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策略研究①

2023-02-20卢招娣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商科思政融合

卢招娣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新商科专业的关键在于“新”,除了技术的应用外,还包括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院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一流商科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务必明确新商科专业的实践性、多元性以及创新性,目前来看,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充分、内涵挖掘不深刻等问题,因此针对二者的融合路径与创新研究十分有必要。

1 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 深化专业内涵

商科专业面向所学内容主要包括商业概论、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以及财务等多项内容,商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于外贸企业、跨国公司、贸易公司以及金融、保险单位,与社会各个领域相接触,并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教育更加突出专业与道德素养的双元发展,而思政教育中蕴含很多社会性理念,绝大多数思想来源于社会变革和发展阶段,其内涵对当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尤其针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面。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价值,并在系统化体系的引导下拓展专业内涵,深化知识,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1.2 培养卓越人才

新商科教育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立足于新商科视野,贴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未来社会对于学生的就业要求,实施隐性+显性的教育模式。其中,显性部分为专业教育,隐性部分为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培养,兼顾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协同效应。目前来看,对于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产教融合方面的不足,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更加专注于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精神。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渗透爱岗敬业、家国情怀以及大局观念等内容,助力新商科卓越人才的培养。

1.3 实现资源共享

以往,商科教育主要停留在教材部分,所学内容也相对局限,但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专业精通,还要加强专业联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新商科教育强调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其“新”不仅体现在知识创新,更在于知识获取渠道的创新。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例,除了校本教育外,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并强调实施“1+X”证书制度,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相关专业之间知识趋同,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资源共享模式下学会取舍,对三观的培养具有一定作用,在实践中明确自身所需要的内容,因此,思政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必要。此外,“双创”背景下,商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相比于其他专业会更强,这就需要应用型院校重点关注交叉学科的融通,并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实现对相关专业的辐射与带动,合力育人。

2 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点

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格局,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融合的关键点,从而实现相互支撑、协同育人,避免出现“孤岛”情况,打造全面育人格局,助力校本教育的拓展。具体融合关键点包括目标、要素挖掘以及师资力量。

2.1 目标驱动,维护教育科学性

针对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需要优先明确目标驱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需要以专业课程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立德树人为核心。在传授新商科专业课程时,需要在课标中明确指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哲学思想、审美理念、辩证思维、批判精神等,注重学习态度和思考习惯。尤其在毕业指导中,应明确标注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并进行细致划分,分解任务目标,细化课程要点。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项目目标,均要在细致的划分中渗透思政内容,确保评价有据可依,实现科学育人。

2.2 挖掘思政与专业之间的契合点

商科专业的内容相对较多,以市场营销部分为例,该专业强调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需要深度了解其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应当让学生自己了解产品的优势,从内心生出敬畏感,才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进行调整,更好的落实市场营销。因此,可以在融合思政教育时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品牌,引入工匠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此外,新商科的“新”还应体现在实践中,以往教育实践部分只是让学生掌握方式,而并未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而在思政融合视域下,学生和教师会更加注重理念指导和应用。例如扩大“市场调查与预测”这一部分的内容,并借助中国不同区域市场的变化来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展开分析,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科学消费观,意识到营销人、商务人、企业管理人等多项职位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工作中也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良性发展。[1]

2.3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建立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深度挖掘课程中能够与思政相结合的内容,再进行细致划分,确保教学质量。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无论是落实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均相对独立,即专业课完全传授专业知识,思政课完全表达思政内容,二者之间隔阂甚远。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树立构建主义理论学习观和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多样化教育情境,围绕实际项目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

3 新商科专业与思政融合的创新策略

根据以上对新商科专业与思政融合关键点的分析,可从教育目标、思政与专业契合点、师资力量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

3.1 新商科专业与思政融合体系目标建设

针对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开发步骤如下:

第一,根据商科专业的行业标准、毕业生要求以及对相关专业企业的调研信息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确保核心素养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根据职业标准来提炼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态度点等,其中技能部分采用显性教育;态度点部分则属于隐性教育。

第三,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做好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之间的融合度分析,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思想传递。

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思政内容是否能展现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并凸显出情感态度,在授课阶段让学生产生共鸣性心理,有助于后续专业教育的促进。在目标设置时需要保证其内容和任务的递进感,做到层层叠加、循序渐进。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可以融入办学定位,具体思路为“校级目标设置→专业目标设置→课程目标设置→单元目标设置”。例如:校级目标为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契合的人才;专业目标设置为具有良好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商业人才;基础课程和单元目标为建立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契约精神、合作精神等。明确具体的目标后再细化目标,根据企业需求制定计划和培养方案,结合院校特点、学情等设置思政重点。

3.2 重构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从学情方面来看,00 后的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化,普遍喜欢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行消化,但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形成精准的甄别,不利于其实现正向吸收。因此,教师需要在课上予以详细引导帮助。在新商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模式下,课程设计尤为重要,重点关注基础文化课程的传授,以免影响后续实践中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新商科注重学生对社会形势的感知,因此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应尽可能紧紧贴合经济社会形式展开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2]例如2020 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商业造成重大打击,在经济恢复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商科学生对市场的洞察力。基于建筑结构的知识观,教师需要进一步重组知识,根据疫情后的商业新变化开拓新的方法。

可以以真实的校园团购、社区团购或企业团购等为主线,同时渗透思政内容,例如劳动教育、社会责任以及商业文化等,详细分析宏观与微观营销环境,并引入一些突发性事件等,再由学生自主运用新技术和营销策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突破教材局限性,重新构建学习框架,课程模板主题可倾向于商业阻碍,例如“危机中的商机、危难中定策”等,引入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经历,积累经验避免再造成问题冲突。如此一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商机的核心能力,并自主地站在社会效益、社会责任、道德素养的角度发现营销亮点,探索新模式。

此外,考虑到学生实践经历有限,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借助信息库实现技能协同教育,拉近学生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家、教师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际授课时需结合商科业务进行“抛锚式”教育,针对每堂课的主体罗列相关问题,并渗透商道文化、社会责任等内容,明确主题——找寻商机制定社区团购方案。授课时应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其中第一课堂的落实形式以线上+线下的智慧教室为主,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并进行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启发思维。第二课堂则以市场为主,需要亲身走访社区感受活动,内容包括进入社群、传播信息进行引流、接龙、整理信息、付款配送、售后服务以及总结,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完成合作项目。

第二课堂是渗透思政教育的关键部分,需要学生围绕教师所抛出的“锚点”进行策略分析,鼓励学生实践并积极分享结果,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正式的业务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观察力、服务态度以及责任意识等。根据项目需求,学习需要联合社区或企业专家来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做到知行合一。[3]在第二课堂中还需重点关注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除了营销过程和信息处理过程外,还应当让学生直接参与配送、售后等服务,增强其成就感、荣誉感等,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在调研过程中,能够将改变商业模式、发展商业落到实际,而非存在于课本的“口号”,亲身感受当下商业发展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课程的最后还应当优化思政评价体系,保证课程评价公平、公开、可视化,突破育人难点,将思政部分的内容也纳入考核体系中。将考核项目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并向学生公开展示所对应的思政内涵,形成一种价值导向效果。例如出勤情况表示责任心、学习态度;个人形象表示职业形象;实践表现表示诚信态度、合作意识、劳动精神、抗挫折精神等;设计的方案表示创新思维、营销思维、企业家精神、对市场的敏锐度以及服务意识等;展示环节表现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方案优化表示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等。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加强教学评价环节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注重思政内容质量,确保其切入点的细致性。

3.3 注重教学专业性

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和教师观,需要新商科专业教育工作者明确学生发展特征和阶段性规律,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进行情境展示,并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政内涵。例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如角色扮演、情境展示、任务驱动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主动把控全局。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围绕项目进行设疑和讨论,设计递进式问题进行层层延展,以鼓励实践为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敢于大胆表达想法,提升综合能力。[4]教师除了基础性的PPT课件制作、慕课制作等,还需掌握各种平台功能,熟练应用新媒体平台,收集与专业知识相对应的思政内容,并根据签到、阅读材料、作业提交等数据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3.4 其他创新策略

3.4.1 校企联合实现共育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学校在完成育人后还应当关注其就业,以此为导向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打造协同培养模式。可选择资源丰富、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实施拓展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实习等活动,也可向企业聘请专家现身说法。此外,还需实现资源共享,了解企业用人标准,根据社会变化形势和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还要关注思政教育。

3.4.2 增加思政教育资源影响力

在新商科背景下,教师既要坚守课堂主阵地,又要探索新教育模式,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性,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商业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其内容具有抽象化、多变性等特点,为强化理解,教师可以运用虚拟技术将时间轴上的事件与数据变化精心汇总,并通过图形、视频等方式呈现,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为思政教育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5]在授课时可借助移动工具进行线上教育,结合教学特色搜集思政资源,加工成短视频或用于自主学习、拓展专业知识的渠道,在专业群中进行共享,以往商业专业的思政教育内涵普遍包括公平、勤劳、诚信、合作共赢等,而新商业则增加了大数据、区域链等新的热点话题,例如应用商业数据打赢“信息战”,注重客户的信息隐私等。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从文化自信、推陈出新、维护客户利益、跨界融合思维、辩证法思维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商业伦理观。

在新商科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下,学生能够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通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获取信息并制定详细计划,再进行汇报,整个过程渗透社会责任、价值感、商道文化以及劳动精神等内涵,使得相关计划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获得内心的满足。作为新商科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群的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课程创新,渗透思政教育,促进教育的可持续性与精细化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完善课程。

猜你喜欢

商科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