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石雕技艺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3-02-19玉均海谢铭
玉均海 谢铭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毛南族石雕技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玉均海(2000,3-),男,壮族,广西扶绥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地方史的研究。
通信作者:谢铭(1964,11-),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地方史、民族史研究,通信邮箱:xiem206@163.com。
摘要: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环江县下南乡,这里的地形是喀斯特地貌,属于大石山区,毛南族人民利用这里的石头来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服务,从而创造了石雕技艺。毛南族石雕技艺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毛南族石雕技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独特,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及推广使用,既可以保护和传承该技艺,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服务,促进毛南族乡村的振兴。该文利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研究法来研究毛南族石雕技艺与乡村振兴,主要探讨毛南族石雕技艺的历史渊源、内容、价值,以及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以期保护和传承毛南族石雕技艺和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环江县;毛南族;石雕技艺;价值;乡村振兴;研究
中图分类号:J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4(b)-0140-05
Research on Maonan Stone Carving Skill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YU Junhai1, XIE Ming2
(1. Fushui County Second Middle School, Fushui Guangxi, 532100, China; 2.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Abstract: The Maonan ethnic group mainly lives in Xianan Township, Huanjiang County, Guangxi. The terrain here is karst landform, belonging to the Dashi Mountain Area. The Maonan ethnic group people use the stones here to serve their production and life, thereby creating stone carving skills. The Maonan stone carving techniqu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aon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Maonan people. The Maonan stone carving techniqu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exquisite and unique. Sorting out, excavating, and promoting its use can not only protect and inherit this technique, but also serv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onan villages. This article us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Maonan stone carving ar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mainl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 content, value, and role of Maonan stone carving ar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aim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Maonan stone carving art and ass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Huanjiang County; Maonan nationality; Stone carving techniques; Value;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1 毛南族石雕技艺的历史渊源
毛南族,古时自称“哀南”和“阿南”,意思为“这个地方的人”,在广西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地区泛称“茅滩”或“冒南”等地生活。宋代,“自融稍西南,曰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羸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1],茅滩蛮久是指今天的毛南族。在明清两代,史书中关于“茅滩”的记载也不少,“其类分合无定,故随代异名”[2]。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称为“毛南族”。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會结构多元化,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思想观念的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3]。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社会实践,造就了独特的毛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俗称“三南”地区,其余散居在环江的木论、川山、思恩、洛阳等乡镇,以及周围的宜州、都安、南丹和贵州黔南等地。毛南族有很多传统文化,石雕技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文化之一,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毛南族聚居地石丰林茂,熔岩地形遍布,石山挺拔横亘,绵延不绝。毛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坚守着本民族的记忆。从而,也练就了毛南族人民改造石头的本领和塑变石头的技艺,石雕技艺成为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唐朝时期,毛南族石雕作为生产生活技艺被广泛使用。明朝时期,石雕的类型和图案趋于丰富。清初,石雕技艺逐渐走向成熟,技艺风格开始转为精雕细琢,形成毛南族石雕技艺的独特风格。在环江下南乡西北部的凤腾山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古墓,这些古墓大都是明末至民国初年所建,古墓以精心雕刻的料石营建,或圆或方,墓柱耸立,碑阁巍峨,雄美壮观。古墓群凝聚着毛南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成为毛南族历史文化的长廊,是毛南族石雕艺术精品永不闭馆的露天博物馆。这无不体现了毛南族石雕技艺的悠久历史,无不展现了毛南族民间百年传统的石雕手工技艺文化。
1999—2000年毛南族石雕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谭火炼曾在北京中华民族园展示毛南族民居建筑物石雕作品。2012年5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毛南族石雕技艺被列入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毛南族石雕技艺简介
毛南族聚居区石山广布,其先民学会了就地取材,石器在他们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毛南族的石刻水平颇高,有很多技艺精湛的石匠[4]。毛南族经过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石雕技艺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石雕手工技藝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技艺,主要活动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大石山区,贵州毛南族聚居地石雕技艺活动分布较少。
2.1 制作工序
毛南族石雕作品制作过程主要分为6道工序。第一步是选材,根据石雕的作用、功能和题材选择用料。例如方形石块可制作墓碑,圆形可制作石磨、石碓等。第二步是磨平,先使用切割机分割石块,再使用打磨机将石块磨平。第三步是减荒,使用铁锤和钎子将石块的多余部分凿去,面积较大部分也可借助切割机进行减割,人工减荒与机器减荒相结合,使石块轮廓大致成型。第四步是雕刻,大多为手工雕刻,工匠在石块上无需勾画,而是掌握雕刻物形状之后,直接进行凿刻,这也是毛南族石雕雕刻技术的独特之处。匠人先将样式和图案粗略雕刻出来,再对细节雕琢清楚,最后使用刻刀对细微处进行修整。第五步是打磨,常用砂石、砂布进行打磨,粗细砂布进行交替打磨,直到作品反光为止。第六步是上色,毛南族石雕作品上色较为简单,采用墨水和天那水混合,简单涂色即可。
2.2 石雕类型
毛南族石雕作品大致分为墓葬石雕、建筑物石雕、生活用具石雕三大类型,其主要作品体现在墓葬群,以墓葬石雕最为壮观。下南乡凤腾山古墓群是毛南族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位于环江下南乡堂八村西北部。整个墓葬群结构井然有序,石砌的墓群用料十分考究,墓形砌筑或方或圆,有连体墓、单体墓,形制多样。墓前大多有墓碑与护碑石,呈牌坊式门楼,碑顶有造型各异的石雕,雕刻着各种立体图案。
毛南族谭氏始祖谭三孝之墓是墓葬石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墓前有两头威武的石狮,墓柱、墓顶均雕刻有蟠龙,墓碑两侧刻有对联,刀法流畅,图案精美。
2.3 技艺的特点
毛南族石雕技艺属于传统工艺,从石雕领域分析,一代代工匠通过自身的手艺,将冰冷的石头通过雕刻的形式,把工匠精神、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个性。毛南族在历史发展中,与周边各民族友好往来,文化融合,使石雕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
2.3.1 即兴雕刻,技艺精湛
毛南族石雕技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雕刻。匠人点石成金,他们所创作的石雕作品不需要事先勾画草图,全凭匠人在脑海中构思,胸有成竹后,即兴雕刻。
石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得益于精湛的雕刻技艺,并使其具备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5]。毛南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小到生活用具,大到墓碑石刻,都凝聚了毛南匠人的技艺和心血。石雕作品大多具有形态丰富及独一无二的技艺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经过精雕细刻之后形成的。清乾隆至今有近100名石匠在碑上镌石留名。这群石碑雕刻大师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6]。
如今,毛南族石雕雕刻技法已十分成熟,包含了圆雕、浮雕、镂雕、线雕、阴阳雕、影雕等不同技法,其中还发明了一种崭新的雕刻技法——影雕。影雕靠熟练的技法凿刻石块,根据黑白明暗成影的原理,用特制的针,运用腕力调节针点的疏密、深浅而表现图案,独具神韵。影雕作为南派石刻的代表,把毛南族民间精巧纤细的传统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7]。
匠人在对石雕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石雕的用途、创作的主题、石料外观等因素,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技艺水平及领悟能力对石雕进行深入构思,从而使坚硬的石块转变为一件生动传神的艺术品,赋予其崭新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在墓群中的龙柱、石狮、猴子、麒麟等雕刻,采用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通过机器切割、传统打磨上色,构造出作品的传神感,将雕刻技法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更加突出了其精湛的工艺。
2.3.2 融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为一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文化精神、文化艺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撞击,共同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为石雕文化奠定了根基[8]。明代以来,伴随汉人的大量南迁,他们将中原文化带至毛南地区。毛南族先民也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民族强盛起来,就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否定自己,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勇气[9]。
随着汉族与毛南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并逐渐走向融合,石雕技艺形成了“融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为一体”的特点。凤腾山古墓群中,从墓体的形状和图案内容来看,大多为中原文化在毛南族石雕技艺的体现,交通越便利的毛南地区,这种现象就越明显。例如,墓柱上的蟠龙、凤凰,守墓的雄狮、麒麟,以及碑额上的鱼跃龙门等图案,都是中原典型的文化,这充分反映了毛南族与外来先进文化接轨的强烈思想意识。
但是,毛南族石雕技艺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恪守祖先遗风。毛南族属于岭南百越支系,与壮族同源,所以石雕也体现出百越巫神文化的特点,如有些石舂和墓碑上雕刻有太阳等图案,表现出毛南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毛南族自古敬奉雷王、水神,在墓碑上雕刻雷王、水神,以求风调雨顺。
2.3.3 吸收儒家和道教文化
毛南族具有的包容性,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较大的吸收与融合能力。石雕既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道教文化。
在毛南族墓葬碑刻上,雕刻有“国仕”“忠孝”“文魁”等文字及图案,“国仕”符合儒家提倡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忠孝”是儒家的忠孝观,而“文魁”俗谓主文之星,则体现了儒家的从文思想。
传统房屋建筑,尤其是石阶、石柱上,雕刻有葫芦八宝、芭蕉扇、八卦等图案,这便是石雕的道教文化体现。由于汉人不断迁入,将道教文化带入毛南地区,使毛南族在传统技艺方面吸收和融入了道教文化。
2.3.4 多样化的创作题材
毛南族石雕技艺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创作题材变得越加丰富,形式越加多元化。随着时代进步,石雕艺人越来越多,雕刻技法各具风格,创作题材逐渐走向多样化。例如,以“花草植物”为题材的石雕作品,充分汲取了田园风光的创作素材;以动物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多,有牛、羊、马、鸡等,富有生活气息;也有来自神话传说的蟠龙、凤凰、麒麟等圖案,以及人物典故“姜公钓鱼”和文字书联的雕刻。由此可见,毛南族石雕创作题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 毛南族石雕的价值
毛南族石雕是一门内涵丰富的技艺,凝聚着一个古老的在大石山区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历代农民艺匠的雕刻之魂,体现着民族精神。石雕技艺传承久远,作品类型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3.1 学术价值
毛南族石雕技艺跟随着毛南人民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吸收了汉文化、百越文化、苗瑶文化,作品雄美壮观、细巧精致。凤腾山古墓群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毛南族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墓群。墓碑上的文字及雕刻技法,充分反映了毛南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生产实践,进一步体现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呈现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些石雕作品为专家和学者了解毛南族文化,研究毛南族古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状态乃至宗教信仰诸多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学者认识和挖掘毛南族古老文化及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活动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依据;也对毛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借鉴意义。
3.2 艺术价值
毛南族石雕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雕刻技法多变,图案形式多样。技艺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其中所蕴含的美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造型精美,深受市场的欢迎,吸引了一代代匠人为之奉献,并且不断改良技艺,向前发展。石雕艺术属于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不仅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毛南族石雕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艺,二是美学。
3.2.1 工艺方面
艺术之美来自工艺,技术永远是基础[10]。毛南族石雕作品精美的一面,离不开背后的繁杂技术。毛南族石雕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工艺精细,刀法流畅,形态逼真,阳雕和阴雕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结合使用,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雕刻技艺融汇了圆雕、浮雕、镂雕、线雕、阴阳雕等技法,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在某些作品,例如牌坊式墓碑,甚至融合了镶嵌、镂空等特殊工艺,使石雕的艺术价值上升一个新台阶,其中的美观之感足以动人。
3.2.2 美学方面
毛南族石雕是美的化身,具有丰富的创作题材。每一件作品构思十分精巧,造诣颇深。特别是石狮和蟠龙的雕刻,十分壮观,石狮大部分呈蹲状,威武凶猛,有些又胸披彩带,呈现出一种喜庆的氛围。蟠龙自上而下沿石柱盘绕,龙角呈祥,龙须飘然,龙眼仰望苍穹,有呼啸腾云而去之动感,栩栩如生。仙鹤寿松的雕刻也独具神韵,主题突出,结构整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 毛南族石雕技艺与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可以利用石雕技艺促进毛南族的乡村振兴,实现毛南族乡村的现代化。
4.1 推动石雕作品的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毛南族石雕的最初样式和图案较为固定,符合传统的审美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样式与图案逐渐缺乏创新性,作品种类变得单一。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应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11]所以,对石雕作品的创新,必须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化元素,也可将不同民族的图案元素进行结合创新。
产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需求之上,大众需求具有多样性,在保持共性的同时,也要满足个性需求。可设立专业的生产机构,开办石雕加工厂,拓宽石雕的产品线。可以运用具有毛南族特色的傩面图案、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生产石雕小玩物、小摆件、傩面石刻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经济效益,石雕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的要求。
在石雕发展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加强产业管理。一是要建立行业标准,只有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优质的石雕产品。二是要保护石雕产品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或侵权现象,保护创作者的权益,激发其创作积极性。三是为石雕生产从业者提供经济效益保障,吸引更多人投入石雕产业,保障石雕产品的生产效率。
对石雕作品的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使古老的技艺发挥现代功能,在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注重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应当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實施的主体,保障毛南族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通过积极发展,使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在此基础上提高群众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打造毛南族的特色名片,使石雕技艺具有毛南人的“精气神”,这样才能使毛南族石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2 市场方式多样化
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现如今,毛南地区的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毛南地区并了解毛南文化,为石雕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拓宽了石雕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此机遇下,应突破传统的消费观念,不能仅局限于实体店面的销售,还应开设网店、互联网预订、“互联网+非遗”的销售模式,多渠道满足群众的需求。
加快石雕产业与广告传播业的结合,利用短视频软件的直播平台进行销售,提高石雕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打造新型产业联合发展模式,推动毛南地区经济发展。
4.3 推进石雕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风文明被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多年来受到各地高度重视,并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乡风文明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12]。一个缺乏文化底蕴和乡风文明浸润的乡村是空洞无力的,乡风文明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文化基因,沉淀了中国广大农民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石雕文化作为毛南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毛南族艺术的瑰宝,因此,推进石雕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很有必要。地方政府在毛南地区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入地域性民族文化,例如道路两旁石材、桥墩、河边护栏,以及座椅等,采用石雕建筑和摆设。在村里设立石雕艺术展览馆,以山歌等民俗活动宣传石雕文化,从而提升乡村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和文化品位,塑造乡村与众不同的形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突出乡风民俗特色,推动乡风文明的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中国书店,2018:13.
[2] 嘉庆朝.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毛南族简史编写组.毛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92.
[5] 庄德山.石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J].天工,2021(2):32-33.
[6] 黄有顶.毛南古墓透出的文化气息[J].文史春秋,2020(8):43-48.
[7] 韦景耀.浅谈毛南族石刻技艺[J].广西城镇建设,2020(2):85-87.
[8] 林燕春.解读寿山石雕艺术创作与发展趋势[J].名家名作,2021(2):148-149.
[9] 谭自安.中国毛南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249.
[10]田群宝.浅谈曲阳石雕的艺术与文化价值[J].天工,2021(1):40-41.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12]李支援.乡村振兴视域下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徽王家坝实践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1,1(16):78-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