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①
2023-02-20李丽黎
李丽黎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世代流传的丰厚遗产,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它所蕴含的民族特点、信仰信念、思维方式,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传承性,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与革新性,为我们创建新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是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精神动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思想风貌、价值取向、观念行为的总体表征。
1.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中国古人身上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具有博大的胸怀。自《诗经》开始,就体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后人将其概括为风雅精神。
这种精神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的士人,他们关注国家得失、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忧国忧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以泪和墨,画出东汉末年中原战后的惨状,表达了王朝倾覆、生灵涂炭的深切悲悼。文人在忧虑国民的同时,对造成民生疾苦的根源进行揭露讽刺,形成了怨刺时政的传统。屈原的《离骚》怨刺君主昏惑不察,怒斥奸佞宵小祸乱朝纲,放言无惮,言前人不敢言,洋溢着批判的精神。高举“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代乐府,洋溢着慷慨悲凉、以风骨见长的建安诗歌,以“诗史”著称的杜诗,发扬讽喻时事的传统、高举现实主义的大旗的新乐府运动等等,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2.以“仁”为本,积极进取的精神
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求以人为本。在天地、人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体现一种关注人、关注人生的人本精神学。在儒家“仁”的精神指引下,儒子们胸怀家国、博施济众、兼济天下,具有强烈的入世观念,旨在创建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子们终身的追求,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孔子及其他儒家先哲们用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周易大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教育学生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学习,追求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儒家秉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认为成功缘于个人的努力,君子要有坚毅刚强的意志,以及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积极地克服人生路途上的各种艰难困苦,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中正中和”的审美道德追求
《礼记·中庸》中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要求人们在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时要符合节度,要遵循着“和”的原则,情感表达既充分又不可过分宣泄。
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道德追求,情感宣泄的中庸和表达的淳朴,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兼容并蓄、平和宽厚的文化特征。中正和谐是不仅是中国古人追求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中国传统古文化对于中和中庸这一审美理想的追求,对当下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中正、刚柔、外圆内方的和谐人格精神。这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生的积极意义与影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修身方面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面对各种灾难和挑战,吸取各种经验教训沉淀下来的各种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历经时间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在各个方面体现出的积极影响,引导着人们修身,提升自我的智慧和能力。如论语中所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从“恭”“宽”“信”“敏”“惠”,五个方面指导着人们在为人处世中要做到对人恭敬、待人宽容、与人交往言而有信、做事要机敏灵活、与人合作要不忘施以慈惠。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注重道德修养的文化精髓,中国古人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在为人处世中恪守着道德行为标准。仁爱、孝道、忧患、责任意识等贯穿传统文化之中。“仁爱”是古人追求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仁爱”精神指引下,儒子们有着强烈的入世观念,旨在创建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孟子·尽心上》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古人用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学子们终身的追求。自孔子以来,先贤们始终对家国天下怀有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用感,对社会多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品质方面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爱国品质
爱国主义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是对自己国家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以身赴死的爱国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是杜甫的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之志,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殷嘱托,无不体现了心系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这些爱国豪情,一代代流传,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总会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站出来,面对侵略和压迫,奋起反抗,百折不变,甚至不惜以身殉国,爱国之情至死方休。
学习这些杰出爱国人物的事迹,提升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观念融入血液,培养学生自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凛然之志。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
1.整体状况
从整体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为整体良好、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状态。但是,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也有部分学生迷失了方向,产生唯金钱论、唯功利论等观念,严重缺乏仁爱意识、诚信意识、担当意识、追名逐利,一切向钱看,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对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认识不充分,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学习传统文化,不知道传统文化如何学以致用。
2.具体表现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具体体现为: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往往高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更加注重个人的理想。大学生在求学、择业方面更多考虑个人利益,往往忽视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考虑,缺乏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与古人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相差甚远。
大学生功利性心理强烈,选择专业、对待课程,更多选择自认为有用的课程进行学习,对自认为无用的课程往往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对待同学也带上功利的色彩,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三六九等,对师长不尊重,对同学亲朋不友善,形成了自我、冷漠的性格特征,严重缺乏平等、仁爱的精神。
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不守时、迟到是常态,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屡屡发生,甚至请人替考、找枪手完成毕业论文;故意不缴纳学费、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更有甚者出现逃贷的行为;在求职的过程中,编造个人成绩、经历等信息欺瞒用人单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暗室不欺”“慎独”等诚实守信精神背道而驰。
3.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人追逐利益,以金钱为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在社会上形成重实用、重利益、重金钱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品格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重要作用。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课程的开设往往更多倾向学生就业方面,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方面的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在个性甚至人格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如缺乏宽容,无集体意识,抗挫能力差,听不得不同的意见,甚至缺乏基本的礼貌修养,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克己复礼、忠恕、敬畏等思想严重缺失。
当代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失。在大部分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常常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实施;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性地背诵一些常识性知识,缺乏对传统文化深邃底蕴和深刻内涵的理解认识,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
第三,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多元文化、国外各种思潮、各种思想从多方面渗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难免会掺杂着一些消极的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抵御诱惑能力明显不足,极易受到外界负面因素的冲击,产生了功利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理想人格丧失等现象,严重缺乏传统文化提倡的仁爱、宽容、责任、担当等品质,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路径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
提升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途径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开设涵盖诸如文学、美学、民俗、工艺、美术、绘画、雕刻等领域的传统文化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求注重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精髓指导学生的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格局,从内在提升学生的修养,丰盈学生的内心。
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重点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结合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基础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的比重,使传统文化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在课程思政中,结合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不息、勤劳奋斗、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忧国忧民、胸怀家国等种种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熏陶。
2.营造良好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潜移默化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和影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家庭及社会营造出来的现实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重要。首先,学校教育是学生正确思想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阵地,利用广播电台、条幅、电子屏、展板等各种形式,开展创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节日、历史重大事件、历史文化名人诞辰等相融合,举办诸如“国学大讲堂”、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尊老爱幼的示范作用,孝悌、友善、仁爱等伦理传统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得以传输。最后,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生活的大学生,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更加显著,社会各界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建立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社会整体环境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影响和渗透。
3.搭建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广泛传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
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与其用堵的方式防止外来不良信息的渗透,不如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当我们坚信中华文明是优秀的文化,外来不良文化,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充分利用微博、贴吧、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向学生传输积极健康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网络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网课,向学生推荐一些幽默诙谐、便于学生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因此,高等院校应充分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课程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