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标视角下的育人路径
2024-01-02郭晶,刘玉萍,魏星宇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和课程的育人功能,描绘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蓝图。凝练了学生学习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统领并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将其统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新课程,全面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基于以上认识,北京市东城区精忠街小学深入学习,积极探索,把握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内容,确定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知识迁移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共筑育人合力。
◎ 新课标理念下的学校科普教育探索
科普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和造就科学家,而是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唤醒青少年内心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搭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有效平台,生成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强大支架。
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我校开展“发现身边的科学”科普活动,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结合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法。但学生参与不够积极,缺乏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组织学生观看科普动画“科学小子席德”,并模仿动画片的情节,观察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查,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活动中渗透“探索未知”的基本过程,即观察思考—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初步的观点—寻找可靠的证据—基于证据开展推理—作出科学解释。同时,指导学生将科学现象、自然特征记录在自然笔记中,将受条件限制的实验室实验化作操作简便、限制性小、普及性强的生活实验,将春秋游设计为有内涵的科学游记……这些活动依托真实情境与生活资源,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可以拓展科学实践的宽度,提升科学体验的深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建构科学素养。
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发现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应用与迁移知识和方法,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我校很多科技活动是以项目研究或主题方式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分年级、分主题开展项目研究,拓展学生学习科学的空间,丰富科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将创意、方案等物化为实物模型,促使学生科学素养螺旋上升。
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
“双减”后,学生的周末生活更丰富了,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走进图书馆等,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科普学习内容。我们鼓励学生主动观察探究,发现问题,并分享探究收获。他们需要学习查找、提取相关信息,积累素材;实地考察,积累视频和图片资料;撰写讲稿,研究讲课方式。善于思考的学生还会提出系列化的质疑,转化为新的探究目标。这样的流程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自主发展,营建起彼此学习、乐于分享的学习生态圈。
(文/郭晶)
◎ 新课标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标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和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生活化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数学学科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的基础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则是因为生活化是建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途径,能有效地发展其数学素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积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教师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现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找准切入点,使学生感悟和体会数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结构化
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要进行结构化整合,使之成为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化非常重要。数学结构化教学是指从数学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重新组织,形成整体认识。通过过程设计、回顾反思和提炼总结,使结构化的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循环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数学素养。
在进行单元整体的数学结构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整合数学知识板块,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数学知识的整体化教学。结构的关联使得数学教学脉络清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数学单元基础知识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递进关系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独立内容。教师既要结合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又要始终保持知识的整体性,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要层次化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立足教材,遵循认知规律,注意层次性和梯度。选编和处理方式一定要有层次性,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链条,浅层次的记忆性内容可单纯地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内容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高层次的内容可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内容的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坡度与梯度,即使起点低,但最后要求也要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解答基础性习题,又能使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尝试解答难度较高的探索性、拓展性习题,从而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要注重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化,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减“脂肪”、增“肌肉”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文/刘玉萍)
◎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规定,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其中英语课程承载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而作业作为教学课程的延伸,是学生巩固和拓展课堂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部分。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意义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支撑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更深、更广的理解与应用,引发更有意义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管理、动手实践等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作业内容充满活力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作业是学生展示个性、才智与情怀的学习产品。贴近学生成长、生活及社会实际的作业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语言实践、走进生活与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特点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是单元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元课堂教学的延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最终达成本单元学习目标,是教师调整教学流程、实施课堂评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聚焦减负增效,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巩固内化语言知识与技能,发展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提升文化意识与内涵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梯度地设计单元作业。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策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形式
有声作业设计 一是针对课文对话的朗读和背诵等有声作业的布置能更好地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发音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细节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原声动画配音或是歌曲模仿演唱等设计有声作业。这种有声作业大大降低学生的负担,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图文作业设计 针对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另一种载体来呈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即图文并茂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展演型作业设计 一是课本剧表演。在单元整体学习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主题对话内容将每课时对话内容合理衔接构成完整的小故事进行表演创作。生动有趣的表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让纸片上躺着的文字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演讲或话题展示。依据主题内容,通过收集、归纳相关内容,利用调研、采访等形式,通过小组或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得到提升。
作业是链接教学评的纽带与桥梁,从单元的视角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作业的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完成单元作业能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文/魏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