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3-02-20江雪华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思政

周 涛,江雪华

(东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并明确“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1]。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在目标追求、路径选择、方法设定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均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电子信息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就业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以“产教深度融合”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特色的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努力培养既有工匠精神又有科学追求,既有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又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军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不够,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理工科专业背景客观上决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面向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较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体系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性

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集教学、科研、应用开发为一体的鲜明特色,注重产教研融合。目前,部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性,未能体现行业特色和电子信息领域的特有属性。课程体系重构是对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思考和梳理,是育人理念在专业内的彰显和诠释。因此,需要明晰各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各年级的课程思政德育重点、各实践课程的行业关联度等,构建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时政热点,收集专业领域的先进典型,将产业行业中涌现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故事有机融入各年级的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具有感召力和时代性的德育素材,打造具有综合性、实战性、创新性、突破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电子信息领军人才。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

电子信息类教师大多出身于理工科,往往会忽视所授课程和研究领域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德育素材,无法准确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容易造成“形神分离”的局面。因此,急需将思政元素厚植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工程实践的主渠道作用。如何将生动的工程实践和科研示范素材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努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培养创新人才,是真正落实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和支持机制不够完善

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是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多维度考量和评价专业课程思政成效非常有必要。调研发现:约17%的教师希望学校建立课程思政成效评价机制;约27%的教师希望学校加强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约64%的教师希望学校提供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培训和指导;约50%的教师希望有朋辈学习的机会,能够通过交流平台与他人一起分享感悟、学习优秀示范经验、共享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约37%的教师希望能够参与课题申报和教改研究。这些都说明当前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和支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一)聚焦教师队伍,壮大课程思政主力军

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和核心要素。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牢固树立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注重自我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提升,确保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示范。学院通过前期的广泛调研,了解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需求,除了常规的思政理论培训、专题讲座辅导、党史校史院史教育之外,积极探索集体教研培训、教学沙龙、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共享教学案例库,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和退休教师荣休仪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科学的教学培训和温暖传承的师德教育,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增强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和思想教育性,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聚焦课程体系,巩固课程思政主阵地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学院党委的主体责任,成立由党委书记、党委委员、教学督导、课程组负责人等组成的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协调相关资源,定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定期开展培训与督查,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遵循专业课教学体系、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找准契合点、切入点,实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等环节中思政元素的全程贯穿和有机融入[3]。学院层面的统筹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指导、案例库和共享平台的合理建设及广泛使用,有助于课程思政教学有的放矢,防止思政案例随意嵌入、简单堆积、生搬硬套、“专业+思政”两张皮等现象出现,有效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科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努力以匠心铸精品,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建设服务。

(三)聚焦工程实践,建设课程思政主渠道

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改革,构建教研融合、校企共赢的综合型、实战型、创新型实践教育体系,实现 “产教研”三维联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践行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分层次重点建设一批集实习、生产、研究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以18个重点建设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引领、17家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为支撑、16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为主体、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的校企联合实践架构,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大量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校企合作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产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亲身感受电子专业的历史文化、科研应用场景、当前市场需求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现实紧迫性,增强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有效的工程实践已然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堂教学之外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主渠道。

(四)聚焦评价机制,增强课程思政驱动力

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是课程思政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应坚持以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为目标,将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认知、体验、收获等纳入考核内容,引导教师围绕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开展课程思政。其次,社会评价和行业需求也是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参考。通过第三方调查、毕业生跟踪反馈、开设校友论坛等方式,了解课堂授课、课外实践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动手实践和综合能力等情况,将合作企业或校友反馈、行业需求等作为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依据。最后,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积极推广优秀课程思政范例,坚持业务评价与思政评价并重,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奖励宣传力度[4],充分激发专业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 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校内外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思政品牌,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形成有效反馈,注重师德传承,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总之,教师队伍是关键核心力量,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工程实践是重要渠道,评价机制是保障和内驱动力。唯有诸多要素同频共振、同步加强,才能切实形成“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