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2-19易肖肖罗瑶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

易肖肖 罗瑶

摘 要: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充、发展,“中职升本”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中职升本的学生由于未历经高中学习,普遍具有理论学习薄弱但操作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这类学生进入高校后势必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挑战。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形式,对中职升本学生质量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着重分析了本校中职升本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中职升本;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57

0 引言

中职本科人才以培养技术型高等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知识讲授的主要目的是以实用、够用为主,是在中国传统高等院校的基础上培养出一个既具备高校基础知识,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速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很显然,“中职升本”模式便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重要桥梁和渠道之一。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育部的明确要求,近几年各高校已经陆续将学科竞赛归入到人才培养改革中去,学科竞赛已然成为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2018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职升本”对口招生工作开始。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对口招生工作也开始了,从近几年招生结果来看,申请人数众多、生源比较充足,但也不难发现中职升本学生与普通高中升本科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尤其体现在理论学习、操作实践方面。相比普高学生,显然中职升本学生理论学习薄弱、操作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更适合通过学科竞赛这类实践性强的方式进行培养。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的角度摸索出适合学校“中职升本”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基于学科竞赛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国家的角度看,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根据2019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明确指出“提高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比例”。这对人才及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清晰的要求,也显示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学科竞争作为培养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角度看,从行业看,旅游行业属于服务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人们行为与价值观的改变,新型旅游的不断产生,传统旅游服务已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必须要拥有能力强大、专业知识深厚、技术精湛的应用型旅游技能专业人才,中职升本人才本身经过中职阶段的训练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升入本科后通过学科竞赛的锻炼能够更好地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旅游技术专业人才。

从高校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就是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对高校的实证调研,分析目前中职升本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拓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道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为制定中职升本学生教学改革提供启发和借鉴,为各高校展开中职升本学生研究性实质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总的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从个人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型旅游产品开始争相出现,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开始不断地受到旅游产品、活动影响,高校也为此不得不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只有不断投入学习研究、开发创新思维,才能应对社会的巨大挑战、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总的来说,学科竞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研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最终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2 中职升本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的现状分析

2.1 学科竞赛组织平台缺乏,师资队伍转变能力薄弱

学科竞赛组织平台是指学校、二级学院共同搭建相关平台,鼓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协会,这些机构在学校的支持下进行学科竞赛组织、申报、培训等活动。就目前情况而言,学校的学科竞赛组织平台比较缺乏。在管理机构方面,目前学校的学科竞赛管理部门主要是教务处、团委,以上部门经常存在学科竞赛通知泛泛下发,学科竞赛宣传草草了事等现象,如此导致了二级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申报不明确、不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教务处、团委组织的学科竞赛一般都是综合性竞赛,需要不同学院组合参赛才具有优势。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性的学科竞赛少之又少。最终发现校级层面的学科竞赛管理平台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成立。

与此同时,指导老师也是学科竞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在实际生活中,因高校从前只接收普通高中升本学生,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一时半会很难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模式。于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为达到取得更好成绩的目的,指导老师往往会习惯性直接选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普通高中升本学生组成参赛队伍,这导致中职升本参赛学生人数偏少,大多数中职升本学生感觉学科竞赛高不可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影响下,师资队伍整体偏理论,实践经验偏少,老师普遍对学科竞赛的关注度和兴趣热情不高,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探索学科竞赛相关内容,中职升本的学生尤其是非旅游管理科班出生的中职学生在参加竞赛时难以与专业老师取得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中职升本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参赛积极性方面,一直不高。

2.2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学校将学科竞赛纳入第二课堂的学分活动之中,其中以团委为主导进行具体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只有少数专业课教师以竞赛指导教师身份参与。绝大多数教师对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竞赛了解不多,对学科竞赛在中职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达到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这也导致了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学院并未能够将相关学科竞赛科学、合理地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二级学院只是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开展,任由学生随意参与。

另外,学校现有的学科竞赛管理部门在人员配置、考核评价等管理机制方面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学科竞赛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考核管理办法,管理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等,这些问题致使学科竞赛难以实现常态化。根据学生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职学生反映进入本科学习以来,平时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偏理论,对学科竞赛并未能有深入的了解,参赛兴趣本就不大。即使想参赛,又不懂本专业的具体学科竞赛清单,参赛方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还因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指导老师、没有专门部门进行培训、调配实训室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而放弃。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因第一次参加学科竞赛,各方面经验不足,最终结果是拿不到奖项,参赛的积极性被打击。

3 依托学科竞赛的中职升本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3.1 积极搭建专业学科竞赛组织平台、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目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组织参加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来看,类型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层次不高。在今后的学科竞赛组织中,可以以我校团委、教务处和旅游协会等社团为依托,借助学校开放性实验室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等硬件,依托学校、教师、学生等软件要素,构建更多旅游类学科竞赛组织平台。争取开拓出影响力更大、竞争更加激烈、挑战性更大、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考核更加公平严格、对学生能力锻炼更强的学科竞赛,为中职升本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竞赛聚到,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提高竞赛的导向和辐射范围。在学科竞赛宣传方面,可以通过采用线上(新闻、推文、通知)、线下(辅导员班级讲评、权威讲座、朋辈引导)相结合的形式对竞赛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对学科竞赛产生认知并进行认同。

师资队伍的质量在高等院校通过学科竞赛培养人才质量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定期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专题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每学期派几名骨干教师到企业的一线部门进行几个月的挂职锻炼,参与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展高校、企业专家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本专业教师专业素质。在组建团队方面,可以通过导师制建立竞赛团队,这指的是有参赛意愿的学生互相组队、确定竞赛团队成员后,找到符合所需学科方向的导师作为指导老师,从而形成学科竞赛参赛队伍。也可以依托教师课题选拔竞赛团队,这指的是依托课题选拔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来。

3.2 构建“学科竞赛+教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

“学科竞赛+教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是指通过组织、举办旅游专业性比赛,培养中职升本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观察思考、创新思维、实践操作的能力进而培养人才。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通过优化中职升本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竞赛同样纳进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明确的方式规定专业学科竞赛与专业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第二课堂学分加分、相关课程的免修等)、学生毕业、学位授位与最低学科竞赛成绩的要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手段,将冰冷死板的文字制作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形式,插播视频、丰富课件等形式及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学习。课后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作品中找到自信,激发学习乐趣。在组织学科竞赛时,学生为了展现自我、检验自我、挑战自我,参赛兴趣也会提升。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式、案例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课堂参与、自学自律等多方面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竞赛的具体推动方面,学院竞赛管理部门可以在上一学年底和本学年初发布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专业学科竞赛清单;由旅游协会、文化创意策划协会等社团牵头承办某一类竞赛;协会社团管理部门应配备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根据发布的学科竞赛清单,结合学科竞赛的分类级别,协会负责组织开展学生报名、组织培训、指导老师(负责规划、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竞赛)分配等工作;学院则结合竞赛组织执行情况负责对接学校竞赛管理部门,积极调配各学院资源特别是实验室资源,保证竞赛顺利开展。学校竞赛管理部门负责宏观把控,监督奖项、奖金设置、学院教师、学生的奖励激励、竞赛公平等。

3.3 运用“学科竞赛+教学”结合,形成专业技能教学班,逐步实现人才定做和“1+X”证书制度

“理论教学”和“实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是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进行模拟训练,缺点是学生整体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宣传作品创意大赛、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论坛暨提案大赛、“巽震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鼎盛诺蓝”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项目、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等一系列专业学科竞赛,主动将实践能力运用到基础课程科目的学习、课程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设计中去,拓宽学习视野,加强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汇聚、交叉、融合,促进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多元化的培养。

另外,将企业技术、师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量身定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中职学生的课程见习、专业见习等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让学生每个学期固定能够待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一段时间并得到企业导师的跟踪指导,真正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还可以根據学生的个人特长组建技能班,逐步实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科竞赛证书”(即1+X证书)制度,让“中职升本”学生发挥其操作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在毕业之际能够拿到毕业证书以外,还能获得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科竞赛证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由技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尹晓伟,张陈,郭维城,等.应用型本科中职本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236237.

[2]蒋学华.“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05):129134.

[3]廖诗凡.基于学科竞赛推进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机制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0):123125.

[4]罗瑶.基于赛事的高校物流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2):7374.

[5]张开平.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农机,2021,(01):6870.

[6]郑鑫,张晓洁.基于CBE理念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20,(25):4547.

[7]王维胜,张佳倩.学科竞赛驱动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以长治学院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22,39(02):101107.

[8]胡雪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策略——以百色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3,(23):198199.

[9]陈逸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学科竞赛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