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和策略

2023-02-20林于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林于良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引 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结合现实善用“大思政课”[1]。尽管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上是对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实践教学在融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义。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遵循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以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探索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

二、优化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青年学生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引,但这些科学理论是以高度凝练的话语在思政课教材中呈现的,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因此,仅仅依靠思政“小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塑造时代新人是其根本目的。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创新教学方式等,将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联系理论与现实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此外,部分发达国家遏制和打压我国发展的手段层出不穷,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为青年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丰富面貌、掌握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领略世界文明的多元性等提供有效平台,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二)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思政课”建设是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践教学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具体而言,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多个方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是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高校“大思政课”实践协同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等实践场域的物理阻隔,更好地结合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进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二是通过完善教学体系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置于整个思政课程体系中,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实现育人体系一体化;另一方面,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置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同向同行。

(三)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3]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这就要求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有大格局、大视野,以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价值追求。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计教学项目,既能深刻回答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认清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又能将悠久的中华文明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由发展,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三、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际遇,必然在实践中呼唤新作为。当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亟须解决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加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一)聚焦课程属性,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浸润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是灵魂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4]。因此,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聚焦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之所以强调聚焦课程属性,并非否认“大思政课”的实践性,而是要纠正“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颇。有观点认为,既然要求开门办“大思政课”,那么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就不再具有主渠道地位[5]。这种观点将“大思政课”建设理解为搞社会实践活动,弱化和忽视了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是对“大思政课”课程属性的“虚化”,极易导致“大思政课”建设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有的热衷于风风火火搞活动,这种名义上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质上与课堂理论教学毫无关系,非但起不到以鲜活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削弱思政课理论教学。还有观点认为,只要是和育人有关的活动都可以被无差别地纳入“大思政课”体系,这种观点忽视了不同育人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将“大思政课”泛化成包罗万象的“大箩筐”。

高校思政课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唯一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这一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的学科支撑、明晰的教学目标、权威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方案、专业的教学队伍等独特优势。因此,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必须依托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来强化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浸润学生心田。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系统学习、精准把握、自觉践行,不可能仅靠社会实践的沉浸式体验,还必须依靠思政课教学中准确、专业、规范、系统的理论讲授。提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思政课主渠道的地位,而不是弱化其课程属性。高校思政课与各类专业课程、党团活动、管理服务等的育人功能并不矛盾,在育人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专业分工、活动性质、工作重点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各有侧重。因此,提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其他各类育人活动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育人实践,形成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格局。如果弱化或淡化“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可能导致学科逻辑出现混乱,也必然会弱化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空感染力

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教育引导他们科学地改造客观世界。要完成这一使命,高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脱离实际,思政课教学就只是从书本到课堂的“照本宣科”。因此,提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要着力优化实践教学整体布局,探索不同实践方式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良性循环。

一是要增强课堂实践教学的时空感染力。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4],持续优化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首先,要遵循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规律和逻辑,科学地安排课堂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不同学科及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现实需求,紧扣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青年学生感兴趣或迷惑的问题等作为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用生动鲜活的现实图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要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广大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新形式,开展“大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6],推动课堂实践教学智慧化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在沉浸式课堂体验中分析现实、悟透理论、明辨是非,提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点燃广大青年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激情。最后,要注重议题设计,营造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课堂实践教学氛围。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结合青年学生的主体诉求精心设计议题,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度”[7],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二是要增强校园实践教学的时空感染力。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成为“大思政课”的“活教材”。一方面,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史馆、档案馆、文化展示中心等校内文化资源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组织青年学生对静态校园文化进行亮化、净化、美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风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依托党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科技文化节、学术论坛、校园辩论赛等,引导青年学生在动态的校园文化实践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

三是要增强社会实践教学的时空感染力。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要善于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让思政课的道理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就是说,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小课堂”与“大课堂”的连接点,引导青年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进社会大课堂进行实践检验,再把社会大课堂发现的现实问题带回课堂寻求理论指导,从而在理论与现实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三)构建协同机制,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果共享力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协同育人的共享大课,要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行稳致远。

一是着力完善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开展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组织青年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也要将鲜活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引入思政课堂教学。这说明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校内外的通力合作,必须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由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将实践教学的要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心,高校可以深入调查了解“大思政课”建设情况,在科学分析和研判基础上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推动学校“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优质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同家庭、相关实践单位的联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局面。

二是着力完善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还必须从队伍构建、经费支持、设施配置、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解决协同育人的投入保障问题。首先,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现多元主体协同。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共同奏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响乐”。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应根据相关要求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学科自信、强化实践锻炼,充分认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政教师队伍。同时,要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力量,充分利用兼职思政教师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育人力量;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邀请党政领导、时代楷模、科学家、行业先锋等走进校园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其次,要加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如果经费保障不足,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很难实现“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现实走向虚拟”[9]。因此,应设立专项经费,助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最后,要完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稳步推进。

三是着力完善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共享机制。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形成“大效应”,必须持续做大做强转化链和传播点,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共享,共同绘就“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提供更多实践样板。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