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2023-02-20艾柯代艾斯卡尔
艾柯代·艾斯卡尔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培育工作,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培育对学生、学校、社会、国家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要遵循社会公德,提升自身的社会公德,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用社会公德约束自己,学校要在教育和活动中渗透社会公德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让更多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概述
1.社会公德内涵
社会公德指的是社会群体中的道德,为了群体的共同利益,规定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由此提出的种种行为规范。要准确区分公德与私德、普通道德与职业道德。可以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分析社会公德的内涵:“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社会公德本质上是社会道德,但是社会道德水平非常高,与普通的道德要求并不相同,社会公德能够体现出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人民服务”就属于社会公德,要准确区分公德与私德、普通道德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2.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1)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形象
社会公德培育能够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很多大学生缺少奋斗精神,比较消极和迷茫,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想让大学生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风貌和青年形象,必须要做好社会公德培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大量健康、积极、开放、勤奋、乐观的新时代青年,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2)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和技术进行培养,还要对道德素养进行培养,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进行培育。具备社会公德的大学生能够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将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当成奋斗的目标。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能够为国家输送大量兼具道德和技术的人才,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价值
1.规范个人道德品行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社会公德培育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上改变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受到了很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生崇尚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更注重个人的利益,忽视集体的利益,在不正确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会做出很多错误的选择,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培育的价值就在于此,社会公德培育能够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大学生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大学生会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大学生的信仰也会更加坚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大学生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更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磨炼自己的心性和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公德修养。
2.营造校园文明氛围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社会公德培育还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文明、和谐、平等、互助的大学校园。社会公德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在社会公德培育中,学生会更加尊敬教师,教师也会主动关心学生,师生之间经常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同学和教师会积极帮助该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之间不会再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冲突。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也能顺利推行素质教育,社会公德培育能够为课程思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积极的校园风气。
3.推行社会道德风尚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会对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进行培养,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道德素养较高的人才,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个人道德会对周边的人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社会公德培育能够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培育出大量的道德模范,在道德模范的辐射和影响下,社会公众会更加尊重那些具备社会公德的人,向道德模范学习,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策略
1.丰富社会实践公德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类型,在组织规划和活动设计中,要明确社会实践公德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体现出正确的政治方向,根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确定活动的类型,设计活动的细节,可以将时政热点融入活动中,体现出时代性的特点。活动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差异性,考虑大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动力,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对教育感兴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支教活动;具备环保理念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环境保护宣传、社区卫生、植树等类型的活动;大学生想要锻炼能力、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往往会参加大型会议志愿活动。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效培育社会公德意识,使社会实践公德活动体现出真正的功效和作用。[1]
设计活动时,还要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社会公德培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四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可以提供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会实践机构,负责组织规划、协调沟通、活动执行、人员安排、实践指导等工作,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执行的效率,设置一套完整的流程,在资源整合与统一规划中,不断完善社会实践公德活动。社会实践公德活动的类型较多、参与人员较多、工作繁杂,应当建立分工制度,安排专门的宣传人员、监督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时间规定,要注意整个活动的时间范围,明确前期、中期、后期活动的社会公德培育目标,有目的地展开活动。为了让各项社会实践公德活动顺利举行,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持续推进社会公德培育工作。
2.加强校园公德文化建设
首先,大学可以在校园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新的风气,体现出大学生的活力,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劳全方位发展,倡导绿色出行,将社会公德的相关理念渗透到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其次,大学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公德,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育社会公德的基础,如果学生具备社会公德,就会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爱护校园环境、尊重校园文化、热心帮助同学,在实际的行为中体现出社会公德。最后,大学可以通过广播宣传和专题讲座介绍等方式介绍社会公德,并且将社会公德的要求打印出来,粘贴在墙面上,以多种形式宣传社会公德。[2]
学校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宣传社会公德,大学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社团,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策划社团活动时,可以将社会公德融入活动中,如废旧衣物、书本捐赠活动,环境保护活动,关爱独居老人活动组织,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让社团活动发挥更大的意义。在学校培育社会公德,需要依靠教师的力量,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社会公德和道德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要对教师进行评价,重视师风师德的建设,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课程中。学校要健全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试卷考试和论文评分模式,从社会公德的角度进行评价,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违反社会公德的学生进行批评,在学校中设置社会公德档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
3.注重学生公德行为监督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监督,对自己的公德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做到自我约束,学校、家庭、社会都可以对学生的公德行为进行监督,大学要根据社会公德和校园公德的要求建立监督机制,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监督,根据监督机制评价学生的社会公德情况,避免大学生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学校要详细规定监督机制的细则,让社会公德行为得到严格的监管。在监督的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公德,大学生要主动学习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校要经常宣传社会公德的理论和案例,教师也可以将社会公德培育、专业教育、职业引导相结合,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公德和进行自我监督。[3]
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公德修养,从意识的层面和行为的层面进行培养。大学生要培养自律意识和自主意识,主动强化自律意识,在日常学习、实践活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监督转变成自觉,将被动转变成主动,通过自律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大学生还要主动强化自主意识,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管理,在自我激励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做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大学生要主动践行社会公德,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文明礼貌;看到他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保护好校园和社会中的公共设施;不乱扔垃圾,节约资源,爱护校园环境;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践行社会公德,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重视思政学科融合教育
社会公德培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要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大力发展课程思政,将社会公德和思政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让思政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用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生往往会对真实案例和时事新闻产生兴趣,结合 案例进行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讲解思政内容的时候,不要单纯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教育,单一的理论讲解只会让学生感觉无趣,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培育,教师要将社会公德和思政元素的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信息相结合,鼓励学生对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和思考,从新闻信息中挖掘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社会公德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4]
大学要重视思政课程的作用,借助思政课程进行培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以社会公德为主题展开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对社会公德有关的案例进行调研,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加强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社会公德方面的影视作品、短视频、纪录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受到积极正向的影响,更加透彻地理解社会公德,用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公德元素和思政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体性和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公德水准。
大学是社会公德培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原则,将社会公德渗透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内涵,能够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主动遵循社会公德,通过社会公德培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社会文明程度,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公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