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育

2023-02-20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感网络空间培育

常 蕊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并不重要。”[1]也就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承担着一些责任。担当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道德责任并不等同于道德义务,它不仅意味着道德主体应当自觉做好分内的事,还指向“在道德实践中对自身行为的过失应当担负的责任”[2]。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指其在道德领域中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的自觉认同,这种道德情感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媒体时代,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逃避责任、道德败坏的言行不容忽视。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的价值意蕴

(一)培养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网络已然与每位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良莠不齐以及秩序建构的滞后性,或多或少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10.51亿,网络普及率达74.4%,其中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22.4%[3]。最直观的数据向全社会表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因此,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觉担责、履责、践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挺膺担当、砥砺奋进。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了道德责任建设的重要性,表明要强化“公共虚拟空间的道德建设”[4],强调了网络治理中公民所需承担的责任。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贯彻落实至关重要。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正处于道德责任感形成的“拔节孕穗期”,理应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个群体,而自媒体是他们获取消息、拓宽视野、表达自我的重要场域。因此,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且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成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迅猛发展,网络生态呈现出内容同质化、形式碎片化、知识娱乐化、意义符号化等发展趋向。海量的数据、真伪难辨的信息、鱼龙混杂的观点将大部分人裹挟其中,难免会让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无所适从,影响其品德养成和价值判断。道德责任感是衡量道德主体是否具备优良品德的重要维度之一。在网络空间履行道德责任,主要依靠道德主体内在良心的驱使和外在的监督。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自觉履行道德责任,方能彰显其网络素养、道德品质以及自制能力。大学生首先需要在主观意识上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然后再通过实际行动去诠释道德责任。只有自觉自愿承担道德责任的大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的现实困境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培育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未成熟,而且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培育面临一些困境。

(一)承担道德责任的认知模糊

道德主体的感知能力是产生道德认知、承担道德责任的重要前提。道德责任认知的形成首先需要“道德主体对主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规律个性化把握”[5],然后通过道德判断与理性反思来重构个体内在秩序,激发出承担道德责任的主体性意识。在新形势下,各国的舆论较量早已变为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而在网络空间认知较量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大学生。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道德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完全保持步调一致,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时常呈现相对滞后性。网络空间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有害信息,致使一些学生深陷于泛娱乐化的狂欢,堕入道德责任认知失调的困境,从而使自身的责任认知与实际行为逐渐背离。受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娱乐至死”的舆论传播氛围影响,部分大学生极易出现责任认知的片面化、盲目跟风化,甚至引发认知障碍。在互联网光怪陆离、绚丽夺目的虚拟影像背后,传统道德叙事在逐渐被消解,人们的感官愉悦和情绪发泄的需求得到满足,精神家园却愈来愈荒芜,部分大学生会出现自我认同感的消解,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没有追求。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很难从空虚与迷惘的内在意识里顺利内化道德认知,自然也无法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二)履行道德责任的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的坚定程度是衡量道德责任感的重要标尺。道德主体如果拥有坚定的意志,就能在道德活动中更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言行。道德意志可以帮助主体迅速调节冲动情绪,约束非理性行为,克服困难,形成为道德理想奋斗不息的坚定勇气。在培育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过程中,只有道德责任认知远远不够,而坚定的意志才是大学生把责任认知转化为行为实践的关键要素。虽然网络上的精神快餐能暂时缓解年轻人的现实压力或抚慰失意心灵,但我们理应明白,这些视频图文构建的梦幻情境一旦消失,随之而来便是精神上的空虚和意志力的削弱。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说:“大众传媒是时间的窃贼,而受众们却心甘情愿地让这个‘温情’而‘聪明’的贼偷走大量珍贵时间。”[6]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仍沉浸于绚丽的网络情境,不仅浪费学习的大好时光,还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异化。如果过分追求虚拟空间中的愉悦和刺激,忽视现实生活里的充实和丰富,那么大学生在实际道德活动中往往会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意志力和信念感,道德责任意识也会逐渐淡化。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需要其自身生成道德理性、养成道德自觉,逐步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如果道德主体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就无法践履道德责任,甚至可能出现失德行为。

(三)践行道德责任的价值失落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道德责任感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道德实践中,行为主体不仅要清晰感知理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而且在面临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时要秉持负责任原则,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表达自我提供着物质支持,但同时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市场理性也被狂热追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同时,价值理性的意义逐步被工具理性解构,“价值祛魅”[7]由此开始。工具理性关注的是“小我”,追求的是效率和实用,而价值理性追求“大我”境界,注重道德责任的承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网络空间,工具理性被进一步放大,价值理性愈来愈被忽视,主要表现为道德生活的迷惘、低级趣味的沉溺以及网络行为的放纵。在价值理性丧失的网络环境里,有些学生容易陷进知行不一的困境,在道德实践时过分注重成效,而忽视对价值信仰和道德责任的追求。部分学生甚至打着张扬个性的幌子,随意散布网络谣言,跟风参与网络暴力,纵情于网络狂欢,这些失范行为恰恰暴露出道德主体价值和意义的消解和丧失,对于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育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三、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是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的生力军,而网络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的新阵地。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耦合性,需各方齐抓共建、形成合力、综合施策,化解目前培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培育策略。

(一)视角转换:由被动的知识灌输到主动的情境体验

著名德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指出“责任感是一种作用于判断的强烈情感,是在青少年认知发展中逐步分化形成的”[8]。简单来说,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其自身的认知发展密不可分,而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认知、培养责任意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推动大学生道德责任认知的培育。不言而喻,“填鸭式”的道德知识灌输,或者被动的德育理论传授都正在被时代淘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培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核心要义,要坚持转换德育视角,优化网络育人方式,坚持“疏堵结合”。首先,创设道德情境,合理运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网络空间中的具体道德情境,带领大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道德活动、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认知,由此酝酿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使其自觉认识到履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教育思维,利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文化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的诱惑,提升自控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最后,在培育过程中要夯实网络舆论引导和思想价值引领。思政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仍需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提高自身的网络引导水平。要想激发大学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仅靠道德情景的营造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网络行为的动机,积极参与他们的网络活动,引导学生们保持冷静和理智。大学生只有去主动体验网络道德情境,思考承担道德责任的应当性,才能真正触及善的本质,继而在道德认知过程中形成“顿悟”[9],随后激发出更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二)道德自律:激发网络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内驱力

“道德的基础是精神的自律。”[10]由马克思这一论断可知:自律是道德责任感产生的内驱力。道德主体要想顺利完成网络道德实践,则需有履行道德责任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产生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塑造过程。因此,提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律意识,是培养道德责任感的关键步骤。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活动中必须树立自我控制、自我引导和自我监督的意识,提升对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自觉认同能力。在公共虚拟空间里,慎独意识是大学生承担道德责任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应秉持“他者心态”,以增强自身的道德角色意识,找准道德定位、理清道德责任、增强自律意识,坚定履行道德责任的意志,规范网络行为,不断增强道德责任感培育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依托网络平台建立道德责任示范机制,挖掘体现高尚道德责任感的榜样资源。借助新媒体技术广泛宣扬榜样事迹,夯实典型激励,给予精神慰藉,鼓舞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活动中勇于担责、履责,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三)制度他律:营造网络空间道德责任感培育的浸润环境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其实是同轨同向、相辅相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需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手段协同[11]。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不仅要加强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而且需要完善网络空间道德责任培育的保障机制,多元主体协同运行,形成“制度他律”的合力,督促大学生自觉履行道德责任,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育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强化法治保障。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维护网络道德秩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互联网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场域,一些新兴领域的依法治理仍然存在灰色地带。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主体不仅存在道德失范的可能性,严重者甚至出现网络犯罪行为。因此,必须及时加强互联网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的立法、执法,尝试将部分道德规范法律化。同时,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补齐网络治理的漏洞和空白,利用充足的法治资源约束和监督大学生等网民的行为,为培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多方合力强化网络空间监督的外铄力,特别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政府作为网络空间的管理者,要加大宏观引导的力度,合理运用“制度的笼子”管控互联网技术。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社会民众、高校等多重社会力量要共同重视舆论监督,避免因“信息茧房”造成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圈层化等问题。各方可积极共建新时代网络道德责任公约,在引导大学生增强道德意志力、提升网络道德责任感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道德标准,破除培育道德责任感的阻碍。

网络空间是大学生自由表达价值判断、自我认同和道德认知的重要场域。大学生作为网络强国的重要参与者与积极建设者,其道德责任感的培育不仅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而且长远影响着整个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和综合治理。当大学生的理性与情感、认知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如何更高效地培育道德责任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责任感网络空间培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