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旅游考察

2023-02-19赖开元叶姗林雅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旅游

赖开元 叶姗 林雅玲

摘 要:天安门升旗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对于培育当代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网络文本数据获取与文本质性分析,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的互动仪式链作出理论阐释,分析红色旅游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并建构模型:情感能量是旅游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在物质生产经济与旅游仪式经济之间形成反馈回路;成功的红色旅游仪式经由集体欢腾,塑造旅游体验高峰,构建社会关系符号。

关键词:天安门升旗仪式;红色旅游;互动仪式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06

0 引言

2019年11月,国务院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五星红旗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日益神圣、庄严的天安门升旗仪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具备唤醒集体记忆、彰显主流价值,呈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功能。

作为重要的红色旅游项目,天安门升旗仪式基于神圣体验过程,强化旅游者的家国同构感,并形塑其对重大事件的社会记忆,从而构建旅游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有研究多从政治仪式或教育手段研究宏观的升旗仪式活动,缺乏针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等具体场景的学术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本研究借助Nvivo 11.0质性分析工具,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相关旅游主题的网络文本进行编码,在作出天安门升旗仪式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阐释时,进一步分析红色旅游活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并建构模型,以期对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文献综述

1.1 互动仪式链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强调仪式是即时性的双向情感表达关注机制和共有现实体验。柯林斯强调高度的相互关注是互动仪式理论核心机制,个体的身份感源于个体间的相互关注和情感纽带,且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在相互关注中被加强,这使个体有信心与动力去继续参与他们认为的道德上允许的社会活动。

近年来,国内旅游学界对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研究运用有限,基于旅游类型如草原旅游(徐英,2018)、遗产旅游(余召臣,2022),研学团队(赵琳,2020)等进行研究,但尚未对旅游过程中的特定场景仪式展开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随着融媒体快速发展,更多的学者对网络媒体在旅游互动仪式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但仍缺乏基于网络文本的质性研究,且并未对仪式的潜在动力及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1.2 旅游动机与情感能量

(1)旅游动机。旅游动机作为旅游行为伊始的基础构念,是推动旅游者出发前往异地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谢彦君(2004)强调旅游动机与旅游需要、观念规范及旅游行为间的多维动态关系。林传红(2006)提出红色旅游动机由以游客“红色情节”为主的内在需要和以目的地红色资源及氛围背景为主的外部诱因两部分构成 。林巧 (2007) 、冯淑华 (2008) 通过实证研究将红色旅游动机归纳为“景区拉动”“增长知识”“体验生活”“社会交往”“追求声誉”“调节身心”与“从众动机”。

(2)情感能量。柯林斯(2009)最早提出情感能量作为仪式中的核心机制,并指出仪式激发情感,情感又会反馈和强化仪式给人们的感觉。可见,情感能量对旅游者的互动仪式行为有促进作用。柯林斯将情感能量用于阐释互动行为的动力机制,而旅游动机则是用来解释旅游行为的推力因素,二者具有相似的理论逻辑。谢彦君(2016)建设性构建旅游行为中情感能量的螺旋上升的动力学机制,其中反结构的旅游场使旅游者情感能量有了重新分配的机会。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国家认同,形成于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的多民族共生格局。而中国人民在共生共存的基本心理基础上,有着对于伟大复兴的主观期待和能动作为。现有相关研究多分布在民族学和行政学等学科,旅游学科视角下存在空白。在旅游学科中,王悦、秦兆祥等学者(2021)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带有国家意志的旅游形式,参与到了民族地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过程中。

总体而言,当前互动仪式链多用于媒体传播、组织管理等研究,缺少跨领域、跨学科的运用。而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构念与旅游学科研究存在理论逻辑共性,尤与红色旅游体验活动研究相适,因此本文将据其阐释红色旅游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2 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

2.1 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微博、小红书及知乎三个网络论坛平台,以“天安门”“升旗仪式”“体验”等关键词及其排列组合为检索项,摘取15字以上有效言论,时间跨度为2015年8月至2022年5月。初步搜集评论491条并二次筛查,共获得379条共40847字研究样本。

2.2 质性文本分析

研究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天安门升旗仪式”中集体欢腾的个体及个体间互动进行了剖析,展开关于此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过程阐释。借助Nvivo 11.0质性分析工具,对采集的网络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和编码分析。

3 研究发现

基于网络志分析的基本思路,本文对该文本主题分析和编码。

首先,微博、小红书、知乎的用户群体具有年轻化的特征,能够较好地代表中青年的意识思潮,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指向对象,要总体把握青年在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旅游体验。研究以www.picdata.com 对文本词频分析后得出:(1) “国旗”“国歌”“天安门”“升旗”是旅游者关注最多的信息符号,反映出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2)在抒情语句中频现 “祖国”“感恩”“幸福”“无悔”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表明旅游者在观看升旗仪式时的旅游体验达到了旅游体验高峰。

随后,本文经由互动仪式链理论与旅游学科相关构念将网络文本划分为三个层级进行编码(表1)。其中,“历史记忆”为仪式的开始与准备,“仪式描述”是仪式的具体展开,“升旗仪式的情感体验”指向互动仪式何以为集体欢腾。通过层次编码提炼,本文对天安门升旗仪式如何指向集体欢腾,进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过程进行演绎和阐释。

3.1 准备阶段

旅游定義中普遍将旅游描述为具有“Escape”功用的活动,暗指后现代情境下劳动异化对于人的消极作用。而Collins的互动仪式链集中于仪式经济与物质经济之间的反馈回路,谢彦君将较低的情感能量作为旅游活动的前提,进行红色旅游活动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充能效果。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底色下,红色旅游成为中国人民情感能量独特且重要的补给来源。红色旅游活动通常是旅游者对此前的互动情境中仪式链的延续,通过存在真实如国旗、国歌等,对个人价值体系进行重塑,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沉淀在历史记忆中的五星红旗符号一同作用,使得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最终指向了天安门升旗仪式。

3.2 在场阶段

旅游仪式以相对显性的状态为旅游者所依赖,从而在人际互动中唤起共鸣,让旅游者达到旅游体验的共睦态,在天安门升旗仪式进行过程中体现为护卫队队员之间、队员与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体验。

经过历史演化和不断规范,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通过设置的物、人、时间和空间维度形成明显的“群体依赖”,强化升旗仪式的庄严情境和神圣氛围。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与在场的旅游者互相意识到对方的在场,并互为关注焦点。在持续性互动仪式过程中,旅游者关注仪式焦点,并停止交谈、保持严肃,在旅游场中构成身体屏障,同时红旗符号引发了旅游场内旅游者情感能量的产生与流动。旅游者沉默的注目礼是特殊情景下的制度化互动方式,护卫队与旅游者发生无实际接触但富有符号含义的互动。此外,多人集聚通过同时性的在场,而非意识性的关注,发生关联和影响。升旗仪式场域中,旅游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实体距离被缩短,原先身份标签崩解,国家属性和民族属性升起,被附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意义的“在地旅游场”所持情绪和气氛带动,利用视觉焦点观察其他参与者,捕捉他人的身体语言涵义,并呈现出相似的动作和表情。据文本统计,人们观看升旗仪式的行为呈现高度相似,往往主要体现在出旗过程中的讨论、升国旗、奏国歌时行注目礼,并相互关注中保持安静肃立,以及内心强烈情感展现的集体兴奋状态。

然而,时代更迭下互联网迅速发展催生了“价值理性和批判意义让位于泛娱乐化乃至‘娱乐至死”,零散化、浅表化、庸俗化的后现代性表达方式,破坏了意识形态话语和精神文化表征的时代涵义,不利于青年构建政治信念与意识认同,而这对于意识形态的轻慢出现在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进行过程中, “拿起手机拍照”“直播互动并大声喧哗”等破坏仪式的动作频频,不仅导致个人的仪式失败,还影响周遭群体参与仪式,破坏个体之间的情感共享,极大影响仪式的结果。

3.3 离场阶段

随着旅游者在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中,历经多主体之间的互动,达到了集体欢腾的状态。在场的旅游者其情感能量在互动仪式中得到充能,而高涨情感能量进一步催生集体的爱国主义欢腾。

经历升旗仪式后的旅游者会通过一定的行为反应提升周边人群的情感能量。升旗仪式的仪式互动经由网络社交平台延续其互动仪式链,红色旅游体验者在社交平台分享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在观看升旗仪式过程中后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峰。红色旅游体验者的情感能量传递到社交媒体上的人群,甚至鼓励支持其他人也加入到升旗仪式的队伍中来,经此升旗仪式的符号内涵传递向潜在的旅游者。此外,仪式活动中的各种符号经由回忆和分享等意识活动,进而在旅游者内心世界建立起符合自身文化与情感需要的符号内涵,其中华民族认同感经历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高度。

集体欢腾的离场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红旗符号进一步筑牢建构,旅游者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同构感将会充能自身情感能量,为其进一步投入社会生活中提供更为恒久的动力,并且极大可能诱发重游意愿,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投射在红色旅游中成为红色旅游忠诚度,并循环往复。通过神圣的升旗仪式,旅游体验中的情感联结延伸到了更远的社会关系中。

4 结语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和集体欢腾的基本理论,质性分析红色旅游体验者在网络论坛留下的关于“天安门升旗仪式”的网络文本,从而对红色旅游体验者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前后的情感能量流转、集体欢腾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过程阐释,得出以下结论:(1)情感能量作为旅游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所耗竭的情感能量和深植思维底部的历史记忆一同作用,驱动旅游者选择的红色旅游方式,并在红色旅游体验中获得了正向的互动体验,乃至发生集体欢腾,进而充能情感能量至新高峰,达成物质经济与仪式经济之间的反馈回路;(2)成功的红色旅游仪式经由群体集聚、群外排斥、焦点关注与情感共享达到集体欢腾,塑造红色旅游体验高峰,并进一步塑造仪式中的天安门升旗仪式相关符号;(3)集体欢腾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红旗符号得到再建构,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同构感将会充能旅游者的情感能量,进一步强化生活动力,并且极大可能诱发重游意愿。本文根据研究结果绘制“天安门升旗仪式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阐释模型”(图1)。

4.2 实践启示

首先,在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以及活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旅游者礼仪规范的督导,进一步强化仪式互动中的规范性、严肃性、教育性;其次,强化红色旅游仪式设计,活动应深挖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讲好人们共同记忆的历史故事,创设富有红色文化涵义的旅游体验活动,以仪式化、制度化的方式塑造神圣感,实现深度共情的旅游体验;最后,还应该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脉络,为红色旅游仪式的成功筑牢基础。

4.3 理论贡献

本文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下述三点:第一,本文创新了对红色旅游活动的阐释角度,在红色旅游中应用探索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准备、在场和离场三个阶段建构理论逻辑和阐释模型;第二,本文丰富了传统旅游学科的旅游动机概念涵义,将情感能量的“匮乏-充能-再匮乏-再充能”的循环渐进过程引入到旅游活動的具体分析中来;第三,本文探索了红色旅游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黑箱,尝试性解答了红色旅游何以深华中华民族认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问题,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路径参考。

4.4 研究局限与展望

虽然本文丰富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红色旅游的应用成果,但仍有一定的局限。但研究对象局限于成功的旅游仪式,而旅游仪式失败也应是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补足旅游活动体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文本能够表达的内容较为有限,笔者仍然期待到旅游目的地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以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升旗仪式的历史由来已久,而本文涉及的文本时间跨度有限,应拓展新研究方法、新信息渠道。

参考文献

[1]仲剑铁.新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次升旗[J].北京档案,2009,(8):1415.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曾楠.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理论诠释与实践图景——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J].探索,2019,(3):5160.

[4]徐克帅.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旅游学刊,2016,31(3):3542.

[5]兰德尔·科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9.

[6]徐英.从互动仪式到共睦态:内蒙古草原旅游场中的情感能量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18.

[7]余召臣.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模型建构与实践策略——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3):3442.

[8]赵琳.研学旅游主体间互动、游客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0.

[9]白京.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抖音短视频对西安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10]边日彤.社交媒体中仪式行为对出游意愿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20.

[11]张宏梅,陆林.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6064+69.

[12]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13]林传红.红色旅游动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4445.

[14]林巧,戴维奇.红色旅游者动机实证研究——以井冈山景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7281+29.

[15]冯淑华.公益化背景下纪念馆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行为研究——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J].旅游论坛,2008,(5):177184.

[16]谢彦君,徐英.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旅游体验情感能量的动力学分析[J].旅游科学,2016,30(1):115.

[17]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12):2430.

[18]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19]王悦,秦兆祥,张薇,谭慕华.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的价值内化与认同凝聚:表征、过程与机理[J].旅游论坛,2021,14(6):107119.

[20]派恩二世,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1]哈战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历史演进及其规整化研究[J].世纪桥,2019(3):2227.

[22]谢彦君,徐英.旅游体验共睦态:一个情境机制的多维类属分析[J].经济管理,2016,38(8):149159.

[23]张语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粉丝应援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21.

[24]李欢.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的组织仪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5]欧阳友权,张婷.微博客文化批判[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121125.

[26]杨章文.网络泛娱乐化: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及其“解蔽”[J].探索,2020,(5):181192.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旅游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