证明了其困难程度。尽管如此,笔者仍试图设计一套“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测评方案”,遵循方向性、激励性、综合性、学科性、操作性、实用性等原则,从地理创造能力动力系统、地理创造能力控制系统、地理创造素质等三大领域进行测评,取得了一些数据和经验。该方案包括测评目的、术语界定、方法选择、内容确定、结果运用等方面,但因较为复杂,暂不在这里赘述。
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地培养
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不是被教出来的。但我认为,在创造型地理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的创造教育训练,特别是通过多元化地理学习、地理实践、地理活动等,内化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素养,地理创造能力还是可在一定程度上生长和发展的。笔者把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概括为“四个三”:
明确三大目标 “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培养”项目的三大目标是:培养创造型学习地理的学生,造就创新性教学的地理教师,建设创意型发展的区域地理学科。
构建三个系统 一是区域地理学科建设系统。包括明确区域地理学科建设六个方向:学科思想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组织建设、学科制度建设、学科课程建设、学科资源建设;聚焦区域地理学科建设的六大重点:教师队伍提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改革、教学手段优化;强化区域学科建设的六项保障:理论武装、实践改进、组织保障、项目突破、总结积累、技术支持。二是区域地理教育教学系统:区域地理教师树立创造教育观念,学习创造教育理论,掌握创造教育技能,探索创造教育方法,培育创造教育成果。三是区域创造性地理学习系统:坚持“学为根本,教为引导,学教结合,教学相长”,探索“创造性地理课堂”新形态,如“生本学堂”“本真课堂”“自主互助课堂”等;广泛组织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项目式、主题式研学、游学和地理实践活动。
依托三种载体 一是挖掘创造教育课程资源。研究新课标,研读新教材,开发区本、校本、师本地理创造教育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二是创编创造力培养素材。包括教材和学材两部分,如创造发明故事、地理创造典例、地理趣味实验、地理项目式学习、地理创造性作业等。三是创设地理创造文化。创造文化是指创造主体生存于其中的,能够影响主体创造状态(创造品格、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的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文环境,可称之为“创造场”。宏观方面,加强国际形势教育、国情教育、爱国爱乡教育,在国际科技竞争、创新竞争白热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新时代全球、人类、祖国、家乡面临的重大问题,增强新一代的创新使命。微观方面,加强科技馆、博物馆、地理探究空间、地理实践基地等地理创造性学习“硬环境”,建立有利于创造性学习的制度、机制、平台、资源等各类“软环境”,加强创造教育的宣传、总结、报道、推广。
拓宽三条渠道 一是创造性地理课堂。创设创新学习的教学活动情境,探究创造性教学策略,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创造性学习活动项目,制定创造型地理课堂评价标准等。二是地理创造性思维训练。开设创造能力训练课程,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引入成功的创造案例和科学的创造技法,以地理学科为主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学习典例、提出问题、设计任务、主题活动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三是创造性地理实践活动。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广泛开展项目式、主题式、融合式学习和游学研学活动,开展小研究、小项目、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创作等创造性学习活动。
总之,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培养,是新时代改革地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中学生地理创造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地理创造能力的测评和地理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等方面,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但创造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艰难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