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2023-02-20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助劳动育人

朱 菁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形式不断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但在精神层面、技能层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将资助工作由“扶贫”向“扶志”“扶智”等方面延伸,发挥资助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作用,对于建立发展型资助模式、优化“三全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制度不健全,内容单一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考核、激励等制度不健全,适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和平台有限;一些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固定的劳动教育导师,劳动教育教学和育人效果无法保证。

劳动教育课程的边缘特性,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单一[2]。一些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打扫卫生、清理内务等,课程实践方面没有系统规划,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单调、方式缺乏创新,实际效果不理想。劳动教育内涵丰富,高职院校要把劳动教育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技术劳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劳动奉献意识。

(二)资助育人体系不完善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资助、持续加强规范管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也迈入了新的阶段,资助程序更加优化、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完善。一些高职院校资助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存在重经济资助、轻思想引领的问题,没有将劳动育人与资助育人有效融合,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国家助学金是定时定额且无偿发放给贫困生的。长时间享受无偿资助,贫困生容易形成错误观念,萌生理所应当、不劳而获的负面思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坐等”思想,不利于培养勤奋劳动的优良品质。虽然高职院校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让经济困难生参与劳动获取报酬,减少无偿资助,但劳动内容和形式单一,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另外,在经济困难的原生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存在自卑、敏感的心理。因此,资助育人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职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

在经济困难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或多或少地会向孩子流露专心读书、早日改变家庭困境的期盼。因此,一些学生是抱着“读书赚钱”的思想走进学校的,他们对学校安排的劳动活动具有抵触情绪,认为劳动占用了学习时间,妨碍了他们进步,而忽视了劳动具有提升素质的作用。

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参与繁重的家庭劳动,对劳动内容的认识较为片面,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嗤之以鼻,认为大学生应该从事技术含量更高、专业性更强的劳动。但是,没有重复的劳动,技术水平和能力难以提升,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无法养成。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所接受资助项目的资金来源缺乏深入了解,单纯地认为只要按要求递交申请材料,等待资助资金即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没有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和获取劳动报酬的不易,缺乏对劳动创造经济价值的正确认识。这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无法有效激发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资助帮扶的初衷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3],但实际资助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劳动教育耦合资助育人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有助于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引领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立德树人工程中提到“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4]。劳动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直接手段。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一方面,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劳动投入和价值获取有直观感受,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科学规划、合理消费[5]。另一方面,劳动实践可以磨炼受助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耕耘与收获的含义,进而对国家的资助、学校的关怀、教师的教导、父母的养育怀有感恩和回报之心。

(二)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素质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素质的养成。从精神层面而言,受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辛勤劳动,能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从身体层面而言,劳动需要学生活动肢体、投入精力,对于学生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调整有益。好的身体是努力奋斗的保障。劳动实践能让受助学生远离网络,走出寝室,活动身体,强健体魄,进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就个人责任而言,劳动任务需要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劳动实践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团结协作、团队精神、集体荣誉等的内涵,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勇于承担个体责任。就管理教育而言,接受劳动教育,参与劳动过程,完成劳动任务,有利于受助学生加强自我监督,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资助育人载体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现状,体验国情民情,锻炼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资助育人的帮扶手段相一致,这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一些受助学生视野受限,职业体验较少,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业竞争力不强。应将专业技能大赛有效融入技能劳动教育,鼓励受助学生加入学习中心组和专业社团,参与勤工助学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专业自信,努力成长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自强自立的新时代青年。

(四)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资助育人的目标内涵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资助育人正从重视防止因贫困造成失学、辍学的基本保障型资助向重视多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准型资助转变。受助帮扶以经济帮扶为基础,向“扶志”“扶智”延展,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物质短缺问题,更要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塑造独立人格。劳动教育能为受助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职业实践、技能实践、社会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以便未来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境,获得更好发展后反哺社会,传递爱心,这一目标与资助育人的目标一致。而且,随着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持续推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正在学生中形成,这与以培养励志、感恩精神为核心要义的资助育人目标重合。

三、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

(一)发挥资助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涵养劳动精神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内容如果不包含劳动精神培育,就无法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和劳动教育的协同作用,容易导致受助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在资助工作中,要将劳动观念教育作为受助学生思想引领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要将感恩励志教育、劳动精神培育纳入资助育人项目清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扭转“静态受助”的依赖行为。

首先,发挥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榜样引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6],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进行宣传,用形象示范代替抽象论述,讲述榜样故事,弘扬榜样精神,让受助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认同感。邀请劳动模范、优秀校友、自强之星、感恩励志之星进校做专题分享报告,把励志自强的精神近距离传递给受助学生。通过劳模工匠事迹宣讲,将劳动价值引领嵌入受助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形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校园劳动氛围。

其次,加强诚信感恩教育。选择新生入学教育、助学金申请、毕业生离校、助学贷款毕业确认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样的诚信感恩教育活动,深化受助学生对诚信劳动的认识,引导他们养成感恩知责、诚信劳动、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最后,做好劳动信念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劳动教育内容,让受助学生在了解经典诗词中感受劳动文化,激发劳动兴趣,厚植劳动价值观,以文化滋养信念教育,以勤劳朴实的新时代青春面貌讲好中国故事,绘就青春蓝图。

(二)丰富资助育人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把实践劳动作为资助育人的有效手段,能很好地推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参与实践劳动,受助学生既能检验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育人工作有了具体的抓手、载体和内容。劳动教育与学生资助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受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对于开展劳动教育而言,劳动教育平台非常重要。

一是要将劳动教育与各类竞赛相结合。要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职业规划意识,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参与专业技能大赛,接受技能训练,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为职业选择提供有力支撑;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让有创业想法的受助学生为将来创业打好基础,通过努力帮助家庭脱贫,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抓住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机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服务活动,丰富社会阅历,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要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组织开展与励志、劳动相关的故事展演和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相关故事、作品和活动详情,以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达到思想渗透的效果。守好公寓区这一劳动教育场所,以公寓文化节为检验学生劳动成果的时间节点,在公寓区组织开展环境清扫、专业辅导、义务帮扶等活动,让受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为他人服务、感恩国家和学校的思想观念。

(三)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增强资助育人实效

劳动教育内容的挖掘、劳动教育形式的优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等都离不开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7]。鉴于此,要完善劳动教育机制,规范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保证劳动教育实施结果。要细化评价制度,精准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

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确定理论课程的标准、教学目标和课时;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有效载体,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职业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课程等的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劳动教育。应结合学校特点,挖掘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实践内容,让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与提高劳动能力齐头并进。

二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师资缺乏专业化的培训。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除了要组建以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专任教师为主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外,还要聘请优秀校友、大国工匠、技术能手、劳动模范担任专业指导师,组成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多功能导师团队。

三是建立劳动评议制度。在资助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受助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8],将资助育人实效检验融入劳动教育过程评价。采用“劳动档案”等线下记录方式和“PU平台”等线上记录方式,精准记录受助学生劳动教育参与情况,并对其进行劳动评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表彰表现突出的受助学生,宣传他们的闪光点和劳动贡献,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彰显自身价值,获得自豪感。

结合新时代资助育人和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和任务,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协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从劳动思想认识、劳动平台拓展和劳动机制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受助学生成长为有实干能力、奉献意识和优良品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资助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