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3-02-20耿于红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河北京津冀

耿于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

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速度,并且对周围地区形成产业拉动作用。此外,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中高速发展转变成高质量发展,同时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版图。

(一)背景与意义

区域协同的本质是产业协同,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京津冀区域协同的重要途径。加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可以促进京津冀三地经济共同发展,增强京津冀三地在全国的竞争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但是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北京的地位过于突出等问题。

因此,通过对京津冀产业协同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更细致地把握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程度,从而解决京津冀在产业协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深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同程度。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评估与测量、京津冀产业协同模式及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程度等方面。孙虎认为,京津冀地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发展价值趋向单一,市场活力弱和河北承接转移能力差。魏丽华通过对京津冀产业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构建三层产业协同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协同进程和水平进行判断分析,认为北京的协同空间、协同环境和协同能力在三地中最优,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地位举足轻重,而次之的天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河北的总体协同作用最弱。孙久文通过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的分工程度进行分析,认为京津冀地区间的产业协同日趋增强,三地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杨耀淇对于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水平中,京津的协同程度更深。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从数量发展现状看,京津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而第三产业占比上升。此外,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远高于全国,表明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并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北京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天津的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基本保持不变,而第二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占比逐年上升。河北的第一产业占比基本维持不变,而第三产业占比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减少。

从结构发展现状看,根据图1 可知,2014 年,北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分别为0.69%、19.34%、79.97%;2019年,北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分别为0.32%、16.16%、83.52%。北京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014年,天津第二、第三产业占比水平与全国水平大致相等,而在2019 年,天津的第三产业占比相对于全国水平更高,而第一、第二产业占比相对于全国水平更少,表明天津的产业结构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2014 年,河北省在第一、第二产业占比相对于全国水平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少,2019年,河北的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二、第三产业都低于全国水平,河北的产业重心虽然逐渐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但水平仍然低于全国水平。

图1 2014—2019 年京津冀三地产业在河北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单位:亿元)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测度及现状分析

本文采取多个测度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的产业协同程度与现状进行分析。

1.京津冀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

区域之间的分工程度是产业协同的前提,也是实现地区之间产业协同的关键。区域间产业的分工程度用区域分工指数表示,数值高的表明地区行业差异程度高,反之,表示地区产业同构性越大。区域分工指数公式为:

其中,j和k表示两个地区,i代表产业,q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产值,qik表示k区域的i产业的产值。当Sjk=0,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相同;当Sjk=2,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不同。

从图2可以看出,京津与京冀的区域分工指数大致都呈现下降区域,而津冀之间的区域分工指数却呈现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协同趋势总体减弱,而北京与天津及北京与河北产业协同趋势在加强,反映了北京的优势地位过于突出。此外,区域分工指数最高的是北京和河北,表明北京和河北的产业差异较大。其中,工业的差异最明显,两地区之间该行业与总产值比值的差均值为0.29,其次是金融业与农业,其差值在0.1 上下浮动。同理,北京与天津的产业差异较小,其中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金融业中,除工业的行业区域分工指数约0.27,表明这些产业的差异比较大,其余行业的差值均在0.08 左右。京津冀中天津与河北的差异最小,产业的同构性很强,其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指数为0.03,属于差异很小的产业。

图2 2014—2017年京津冀区域分工指数

2.京津冀地区之间的产业竞争

本文采用区位商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优势产业,考查区域间是否存在竞争。其公式为:

其中,Eij表示i区域j行业的从业人数,Ei表示i区域的总从业人数,Ekj表示全国j产业的总从业人数,Ek表示全国的总从业人数。当LQ>1 时,表示i区域j行业的供给能力大于区域需求能力,表明其他区域需求可以通过行业来购买,因而认定为优势产业;当LQ=1 时,表示i 区域j 行业的供给能力等于区域需求能力,表明产业自给自足;当LQ<1 时,表示i区域j 行业的供给能力小于区域需求能力,表明行业需要从其他区域购买,因而认定为劣势行业。

从表1 可以看出,2018 年北京的优势行业较多,以第三产业为主,而河北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天津以第一与第三产业为主。除河北在第一产业具有绝对优势外,京津冀地区之间的优势产业结构相似度高,北京与天津和河北间存在产业竞争,且河北与天津间也存在产业竞争。此外,2014 年与2019 年,北京在工业的LQ 分别为0.42 和0.34,天津分别为0.87 和0.78,河北分别为0.69 和0.79。北京在工业的LQ 减少,而河北增加。

表1 2018年京津冀各省市优势行业

总体而言,北京和天津的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且形成优势产业,而河北的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北京的行业发展阶段仍然最优,河北的产业发展阶段滞后于天津和北京,且京津冀之间的产业竞争关系仍旧突出,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在拉动周边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京津冀产业协同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地区发展差异大及缺乏协同治理等问题。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

当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过高时,表明该地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参与度较高,因此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RP的比例,表示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地方财政支出占GRP 的比例越高,表明该地区市场机制越不完善,市场作用发挥不完全;反之,则市场机制越完善。由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相对成熟,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参照,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

根据图3 可知,从2013—2019 年,京津冀的财政支付在GRP 中所占比例高于珠江三角洲,这是由于京津冀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参与度较高,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较强,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图3 2013—2019 年京津冀与珠三角的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二)北京地位突出,三地发展差距大

根据前文对于京津冀三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协同的分析可知,北京的产业发展水平在京津冀三地中处于领先地位,且北京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实力强。杨耀淇(2021)通过对京津冀三地的城市流强度和城市外向功能的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

此外,从区位商值可以发现,信息传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北京的主导产业。北京拥有天津和河北无法企及的大量高质量的科研院所与优秀人才,还拥有一批高新技术园和产业园区,加上北京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科研创新的投入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都遥遥领先。北京对天津、河北产生虹吸效应,使其他两地的要素向北京流动。北京不仅要承担起一个城市的职能,还要承担起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职能。作为我国首都,北京获得了来自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使北京拥有着许多良好的资源和发展环境。

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发展差距很难消除,甚至可能会增大。虽然为了实现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政府针对相应问题发布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北京在京津冀中的突出地位,产业发展仍然以北京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京津冀三地缺乏协同治理机制,发展不平衡

要想地区之间实现良好的协同发展,良好的协同治理机制必不可少,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点。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为了构建协同治理体制与制度,各地区政府之间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四级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而京津冀地区虽然对于协同治理签订了相关协议并组织相关会议,但显然还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

此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协同治理机制,还需要地方政府对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具有良好的积极性。由于各地区政府会优先将本地区的发展放在首位,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使京津冀的产业协同无法顺利开展。

(四)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存在产业竞争

当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较为接近时,容易协同发展。从上文对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可知,北京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天津以第二产业为主,而河北以第一产业为主。三地区产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上下关联性低,三地区至今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难以通过产业关联与融合来实现协同发展。此外,三地区的优势产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竞争,进一步加大地区间产业的协作难度。

(五)地区间产业转移机制不完善

由于北京的产业发展地位处于绝对优势,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政府颁发政策将北京的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也使北京产业向外转移,天津、河北的产业承接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

雄安新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北京的产业转移目标,但是由于河北很多地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发展差距大,无法实现全面产业融合,使北京的很多产业并没有在河北落户,而是向天津或其他地区转移。

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机制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京津冀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市场就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京津冀地区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全面发展。

(二)完善河北的产业配套设施即公共基础设施

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存在发展差距,北京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河北的发展相对落后。河北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河北地区相应产业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河北地区的发展及北京产业向河北地区疏解的进程。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应当加快河北相关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疏解产业在河北落户。

(三)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分工合理、秩序完善的协同治理机制必不可少,而协同治理机制需要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这需要协调好各地方政府的目标,求同存异,构建完善的协同治理机制。要想实现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在地区之间建立有效的长期机制,主要包括扩大地区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加地区间的援助与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

(四)推动京津冀产业错位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要加快京津冀产业协作,就要明确地方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和分工体系。根据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不同定位及发展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完善产业分工体系和合作机制。

总而言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北京地位突出,缺乏协同治理机制,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地区间产业转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三地发展差距大,发展不平衡,产业间存在竞争,北京疏解产业主要向天津转移。因此,三地政府需要协同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同时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河北产业配套设施以提高承接北京转移产业的能力,推动三地产业错位发展的同时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河北京津冀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孙婷婷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