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过度防御走向坦诚相待

2023-02-18朱绪朋

新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哲防御机制强者

朱绪朋

编者按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以沉默、否认、撒谎、狡辩、搪塞甚至动手等方式应对。这些抗拒行为,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在无意识地起作用,并非学生不虚心接受批评、不诚心改过。学生的自我防御,往往是为了减轻或避免所受的批评和处罚,或者维持心理平衡。适度、合理的自我防御心理是一种正常且健康的心理,我們应正确认识自我防御心理的作用。学生出现不合理的自我防御心理及行为表现时,教师要少批评、少惩罚、多引导,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

适度而合理的自我防御,是调节内部冲突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但是,过度防御就不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必须纠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会遇到防御过度的学生,他们以各种方式对抗教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了许多麻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们从过度防御走向坦诚相待,做一个阳光、开朗的孩子。

给“用弱者”壮胆

《道德经》云:“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软的方法,它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使其成长。因此,“示弱”和“用弱”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但是,“用弱”不是无限度的。一味地“用弱”,既表现出懦弱的心理特点,又表现出防御超限的心理特征。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就包含着“退缩”这种心理与行为。退缩实际上就是“用弱”的体现,它是指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应对。

比如,当老师调查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明明知道实情,却不愿意提供线索,怕引火烧身。这是一种标准的防御思维,并且这种防御思维是消极的、没有原则性的。

小弘很会掩饰自我,从来不做出风头的事情。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他从来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举手,总是低头回避老师的目光。老师提问他,他要么磨磨蹭蹭不愿意站起来,要么站起来不说话。但是,他的成绩很不错,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性的题目回答得比较圆满。他也很遵守纪律,从不与同学争是非、道长短,也不给老师添麻烦。

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吞吞吐吐地说:“怕说错了话,怕答错了题……”小弘把自己“弱化”,为自己打造一层坚硬的外壳,以压抑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这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过度防御行为。

对待小弘这样的学生,我先适度“冷处理”:我有意不理睬他,在他感觉特别孤寂难耐、亟须宣泄的时候,教师和同学再来个“热应对”,给他投去热情的目光,给予无限的关爱。从“冷处理”到“热应对”,他感受到人情冷暖,从而体会到敞开心扉与人交往的意义。然后,我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为其“壮胆助威”:当你有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当你有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在培养他的自信心过程中,我寻找他的优势(比如想象作文写得很棒),让他勇于尝试(让他把想象作文读给同学们听),呵护他的自信心(肯定他的与众不同,让同学们向他学习)。

教师给孩子壮胆,孩子配合教师改造自己,效果一定非常明显。小弘渐渐改变了自己怯懦的性格,敢与周围的人坦诚相待。事实证明,越自信的孩子,就越能受到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取得更大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又会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将“弄强者”软化

顾名思义,“弄强者”的性格刚烈,这类学生往往意气风发,桀骜不驯,将防御的铠甲铸造得坚实无隙。

如果说“用弱者”是软防御的话,那么“弄强者”则是硬防御了。硬防御的心理反应更强烈,来势更凶猛,方式也更复杂,比如投射、否认、狡辩、搪塞等等。这些防御从原则上说,都是不成熟的、消极的抗争。

有人说,教师的一生就是与学生“抗争”的一生。教师也在“抗争”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彰显着教育智慧。班上的“弄强者”经常破坏纪律,让班级不安宁,惹老师生气。班主任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班级,就需要多做这类学生的工作。这类工作不能急躁、不能粗暴,既要有智慧,又要有足够的时间。

小哲就是那类让人头疼的“弄强者”。他头脑灵活,个子高,力气大,经常在班里搞恶作剧,不是弄哭这个女生,就是惹怒那个男生,同学们都不想跟他做朋友。我想,我做班主任这么多年,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怎么就制服不了他?谁知我想得太简单了。

有一次,小哲无缘无故把另一个班的同学打哭了,那个班的班主任气势汹汹地来找我,扔下一句狠话:“如果你处理不了,我就插手处理。”此话给我施加了压力,我气不打一处来,想用教师的权威压倒小哲。谁知道,小哲根本不吃我这一套。他跟我针锋相对,一口咬定没打、没骂。任我怎么施威,他就是不屈服;任我怎么劝导,他就是不承认……陷入僵局之后,我只好找了一个台阶,先让他回教室冷静反思,把反思结果写给我。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育。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过,有时候,对待学生就事论事是不行的,需要顾左右而言他。是的,小哲这样的学生,越是数落他的缺点,他就越会记住这些缺点,无形中增加了他继续犯错的概率。如果避开这些话题,从他喜欢的事情入手,也许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效果。后来,我改变思路,不提小哲的缺点和错误,而是用“夸夸他”暖心术,让他明白自己的优点,并继续发扬。这个时候,他乐意听老师的话了,对老师也产生了愧疚之心,一乐意,一惭愧,顺便承认了自己的缺点,比如不诚实、善撒谎、性格要强、不配合老师工作等。

当我抓住要害,问及“做错了事为什么还要对抗老师”时,他终于说出原因:“怕老师批评呗!”这时候,教师需要给他吃下“定心丸”:保证只要他虚心承认错误,就绝对不批评,且既往不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过度防御走向坦诚相待,形成健康的防御观。

为“惊怵者”解压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教师抱着什么态度去读这本书,就会产生怎样的教育效果。有的教师性格温柔,善于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立身以德,那么,就容易培养出为人以诚、律己以严、处事以恒、助人以爱的学生,其教育效果也是持久有效的;有的教师脾气暴躁,手法粗暴,习惯强势打压、独断专行,那么,就容易培养出性格扭曲、委曲求全、表里不一的学生,其教育效果也是短暂低效的。

我曾中途接过一个班。在与前任班主任交接时,他很骄傲地对我说:“你接了这个班是你的福气,看那纪律、那规矩,真是风清气正……”他说教学生要靠震慑,学生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课堂纪律更是没得说。

这个班主任习惯用高压政策管理学生,我也早有耳闻学生在背后喊他“老虎”。在这个班级,学生压抑自我,几乎个性全失。我接手班级没几天,就真切感受到了这种氛围:每个学生都垂着脑袋走路,怯生生地说话,没有一点朝气。上课更是让人窒息,任教师怎样渲染气氛、启发引导,学生都无动于衷,低头自顾自地看课本、做题。我上课喜欢和学生互动,可是,学生根本不配合,没有一个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也没有一个学生敢举手发言,更没有一个学生敢质疑教师。教师的声音一高,学生都吓得胆战心惊,似乎每个学生都成了十足的“惊怵者”。这是在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吗?这是在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吗?

我不喜欢这样的课堂,不喜欢这样的学习状态,更不喜欢这样的班级氛围。这种状态只能給人一种“安宁”的假象,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塑造是有害的。如果说,前文提到的“用弱者”和“弄强者”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话,那么,这种群体性的“惊怵者”则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外部因素来自教师——教师的过度强势抹去了学生的棱角;教师的威慑力让学生产生过度的防御心理,使师生关系紧张。

“惊怵者”亟须解压。在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营造一个温馨民主的班级氛围,打破师生之间的坚硬壁垒,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自由交谈、理智辩论,建立“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良好师生关系。其次,我引导学生认识心理防御机制,希望他们对教师不要有过度的防御心理、恐惧心理。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同伴,不存在对立关系。再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对性格内敛的学生,我侧重于维护其心理平衡,使其从亚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过渡到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上来;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我引导其面对焦虑和挫折时多采用期望、升华等健康的防御机制。最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经常用“我能行”进行积极暗示,让学生相信自己,在预感困难和挫折可能发生时,提前调整好心态,用健康的防御机制去应对。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相当明显,学生卸下了包袱,解除了精神枷锁,解除了对教师的防御心理,不再把心思放在提防教师上,师生之间真正做到了坦诚相待。

猜你喜欢

小哲防御机制强者
强者和弱者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嫉妒手套
强者对话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分享应该是快乐的
分享应该是快乐的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