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教理念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4+X+4”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①
2023-02-20李珍连
李珍连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8 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肩负着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高校教师理应向大学生“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完成的课题。本文拟对精准施教理念下,运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模式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运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在教学实施前,通过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但由生活阅历的局限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和个人生活,而较少关注民族、国家之类的宏大叙事。大多数大学生对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蕴、逻辑等内容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没有形成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的意识;有一定的国家意识,但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情感不够深厚;缺乏将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契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行动。总之,就是还需要在知、情、意、行上予以更多的引导。吴满意、张宝君等学者提出在思政课中引入“精准”的理念,指出“先进的思想是需要滴灌的”。从这一视角出发,“精准思政”“精准供给”理念为思政课教学议题设置提供了启示。
二、一“强”三“备”,为精准施教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实现精准施教,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教学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强素养。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讲话、论述,精准把握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本概念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切实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二是备知识。通过查找、阅读和梳理当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关研究和主要观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化理性认识。了解和收集各个历史阶段民族团结、民族英雄以及民族交流交往、融合发展、共同奋斗的典型故事等教学素材。三是备学生。精心做好学情分析,精准把握授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更喜欢以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为切口开展对事物的了解;他们热衷于抖音、短视频、脱口秀等新媒体技术展示的题材。因此,在专题设置和教学时,尽力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素材与案例。四是备教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结果,运用故事分享、微视频展示等手段,创设情境教学,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由以情动人向以理服人的转变,引导学生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三、精准施教,推进“4+X+4”教学实践
1.精准供给,精心设计4 次线下教学专题
在教学实践中,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义与思德法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并归纳到“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人生真谛 成就出彩人生”等四大线下教学专题中。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专题重在引导大学生明理,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引导大学生领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时代是新人的“标配”,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教学时,要向学生传递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历史中形成的中国共居民族(56 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当家作主的国家,“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的一个你来我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国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是国家范畴,在这里,它更多是一个意识层面的概念,它的意义是与“国家”的意义相并行的,我们所处的国家,就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民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同于铸牢“国家”意识;二是中国各民族,这是民族范畴,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这是物理时空中的实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感知实体的中华民族呈现的伟力中,不断铸牢意识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领悟人生真谛 成就出彩人生”专题重在探究与导行,不断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利益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带领学生探究历史上各族人民如何在奉献国家和民族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教学时,注意选取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代表性人物或事迹来鼓舞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回顾历史,各族人民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以家国天下的情怀,开拓进取,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青年人将失去生存的根基和土壤,人生价值也将无从实现。当代大学生要成就出彩人生就要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
“追求崇高理想 放飞青春梦想”专题侧重明理导行,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重点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通过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代表的事迹来开悟和引领学生。如,闻名中外的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是蒙古族的优秀代表,“天眼之父”南仁东,是满族的骄傲。他们为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发光发热,也在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幸福人生。“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不断激发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奋图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将个人命运前途寓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弘扬中国精神 做新时代忠诚爱国者”专题重在体验与导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经过教学,使明确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强有力武器,是解决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各民族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破解利益上的狭隘观以及地区上的局限,让更多的有利政策、高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机会落户到民族地区。通过让大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美食、服饰、音乐的“美”,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要带领学生感知在新时代的今天,各民族紧紧围绕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和衷共济,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充分领略“天下民族一家亲”的伟力。此外,还要启发青年大学生正确研判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用实际行动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
这四个专题采用明理与探究、体验与导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大局出发,落实小处,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向大学生阐明个人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休戚与共、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大学生在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中培育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青年观、利益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精准融合,搭建X 个线上知识点
除了通过以上四个线下专题来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还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涵与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提炼和搭建了X 个线上有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点,精准地“导”给学生。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我们要强调,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不分民族和地区。在富裕的道路上,我们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不断消除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兴边富民,不断铸牢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通过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开发民族地区品牌特色产业等举措,使各民族都平等地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我们的民主是真实可靠的民主,是不分民族和肤色的民主;我们通过开展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次收入分配等工作,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各民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道德部分,跟学生讲清楚,“爱国”是一种“大德”,国家和民族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和尊严,是我们危难时刻最坚强的后盾,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以此提升学生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感;在法治观部分,使学生明确促进国家统一、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均被写入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国家统一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与责任,必须执行,不容推卸。这些知识点是对教材内容的拔升,是对这些章节内容的有效拓展和补充,学生可随时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线上学习。
X 个线上知识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对接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等内容,充分挖掘不同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多点触发学生的情感触角,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的培育中。
3.以“知”促“行”,促使4 个层面(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个线下专题教学和线上多个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精准融合之,可以通过线上知识竞赛、分享感受(故事)、社会实践等途径检验和巩固教学成效。其检验结果如下:一是“共知”。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本概念;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关意蕴、内涵和逻辑的理性认识。二是“共情”。大多数学生基本能理清各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理解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帮扶政策和一些福利性的政策。三是“共鸣”。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了解身边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认可各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对一些与自己差异较大的民族独特文化依然表现出包容、尊重的态度。四是“共行”。在开展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传承、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度很高,不少学生还表示希望能通过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X+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精准施教理念的指引下,整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供给结构,精心设计和推进四个线下专题教学,精准融合,搭建X 个线上学习的知识点,以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个教学实践做到线上线下立体教学、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共同推进,用生动、丰富、感性的教学素材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在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中加深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厚情感,在明理与探究中增强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最终投身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活动中,实现“知、情、意、行”4 个层面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