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跨”融合育人视域下高职“大思政课”建设路径

2023-02-20黄立文韦庆昱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育人

黄立文,韦庆昱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几年,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坚持为国育才,基于“双跨”融合育人,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劳动教育、“双创”育人等,在机制共建、人才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这些做法缺乏系统性、协同性,亟待通过纵向联通、横向联合、多元融入的方式来努力构建高职“大思政课”“双跨”融合育人格局。

一、“双跨”融合育人视域下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

(一)基本内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融合”是一个高频词、关键词,共出现了14次。报告的第五部分(科教兴国)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利好政策牵引下,高职教育作为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以为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尤其注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聚焦跨界融合、聚力资源整合,重视和加强职业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其中关键一招就是矢志不渝地推进“大思政”建设,精准把脉“双跨”协同育人的本质要求,精心探寻“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道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跨行业、跨领域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提出了试点“现代学徒制”工作。“双跨”育人理念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本文所主张的“双跨”融合育人是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通过“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从宏观上打通“职教界”与“产业界”、微观上打通“学校”与“企业”的育人壁垒,打造以“双向互动、跨界融合”为主线的高职教育实践育人新机制。换言之,“双跨”融合育人,本质上是跨界融合协同育人,即跨越行业、学校之间的界限,实现双向互动、多维度、多取向的融合发展。

(二)鲜明特色

第一,彰显社会认同,强化价值共识。高职“双跨”协同育人基于实现共同目标价值,强化双向跨界融合育人合力,各育人主体在践行共同价值理念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将此作为凝聚合力和普遍认同的精神纽带,这赋予了实践活动更深层次的意义。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等育人主体应形成一致认识,基于共同目标达成价值共识,促进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例如,高职院校可探索建立实践教学“学分制银行”,将思政理论课学分、“大思政课”实践学分按一定比例进行转换,充分发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行合一、理实一体,促进高职思政课内容的自我内化,真正实现道德素养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阅历拓展和专业知识转化的多重效果,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

第二,做到思专融通,协同铸魂育人。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双跨”融合,实现高职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是高职“双跨”协同育人的初衷,也是“大思政课”育人铸魂的目标追求。“双跨”协同育人的主体(高职、政府、企业等),要发挥各自的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整体打造“大思政”实践平台,优化文化、制度和网络生态环境。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倡导德技并修,“育德”与“育才”、“铸魂”与“育人”并重,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军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实现由“知识共同体”向“德技共同体”的跃升。

第三,做实合作共育,实现互利共赢。共建“双跨”融合的“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一是要坚持合作原则,打造多功能实践育人基地,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之间应推进互商、共建和洽谈机制,各主体通过优势互补、发掘潜能,从基地、机制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建设。二是要坚持互利原则,推动合作共赢。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应共享师资队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实现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目标共赢。在实践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秉持共享原则,成立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定期组织研讨会,通过及时总结、分享思政课实践育人经验和成果,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持续向好发展。

二、“双跨”融合育人视域下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高职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高技能的新时代能工巧匠;“德育为先”则是要求培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体现。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办学水平、师生质量、精英教育价值观、现实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制约等。职业教育阶段广为社会诟病的首要问题不是学生的就业技能掌握程度,而是学生的价值观及学风问题。专业课的“双跨”育人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求职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但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思政课“双跨”育人的“思政+专业+企业”“三架马车”模式,可以从立体的维度全方位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凸显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当前,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日益凸显,“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彰显了其办学特色,体现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使职业院校技能培养的社会认同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主要沿袭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的模式,理论色彩过浓,脱离职业院校学情,出现“两层皮”现象,缺乏职业教育思政课的特色。从学制角度来说,高职院校为了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原学制调整为“2+1”学制,原来的半年实习期延长为一年。学制上的差异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思政教育路径。思政课“双跨”育人路径可以弥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职业”色彩的不足,使思政课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特点,让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中体会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三)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首先,高职院校生源具有复杂性,学生来自社会人员、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其环境差异造成了复杂的价值取向。其次,伴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导向则更容易放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少数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等。最后,学制的压缩导致思政课排课率高,课堂知识量大,学生难以吸收。可以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引领,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开发职业教育思政课校本教材,把思政小课堂纳入社会大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等特色品牌,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功立业新时代个人梦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双跨”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思政课“双跨”育人统编与校本教材资源

一是明晰责任目标。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从传统的纸质媒介拓展为更直观的视频图像材料,学生对图像视频信息高度敏感。“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善用网络资源是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关键突破口。二是加强过程监管。从宏观规划中将高职“大思政课”建设贯穿政府治理、高职改革、企业发展、社会服务等过程,统筹规划共建活动、实践项目、育人基地等方面的资源,并出台相关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高职院校应建立快捷信息沟通和问题协商解决机制,及时弥补不足之处。三是落实条件保障。实践育人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场地保障等方面发力,针对高职院校的学制、学情、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开发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双跨”育人实现了“思政+专业+企业”三方联通,能更好地将统编教材转化为符合职教特点的校本教材。以活页式纸质教材为例,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企业导师的参与,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统编教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弘扬劳模精神的活页教材,按任务、项目进行授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辅以视频图像等数字教材,开展更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充分调动育人力量,加强校企人才联动共育

一是引入企业考官和企业标准,实现校企联动、过程共管和人才共育。“大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问题。“大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应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将党和国家对育人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2]。例如,将“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环节前置,在自主单招工作中,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面试官,对标岗位需求,从而突出专业的职业面向,提高企业的人才培养满意度。二是高职院校应探索创新研究范式。通过吸收优秀理论成果,提升“双跨”融合育人质量,形成“双跨”育人新机制,如:借鉴国内外高职实践育人经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目标;秉承“协同推进、资源共享”原则,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实践育人主体协同共享。一方面,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党史教育的针对性,建成学生活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另一方面,“双跨”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协同共建职教联盟、产教联盟、“双创”特区等,加强校企人才共育。

(三)抓实关键要素,培育“双师型”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方面,要构建双师型思政“大师资队伍”。“双跨”育人团队成员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特聘教师。建立健全“双师型”思政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思政教师赴企业跟岗锻炼,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育人先育己。开展企业劳动模范、各行业先进人物进校园宣讲活动,并通过思政教师形成放大效应,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增强思政教师主动参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开设思政示范课程,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团队建设等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例如,通过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三方协作,形成“双跨”育人思政教师培育长效机制,组织思政教师调研地方发展情况,常态化支持思政教师进企业、到基层挂职锻炼,并把相关经历纳入绩效考核、评奖评优、干部选聘体系,从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落实高职院校思政课“双跨”育人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

(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打造“双跨”融合育人品牌

一是立足学科专业特点。如,指导法律专业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文化下乡等实践活动。二是强化“双跨”融合育人文化品牌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思政课“双跨”育人可以更好地拓展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思政课”。三是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校企的教学模式,以党的创新理论具体实践为基础,打造“行浸式”思政课。四是把“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抽象宏观的理论概念变成具象微观的实践成果,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伟力,强化使命担当,提升自我精神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行动自觉[3]。

四、结 语

“双跨”融合育人视域下的高职“大思政课”建设是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各育人主体深度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面临着“碎片化”信息茧房的困境,其破局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思政引领。建设“双跨”融合的“大思政课”就是有效的实施路径,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从职教大国走向职教强国、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