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2-19王洁洁仝羽婵仝东峰
王洁洁 仝羽婵 仝东峰
基金項目:2021年陕西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陕西理工大学构建‘就业思政体系着力打造就业指导新模式”(项目编号:2021XXM31)。
作者简介:王洁洁(1997-),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仝东峰(1974-),男,陕西汉中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通信邮箱:tongdongfeng.191@163.com。
摘要: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观是其理论观念。文章从仁、礼、义、和4方面对儒家交往观做了简要诠释,表明其丰富合理的内核仍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交往理念出现的偏差及交往过程遇到的困难进行梳理,进一步挖掘背后的成因。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论证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高校思政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3条路径将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将儒家交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相符的、科学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更好地解决交往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儒家交往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145-05
The Path of Confucian Communication View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ejie, TONG Yuchan, TONG Dongfeng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Abstract: Communi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is its theoretical concept. The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benevolence,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and harmony, indicating that its rich and reasonable core still has profound contemporary value. In response to the deviations in communication concept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som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stage, this article further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Finally, through three paths inclu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online platforms,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llowing them to internalize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in their hearts and externalize it in their actions,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guiding them to form a scientific and correc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cept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times, and better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nfucian view of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Network platform; Path analysis
1 交往观的内涵
人类社会伊始,便产生了人际交往活动,人际交往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作为人存在的基本属性,是人类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1]。说到底,交往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交往观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评价和各种观念的总和。”[2]
2 儒家交往观的主要内容
(1)仁爱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亦是儒家交往观的核心。仁爱思想包括仁者爱人,人性善恶,具体可表现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及化性起伪等思想。儒家主张“崇善”与“去恶”,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构建了崇尚善良仁德,加强法制约束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2)仁与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立足于仁的情感基础,行动上则遵循礼的交往规范。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的前提是掌握礼的内涵规定,这就要学习礼的知识,把握礼与礼节的实质。
(3)“义”是交往的内在价值尺度。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厘清道德理论与物质利益间的联系,协调交往中的义利之辩,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交往。孔子把“义”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从而引起人们对“义”的深思,在义利面前,人们要做到:所谋之利是否符合道义,义利冲突时,该如何进行取舍。孔子曾言:“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基于礼之上的利益谓之义,将义通过礼展现,达到义、礼和礼3者的和谐。
(4)“和”是孔子人际交往思想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和”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持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即人人和谐相处,社会发展有序的理想状态,这是追求和谐关系的最高境界。
3 当代大学生交往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网络信息极其丰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具有了新的时代特色。新时期,人际交往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状态,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3.1 当代大学生交往观存在的问题
3.1.1 人际交往心理偏激
当前,大学毕业生大多是“0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都要优于以往的“多子女”时期。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往往会被动地得到别人的关爱,却不知道怎样去主动地关心别人。因而,他们在人际关系上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自我中心和急功近利。他们习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很少去考虑和顾及其他人的想法和利益;并且在看待问题、思考方法、做事情时,自我意识突出,显示出强烈的虚荣心和自尊。
3.1.2 交往过程中不善于沟通
大学生活与单调枯燥的高中时期相比,完全不同,人际交往是十分必要的,而交往经验相對较少的大学生则更易遭受挫折。第一,语言技能欠缺。部分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缺乏语言沟通技巧,比如: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言语太过直接,不懂得语言的艺术,很容易造成伤害。第二,不注重交际环境。在与别人交往时,若不留意交际环境,会出现尴尬局面,妨碍交流。因此,在与别人交往时,应该注重交际环境,规范自己的言行。第三,缺乏积极的交流。在与别人交流时,他们不太积极主动,不愿与别人交流。第四,交流技能的欠缺。大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是否自由,能否聆听和了解对方。第五,是对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上的偏差。例如:把人际关系看成是讨好、不讨好、不纯洁、纯洁等,这些都是误解,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交流。第六,缺乏同情心。在与人交流时,不能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不能尊重彼此的个人隐私,为彼此提供一个台阶。
3.1.3 人际交往具有功利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对金钱的渴求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大学生的交际活动中。他们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时,以个人的功利需求为目标,注重物质的需求,忽视了精神、情感、伦理等方面的需求。在德育方面,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忽略了道德,导致了很多以自身为中心的行为。在团体协作方面,有些大学生比较重视自我,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之上,而集体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3.1.4 人际交往具有虚拟化倾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微信、QQ等新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这种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行为,使其交际行为呈现出虚拟化的趋势。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沉迷于匿名、隐秘的线上社交,但在现实中愈发沉默寡言、自我逐渐封闭,这样人际交往能力势必会减弱。同时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陷入虚无主义,而精神和心理交往的空虚也会对他们的交际深度产生一定影响。
3.2 当代大学生交往问题的成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人性冷漠自私的阴暗面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与人交往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思维惯式,变得不敢或不想与人交往。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学生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上解除障碍,自由沟通。但是这种便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长期的虚拟状态使学生失去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欲望,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进而导致其自我认知的模糊和主体结构性的失衡,使很多大学生感到孤独、苦闷和抑郁,甚至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言传身教最好的榜样,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三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普遍的社会现状是家庭教育的漠视和缺失,加之大部分学生是“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普遍较好,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和利益,不在乎别人的想法,缺乏包容心和同理心。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育不是一人之责,而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目前来看,一方面,部分非思政专业的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用教好自己所承担的专业科目即可,不会过多强调对学生的观念教育,因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进行“单向说理教学”,对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观念、交往思想和交往行为不够重视和了解,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将大学思政课等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背诵,以此来应对考试,没有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儒家交往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4.1 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以儒学为主流的多元互补的文化[3]。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他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4]。
传统文化推崇高尚的道德,儒家尤为崇尚浩然君子之道。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恰与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相符。只有每个人心怀爱国之情,国家文明方能兴盛不衰。这是国家层面的“大德”,社会层面的“公德”,是约束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准则,保持社会秩序有序运转的理念。人在社会交往中,既要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又要防止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私德”是个人层面,是个体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5]“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及和合互利思想。“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合”思想。“鞋子和脚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皆是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6]当今世界各国在文明交流中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形成互利友好的格局,兼顾义利才能二者兼得,平衡义利方能实现共赢。“和合观”为当今社会交往注入了新鲜活力。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中,突出了立德树人、和谐交往的优良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立德树人”“合和交往”的思想,更是成为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直接来源。
4.2 现实依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及部分大学生交往存在的问题,是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从传统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依赖式变为自主。随着交往方式的转变,人们的交往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交往思想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积极良好的交往关系。交往可以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交往具有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人的感情认知,而人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体来说,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交往是双向的过程,发生于亲人、朋友或陌生人之间,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亲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维度的作用,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等是亲人之间的交往准则,是促进家庭和睦的基础;在学校中,同辈、师生之间的友爱、和谐关系,对个人价值定位有直接影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在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爱心之举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范围。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期国家之间交往的准则,经济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一个国家不受其影响,面对这些不确定的危机,各国应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创造和谐的地球家园。
5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5.1 将儒家交往观融入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课程中,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组成部分[8]。高校应将儒家交往观的相关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之势,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寻求二者耦合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特色,设置校本课程,最大程度挖掘儒家交往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精神价值,形成儒家交往观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体系,助推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任职教师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将儒家交往知识刻在心中,在课程相关模块讲述中渗透儒家交往知识,在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一些儒家交往小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其次,儒家交往观中蕴含丰富的人物资源、交往理论和方法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融入其中方能行之有效。
5.2 将儒家交往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格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营造有关儒家交往观的和谐校园风气。学校的良好氛围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校园风气包含校风、学风和教风,高校可将儒家交往观融入校风建设的全过程。其一,可立足本校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将儒家交往观融入校训、校歌等文化符号中,促进提升校园的团结度;其二,依托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开展有关儒家交往观的促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学习儒家交往观的主动性;其三,抓好教師队伍教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育和高尚人格养成。最后,重视儒家交往观的创新。儒家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需立足新时代对儒家交往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应运用好“仁、义、礼、和、善、信、同、异”等交往思想,重视在校风、校纪中创新儒家交往观,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儒家交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交往中,增强大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感,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可推进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儒家交往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立足实践。实践活动是践行儒家交往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校园行为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团主题活动等途径融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从而提升儒家交往观的认可度,开阔视野,磨炼自身,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争做有责任担当的时代青年。
5.3 将儒家交往观融入网络平台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9]互联网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高校要优化大学生学习儒家交往观的网络环境,营造有利于儒家交往观的学习氛围,促进儒家交往思想融入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其一,要规范儒家交往观的网络学习资源发布,重视对儒家交往思想相关学习资源的筛选,同时增加对其局限的矫正,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征,设计儒家交往观的学习理论。其二,深化儒家交往观的网络宣传推广体系。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应结合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将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源相结合,体现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其三,要拓展相应的宣传方式。网络中的交往模式以文字和符号为表达方式,彰显了网络独有的交往魅力,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10]。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传播儒家交往思想,搭建慕课平台,形成翻转课堂教育,创设微课堂、微视频等形式,创建“互联网+儒家交往观”的模式,强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密切加强儒家交往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创设不同情境的交往环境,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实践活动方案,提升学生群体交往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好掌握儒家交往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5.
[2] 程何.当代大学生交往观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7.
[3] 余卫国.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1-6.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2).
[5] 习近平.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國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人民日报,2015-10-14(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7]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
[10]陈丽彬. 儒家交往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