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曲《月落荒寺》的音乐语言与演奏处理

2023-02-18王莹

艺术大观 2023年3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

作者简介:王莹(2000-),女,山西长治人,研究生,从事键盘演奏研究。

摘 要:德彪西与他的作品在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可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作曲技法等诸多方面,德彪西都有所创新。在创作中作曲家更多着眼于对事物的光影、色彩的表达以及瞬间的印象与感受等方面。而《月落荒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具有新颖的音乐语言、朦胧的和声,音乐色彩多样。作品中既蕴含了丰富的东方音乐元素,又具有鲜明的印象主义风格。本文从曲目音乐风格和作品中的演奏技法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乐曲创作背景,深入感悟其音乐风格,分析乐曲的演奏技法与音乐处理,以探究曲目背后蕴藏的人文艺术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月落荒寺;印象主义;音乐语言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5-00-03

钢琴曲《月落荒寺》选自德彪西钢琴曲集《意象集II》。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途径进行搜集整理,与本首作品相关的研究性文献资料共有17篇,其中硕士研究论文有7篇,学术期刊论文有10篇。这些研究论文主要从演奏技巧、和声调性等多方面对该作品进行探析。笔者在本科阶段曾对德彪西钢琴作品《月落荒寺》进行了大量练习与曲谱研读,也搜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因此对该作品有了一定的学习与理解。这首乐曲在创作上具有新颖的调性、和声,在听觉上具有独特的音响色彩和音乐意境,在演奏处理上又有较多细节,需要演奏者加以细致把握,以此更加充分地展现乐曲的独特魅力。

一、德彪西与他的《月落荒寺》

作为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对于音乐的贡献不可估量。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近郊小城圣热尔门安勒,在11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在学生时代,他身上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就已经开始萌芽,尝试打破陈规,探寻新方法新领域。在为梅克夫人做家庭音乐教师期间,他也从未停歇下学习的进程。德彪西远赴外国游历期间,在维也纳、罗马和威尼斯等地,接触到了威尔第、瓦格纳、穆索尔斯基等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尤其是穆索尔斯基这位大师的音乐中所蕴含的新颖的调式和声,对还处于个人风格萌芽期的德彪西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这样的经历无疑是推进他个人音乐风格形成的宝贵财富,更是为其日后开创“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月落荒寺》的标题在最开始的阶段并不是由作曲家本人确定的,而是路易·拉斯洛根据这首作品给人的听觉感受提出建议,后被德彪西采纳而得名[1]。

二、《月落荒寺》的音乐语言与演奏处理

(一)新颖的音乐语言

1.多元化的调式调性

对传统调性和声的突破是德彪西对于音乐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不仅仅创新了音乐语言与音乐风格,更拓宽了声音艺术的丰富性与表现力,可谓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经常性地尝试新奇的和弦、不协和的排列方式,调性和声是一首音乐作品风格形成的重要元素,而打破传统的和声也不失为一种音乐风格。《月落荒寺》这首作品中,已经打破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对音乐的旋律以及调性的束缚。通过对曲谱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作品中运用了多种调式调性,有不完整的中古调式的运用,并且还用变化音作为辅助手段,帮助部分旋律更加趋向于五声性的调式音阶。

曲中第13小节开始,出现了较为鲜明的五声性音阶旋律,无论是单一声部的进行还是兩个声部之间的结构关系都是以四、五度关系为主。这三个小节还使用了大量的三连音节奏型,使乐曲的旋律线条更加清晰、流畅,具备了东方音乐中单旋律线条的美感。同时,八度关系跳进的装饰音又从音响上点缀了这部分的主题旋律,似乎是古寺中斑驳的树影又或是耳畔飞檐下悬挂的铜铃声。在乐曲的第25小节处,再次出现了五声性旋律,这里是前面13-15小节主题旋律的变化再现,将前者向上翻高八度进行演绎。这样的作曲技法使作品音域更加宽广,让音乐在不断进行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更加丰富的音响色彩,拓宽作品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张力,并且巩固了五声性音阶旋律所体现的东方色彩的主要地位。

曲中第31至33小节,又出现了不完整的中古调式。在高声部旋律线条呈半音化进行,低声部是旋律的八度重复,两者交相呼应。到32小节形成了#G多利亚调式,音阶为“#G-#A-B-#C”,在第33小节处,又向下做了相同半音化的模进,同时低声部依然为高声部的低八度重复,巩固了这一阶段的调性感觉。这样朦胧神秘的旋律色彩在整首作品中间断出现,时而在高声部,时而在低声部,有时也交替出现,仿佛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月光交相辉映,若隐若现,朦胧神秘。该作品之所以有着如此独特的音乐色彩与丰富的音响效果,也源自这多样化的调式调性的运用,为乐曲的进行做好了铺垫[2]。

2.五声性的和弦构成

德彪西在创作中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理论、调式音阶对音乐发展的约束,更在和弦的构成与运用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革新。他常常不遵守和弦构成的方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思路构成新的和弦,从而产生了不太协和的音响效果,用以突出音乐情绪。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许多新颖的和弦构成方法,该乐曲中主要突出的是五声性的和弦。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东方音乐文化元素,除了曲目的文字性标题内容的叙述与描绘,在乐曲的旋律、和弦中也能够感受到。五声性作为东方音乐的特点之一,在这首乐曲中被大量运用,尤其是在和弦的构成方面。

在作品开始时便已经出现了五声性的和弦,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可以得知,常规的和弦是由三度叠置构成的。而通过对开头部分第一个和弦的分解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传统的三度叠置而成的和弦,E-A-B构成的和弦更像是由四度关系B-E-A叠置构成的和弦的转位,抑或是用四音代替三音而构成了由根音分别向上四、五度关系而形成的五声性和弦,无论哪种均体现了其对五声性和弦的运用[3]。在前三小节中,均为五声性和弦的平行和弦进行,由此也确定了本阶段音乐中五声性和弦的中心地位,树立了具有东方音乐文化因素的音乐形象。

此外,乐曲低声部的分解和弦也均为八度重复或四、五度关系进行,在分解和弦时省略了三音导致这一阶段低音的进行,没有出现构成和弦的传统的三度音程关系。整首作品中,不论是和弦构成、和弦连接还是分解和弦的进行,都有着五声性和弦的影子,弱化了传统功能和声的倾向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对东方音乐风格的有意追求与复刻。

(二)朦胧的音乐意境

1.演奏意境的朦胧感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演奏者对于音乐风格意境的把握与处理是一首作品风格呈现最直观的因素。《月落荒寺》中蕴含的非传统性的调性和声以及大量的东方色彩,决定了其特殊的音响效果,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在通过钢琴音色营造该作品所体现的朦胧景象的过程中,踏板是很重要的一环。对延音踏板的恰当使用,能够让音乐更加连贯流畅的同时而不会显得杂乱,因此在演奏该作品时需要演奏者时刻关注踏板的更换,以及较为精细地把握踏板的使用程度。

运用踏板最首要的目的就是修饰与润色音乐,运用多种踏板技巧达到保持琴声时长与丰富和声色彩的效果。通过手与脚的协调配合,让每一个音的演奏效果都能够达到演奏者的最佳水平,从而展现演奏者的技术技巧,也更加深刻、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4]。在该作品的演奏过程中想要尽可能深刻地诠释出音乐朦胧缥缈的意境,就需要在演奏时让音与音、和弦与和弦之间保持较为紧密的连接。在音乐发展进行时稍微保留前者的余音,这一点在演奏时如果完全不使用踏板而仅凭借双手则很难达到。

踏板的使用要根据音乐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规律,既要保持音乐的紧密联系,使旋律线条连贯优美,又要注意不同和声进行时更换踏板的时机。而踏板的更换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有时根据音乐情感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演奏者改变对踏板的使用程度来控制音色与声音的连接。例如,随着音乐的发展即将更换和弦,又需要对上一和声效果稍加保留,而两个和弦间隔较远或音符较多,无法通过触键来达到连接时,就需要通过踏板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时可以适当减少力量,让踏板轻轻抬高一小段距离,从而实现更换和声时,又对前者稍稍有所延长的演奏效果[5]。

2.演奏速度的变化把握

钢琴演奏中对于速度的把握是十分关键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首钢琴作品的情绪表达。速度是一个自音乐伊始,而后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它取决于作品的内涵与情绪,而在演奏过程中又影响着音乐情绪的表达,把控好演奏速度会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氛围感。《月落荒寺》整首作品均为较慢的速度,几乎没有出现快速的音符跑动或是和弦进行,但随着旋律走向,在一个既定的速度区间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整首乐曲共有四个明确标注的不同的速度记号,由慢至快分别为46-52-60-66。作品由行板开始,至结尾处以广板结束。随着旋律、主题的发展与音乐情绪的递进、变化,曲中有着多处明确的速度变化标识。曲目从66的行板速度开始,到第20小节处,出现了这首曲子的第一处速度变化,明确标注为60的柔板速度[6]。

在保持60的柔板速度进行了5小节后,乐曲在第25小节时速度再次放缓,进入了52的慢板速度。这里的音高相对较高,是前面部分五声性旋律主题的变化再现,与前者在音高、织体和速度上都产生差异,在相似中又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丰富了音乐的层次结构。在短短的两小节后,速度在第27小节又发生了改变,再次回到了开始时66的行板速度,至第39小节又再次放慢,回到了慢板。

尾声为46的广板速度。在此乐曲结尾处的速度是全曲最缓的部分,随着主题旋律慢慢走近尾声,速度也缓缓放慢,拉长了旋律的进行,让余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的四小节作者依然采用大量的四、五度音程关系进行,高、低声部音域跨度很大,用生动的音响效果描述了月下景象,为音乐增添了色彩,充满了东方文化的诗意之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3.演奏力度的层次对比

如果说速度是音乐横向的生命线,那么力度则是决定音乐纵向张力的至关重要的一点。速度与力度两者构成了音乐情感表达的骨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将力度程度划分得更加细致,通过微小的力度差异表现细腻的音乐细节。作曲家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音乐的标题、内容中都体现有东方文化元素。《月落荒寺》一曲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寂静的古寺上,一片宁静中似乎又有星星的烛火闪烁,有隐隐的钟声传来。为了生动描绘这样的音乐意境,该钢琴作品中没有出现较强的力度记号,都是在弱音这个大范围内区分了不同的力度等级,因此也对演奏者对力度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乐曲开始时是两个一样的和弦,左右的音也是相同的。两遍完全一样的和弦却标有从P至PP两个不同的力度标记,第二遍相较于第一遍要更弱一些,两者产生细微的力度对比,仿佛是描述月下古寺响起了钟声间隔一瞬后又产生了悠然的回响,将听者的思绪一下带入清幽沉静的月下庙宇中。

在演奏中,部分低声部的力度标记为PPP,上方高声部的连续和弦连接的力度标记为PP,旨在突出上方旋律的进行。此处与之前的相同和弦的力度对比有较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弱”这个力度范围内,通过更加细微的变化,使其产生差异与对比。如此细腻的力度相对变化与对比,让作品在音量上也具有了愈加丰富的层次,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张力,带给听众更好的听觉与情感体验。至乐曲结尾处,第53小节与乐曲伊始时一样是采用了重复的创作技法,但从第1小节的相同和弦重复变为了单个音符的重复。好像随着离开的脚步,古寺的钟声更加悠远缥缈,只能听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回响。在演奏时,也要关注重复时力度的把握,将渐行渐远的音乐意境表达出来[8]。

三、结束语

通过对作品的练习与分析,不难看出《月落荒寺》在演奏技法、创作手法、音乐风格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将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缥缈、虚幻、空灵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精神,在创作中回避了传统的调式調性、功能性的和声,采用了五声性的调性音阶与五声性的和弦。正是这些新颖的技法与创作思路,使得他的音乐体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风格特点,更加地别具一格。本文针对作品中多元化的调式调性、五声和弦的构成、作品演奏处理等方面,结合曲谱展开深入探析与研究,旨在通过本文,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曲目内涵与人文艺术价值,并与之共情,体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与超然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演奏水平。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尽笔者所能,宣传优秀艺术作品,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潇慧.德彪西《月落荒寺》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J].大众文艺,2022(09):76-79.

[2]文浩宇.浅析德彪西作品中五声音阶与调性片段设计——以钢琴曲《意象集II之〈月落荒寺〉》为例[J].黄河之声,2020(01):34-35.

[3]文浩宇.德彪西《意象集Ⅱ之〈月落荒寺〉》和声解析[J].北方音乐,2019.39(22):64-65.

[4]蒋欣颖.德彪西钢琴音乐的触键方式及踏板的使用——以《为钢琴而作》为例[D].河南大学,2022.

[5]马显晨.如何更好演奏德彪西《意象集》Ⅱ——通过对比邓泰松与赵成珍的演奏版本[D].天津音乐学院,2020.

[6]陈启迪.德彪西《意象集》创作与演奏技法分析——以《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运动》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21.

[7]马琳彤.印象主义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德彪西钢琴作品及演奏技巧[D].哈尔滨音乐学院,2021.

[8]胡佳璇.浅谈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东方色彩——以《意象集》Ⅱ为例[J].艺术评鉴,2022(13):61-64.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