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2-19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毕 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农业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2023 年的中央1 号文件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1]。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重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是高职涉农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农林类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已持续百年,截至2022 年年底,我国开设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300 余所,分布在各个省份。但长久以来,社会对涉农专业毕业生需求量不大,找不到与其专业契合的工作,使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缺乏认同感,学农但不爱农,缺乏农业职业精神。同时,家长与社会对涉农专业的认可度也普遍不高,相反“跳出农门”是很多家庭的追求。新农科建设正在试图扭转这一现象。2017 年下半年,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都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农科概念引起了农林教育专家的关注。2018 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目标: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办学要求,指明了新时期涉农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方向。为了更好地培养建设农业强国人才,各高职涉农专业开始进行改革,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融合需要,在农林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拓展和融合,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加大综合智慧和新型技术、科技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同时,围绕新农科专业特点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坚守传统农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的情怀,让学生们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愿意为乡村振兴而努力[3]。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研究相应解决对策,并在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及应用等方面对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推动新农科人才培养顺利开展。

一、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所有专业老师都清楚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并且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和摸索课程思政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涉农专业老师反映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还是有难度的。

(一)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不高

涉农高职专业旨在培养“一懂两爱”的新农科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最终是要让学生愿意积极投身到“三农”建设中。但调研发现,多数专业课建设时没有形成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专业也没有构建专门的思政体系,专业课的思政教学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投入程度。

通过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学生反映基本所有专业课老师都会进行课程思政,思政的内容大多是对时事进行阐述,或宣讲与专业相关的领军人物事迹。但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仅局限于思政元素本身的政治性,只是僵硬的将思政元素讲出来,缺乏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关度不高,很难达到思政目标甚至根本没有明确的思政目标,只是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通过收集涉农专业老师的调查问卷发现,涉农专业的老师们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同时也发现很多老师本身思政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课堂容易出现两极分化,要么是只讲专业知识,要么整堂课变成了思政研学,难以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这都说明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思政内容的呈现形式需要多样化。

(二)学生的思政获得感不强

在对学生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提高综合素养,但对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感触并不深。很多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以时事热点讨论为主,但专业课上老师讲时事没有思政课的老师生动深入,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很难有深入的体会。有些老师则将农业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如农业行业领军人物的事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等,但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学生只是停留在“知”“情”层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在专业课程思政中无法体会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深入到“意”“行”层面。

(三)思政教育顶层设计不够

长期以来高职各专业的思政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并贯穿整个学期,而第三、四、五、六学期的思政课程以讲座形式零星分布,讲座内容主要是结合当下的形势、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讲授,教学对象也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不同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强调政治属性,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但缺乏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很难将思政理论落实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后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以专业课为主,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同时,专业教师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做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通过座谈发现,目前所有专业老师都开始进行课程思政,但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都是老师各自为政,没有明确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其结果就是不同老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的思政侧重点有所偏差,同一专业不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互不相关,难以形成专业合力。很多专业课老师也反映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有待提高,难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思政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直击学生的内心。

虽然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都在努力地进行思政,但专业内部缺乏思政体系建设,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较为混乱,导致最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能形成合力,与专业教学彼此独立,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

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程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与专业的契合度有待提升。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侧重点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是力求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实现“隐形教育”。

在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时,不同专业的思政目标应该具有专业针对性,从前期的思政课程到后期的课程思政,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要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还要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政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参与乡村振兴的德技并修的人才。只依赖思政课程教师或专业课程教师都很难达成目标,必须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学校行政部门积极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教学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学科资源和教师队伍进行整合, 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衔接,确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目标,形成全校自上而下重视这两种类型课程建设的格局[3]。打造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思政课程要深入研究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根本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设计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思政目标和内容,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特点确定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和定位,在思政内容和思政形式上相互补充,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政体系。

(二)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育人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还要能够做、善于做、乐于做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备课时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关怀国计民生,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农林类高校大部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专业理论研究水平较高,但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等的深入学习和了解。通过调研发现,专业课老师都已具备思政意识,并且已经在教学中开始实施,但效果不佳,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还需要提高。一方面,专业老师要加强学习,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在线平台,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农科精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专业水平[4]。另一方面,老师要加强课程改革,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选择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或案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牢记立德树人目标任务,落实“三全育人”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形成职业精神。

很多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馈,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课程思政就要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品质修养更要进一步地锤炼。学校应当不断健全课堂管理机制,严明教学意识形态底线,坚持德法并举,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开展思政能力提升培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5]。作为涉农专业的老师,还要做好农业科技服务,一方面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沿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做出表率,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三)准确选用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工作是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合理应用,这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 年至2023 年,官方连续20 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其显示出“三农”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也给涉农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虽然能选用的课程思政元素很丰富,但较为零散,并不完全适用于任一涉农专业课程教学,根据课程特点挖掘出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关键。

专业课在选择课程思政元素时,要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结合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及职业素养的需求,确定提炼出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分解后,融入每个教学案例,达到“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目的。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要让他们能够学农,爱农,兴农,爱岗敬业是专业教学中的主要思政目标,但不同专业课的切入点并不相同。畜牧兽医专业以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为主要教学内容,家禽孵化周期长,各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以学生分组完成孵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掌握孵化技术的同时,形成爱岗敬业的意识;而在疾病检验过程中,以减少检验结果的人为误差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操作要勤练,总结不足,不断提高精准度,争取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

(四)课程思政的输出形式尽量要多样化

对于涉农专业的课程思政而言,除了要提升课程育人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农学精神”,让学生知农、爱农,愿意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每门专业课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史和领军人物,这也是老师们常选用的思政元素,但其对应的育人目标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花卉生产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从梅花的栽培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寓意以及园林用途等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发挥梅花种质资源的功能与作用等。通过分组收集材料和研讨,学生深入了解了梅花所寓指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学习“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的“梅花精神”。同时,将课堂搬到遗爱湖公园的梅园,让学生熟悉梅花的品种,进行梅花的栽培与养护。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覆盖课堂内外,提高课堂思政效率。涉农专业的实践课,是课堂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应用,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至关重要[6],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农林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深入农业一线的科技服务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与自身的科技服务工作相结合,成立技术服务小队,走出学校,带领学生为周边村镇提供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服务,通过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实地考察和参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生成劳动意识,明确职业方向,为“农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生产中,将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融入实践教学,例如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生产实践,增强学生的农业民族自豪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服务于农”的“三农”情怀[7]。

除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活动,还可以在课外安排学生参与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下乡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帮助乡村改善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8]。加强企业调研,让学生按企业需求,分组对农产品加工进行技术改良和品种创新,让学生在帮助乡村发展的同时,体会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满足感和成就感,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结语

建设农业强国是国家的重要方向,培养出德技兼修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方向,涉农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相关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涉农院校要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行同向,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内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激励学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