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识别性框架下的汉语话题指称特征考察

2023-02-18年震

现代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动态变化

摘  要:从指称的可识别性框架出发,对汉语话题具有有定、无定、非定等指称特征事实进行统一考察。研究发现:1.汉语句法话题的必要指称特征表现为可识别性框架中的定指活跃状态。2.学界所讨论的无定、无指、非指称等非有定话题并非句法话题,而是语篇中经过文本回指、对比关联、定指回指等激活过程而形成的定指话题。3.非有定话题的允准不仅需要对话题所指进行修饰锚定,还需要对述题的谓语类型进行阶段性的锚定。就认知语用而言,话题的指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话题所指的指称特征层次变化、话题所指的语用可及性差异,本质上是话题所指与述题信息之间的动态可识别性关系。

关键词:汉语话题;指称特征;可识别性框架;动态变化;可及性差异

一、引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话题,虽然涉及对话、上下文等语篇内容,但主要研究对象仍是小句话题结构(clausal topic structure)。同时,话题亦涉及句法—语用层面,在使用上,它和主语存在着模糊重叠的情况;不过,从其句法表现和语用特征来看,话题和主语仍是不同的概念[1](P48-52)、[2]、[3]。

可以说,话题的指称特征是话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界普遍认为,汉语话题成分倾向于有定/定指,而排斥无定/不定指[4]、[5]、[1](P42-144)、[3]。不过,在一定的语篇环境下,无定/不定指、无指、非指称成分、全量、分量、计量等成分也可以充当话题[1](P140-173)、[6]、[7]。

这说明句法—语篇中汉语话题的指称特征情况比较复杂,有定/无定、有指/无指等狭义语法上的指称概念,甚至是定指/不定指这样的语用功能概念,也不足以完全概括其复杂情况。那么,应如何理解句法—语篇中汉语话题指称特征的复杂性?汉语话题指称特征的基本认知模式是怎样的?句法中汉语话题的必要性指称特征是什么?为此,本文采用认知语用的可识别性指称框架(identifiability),对汉语话题复杂的指称情况进行统一考察,研究发现,汉语话题的指称特征是认知语用中述题信息与话题成分之间的可识别性关系,句法话题得到允准的基本必要性指称条件是处于可识别性框架下的活跃定指状态。

二、指称特征的可识别性框架

首先,在对汉语话题的指称特征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与话题相关的指称研究,特别是指称范畴的常见概念及概念所指、不同学派对指称的理解及分类等内容,进行梳理和区分,以此确定本文对话题相关指称概念的初步理解。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指称的语义基础出发,来探讨话题与限定范畴、定指范畴、可识别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话题指称研究的核心所在。最后,我们再对可识别性框架内容和话题可接受量级等核心内容进行详细地介绍和讨论。

(一)指称范畴的类别

名词的指称(refentiality)是语法研究的重要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组概念:有定(definite)与无定(indefinite)、指称(referential)与非指称(nonreferential)、有指(specific)与无指(nonspecific)、定指(identifiable)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等。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功能主义领域的指称研究,一般采用陈平的术语[8],将referential、nonreferential称为有指与无指,而将specific、nonspecific称为实指和虚指。不过,referential一般与指称概念相对应,specific一般与特定的、具体的相对应。因此,本文采用形式语义领域的译法,将referential、nonreferential译为指称和非指称,而将specific、nonspecific译为有指和无指[1](P139)。

在这几组概念中,有定(definite)与无定(indefinite)相对,是限定性(definiteness)的下位概念,通常被解读为包含性(inclusiveness)[9]、

熟知性(familiarity)[10]、可识别性(identifiab-lity)[11]、[12]、[13](P3-7)等内容。在英语中,一般以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的形式区分来判断有定和无定。同时,其他形式也可以表示有定,如人称代词、专有名词、指示代词等。定指(identifiable)和不定指(non-identifiable)是陈平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提出的概念[8],主要關注的是言者预料听者是否能在语境中识别所指对象的问题。汉语学界一般认为,有定、无定与定指、不定指相当,可以混用。王红旗指出,定指和不定指是话语功能上的指称(functional class),而有定和无定是脱离语境的形式指称(formal class);在叙实句中,两者可以替换使用,非叙实句则不能,通常需要标明其指称性与限定性,即形式与功能两方面的指称特征[14]。指称(referential)与非指称(non-referential),也可以称为“指称”与“陈述”,前者表示名词性成分等在话语中称述某个实体或客观对象的行为,而陈述则是对所指进行描述、说明的行为。有指(specific)和无指(non-sepcific)是指称的下位概念,它们分别对应功能主义指称范畴中的实指(specific)和虚指(non-specific)。

汉语功能主义对指称范畴的分类,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平、张伯江、王红旗等。其中,陈平[8]、张伯江[15]的分类大体相同,两者的不同主要是对无指、实指和虚指的理解存在差异。王红旗则从无指中划分出表示名称及属性的非指称成分(non-referring expressions)、表示可能存在实体的指称性成分(referring expressions);同时,又在定指与不定指中加入了隐指成分[16]。这样一来,就无法确定有定、无定/定指、不定指的非有定(non-definite)概念。王红旗还指出,不定指是功能概念,只有一种指称功能,不能既实指又虚指,因此,作者取消了不定指(non-identifiable)下位的实指(specific)和虚指(nonspecific)[17]。王红旗对指称范畴的分类,具体可如图1所示:

形式语义对指称范畴的分类,主要代表人物是徐烈炯、刘丹青[1](P139)等,具体可如图2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话题的指称特征,因此,只对与话题相关的指称特征进行大体上的描述与分类。Prince等学者曾讨论过有定也存在着指和无指的情况,作者认为,限定范畴与有指范畴并非是完全的上下位关系,而是交叉关系[18]。我们认为,有指范畴主要涉及言者对所指识别与否的问题,而话题的指称特征更多涉及听者对话题所指(referent)的识别问题,即话题与限定范畴关系比较密切。

通过对形式语义与功能主义指称范畴分类的比较,可以发现,除了在指称术语的使用、概念适用范围上存在差异外,指称(referentiality)主要关涉的下位范畴是限定范畴(definiteness),限定范畴的下位范畴是有指范畴(specificity)。

(二)指称范畴的语义基础

形式句法学主张,指称(referentiality)与限定词范畴D(determiner)有关[19]、[20](P220)。没有限定词的名词短语无指称,指称性名词短语必须扩展为DP,可以是有定或无定[21](P71-72)。不过,形式句法对指称范畴的界定和划分,属于狭义句法,无法完全解读限定范畴的使用情况。Chafe[11](P39-40)、Lambrecht[12](P79-89)认为,限定与非限定的区分往往并非绝对依赖于形式。从广义的信息与认知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模糊性,如英语中带有定冠词the或指示代词this的名词短语DP,均可以在一定的语用条件下作为非限定性使用。尤其是语篇锚定(discourse anchoring)的无定成分,也可以允准限定性解读。因此,Chafe、Lambrecht都认为,有定、无定这样的语法范畴并非跨语言普遍存在,认知范畴上的可识别性才是跨语言的共性,于是将限定范畴解读为认知—语用上的可识别性量级(identifiability scale)。此外,汉语功能主义研究者也大多将可识别性作为限定范畴/定指范畴的语义基础[8]、[22]。因此,我们主张,话题指称特征的有定、无定,实质上是话题指称在认知语用上的可识别性问题。

(三)可识别性框架

1981年,Prince提出锚定(anchoring)概念,用以解释语篇中全新实体(brand-new entities)的出现[18]。所谓“锚定”,是指实体名词通过限定修饰成分来关联语篇所指的情况。Chafe则从心理意识上提出激活(activation)概念,主要是指言者对听者脑海中可识别所指的心理意识状态的评估,包括已激活状态(activated)、可及状态(accessible)、不活跃状态(inactive)等[11](P25-56)、[23](P22-26)。Lambrecht认为,不同的锚定类型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可识别性[12](P86)。同时,他还发现,信息结构中不同的激活状态与句法、韵律、形态等形式特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于是Lambrecht在Prince语篇锚定、Chafe心理激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指称的可识别性框架(identifiability)[12](P77-109),并采用Chafe激活状态的划分对定指范畴进行分类。具体如图3所示:

总的来看,可识别性属于认知语用范畴,分别对应定指和不定指两个类别。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定指、不定指属于认知语用概念,并非对应形式上的有定和无定。也就是说,定指和不定指主要是认知语用上听者对语篇所指的识别情况。其中,不定指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锚定和非锚定。锚定和非锚定是指在语篇中是否存在语篇所指的关联限定成分的状况。定指类按照心理激活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活跃状态、可及状态、不活跃/非使用(unused)状态。其中,活跃状态是指语篇所指处于当前言语关注的中心,是已知给定的(given)信息;可及状态又称半活跃状态,主要是指处于背景信息中的语篇所指,可以通过文本回指、语境指示、关联推断等方式进行识别;不活跃状态是指未被使用的语篇所指。例如:

(1)I heard something terrible last night. () remember Mark, the guy we went hiking with (), whos gay? His lover just died of Aids.…(Mark is terribly upset.)[12](P110-111)

在例(1)中,指示代詞I、(you的省略形式)、we、who、his均处于定指的激活状态,something terrible则是全新不可识别的。Mark、Aids均可识别但是未被使用,处于不活跃状态。Last night可以通过参照当时的话语时间,在语境中其指称可识别,属于情形可及(situatioally accessible)。His lover则通过his关联之前的Mark,将Mark变为激活状态,his lover变为推断可及。例(1)中的省略号表示言者继续对his lover进行讲述,其后面括号中的内容表示话题转移回到Mark。此处的Mark不太可能采用人称代词,因为中间介入的语篇内容(intervening discourse)将它变为背景,而处于文本可及的状态。

在可识别性框架的基础上,Lambrecht进一步指出,在认知语用上,话题所指存在可及性差异(degree of cognitively pragmatic accessibility),并与以上可识别和激活状态(1)~(7)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表现为话题可接受量级(topic acceptability scale)[12](P165-171)。具体如图4所示:

可识别框架(1)~(7)所对应的成分均可以成为话题,其中,全新非锚定成分最不易接受为话题,定指活跃的成分最容易接受为话题。同时,全新锚定、不活跃的、可及的、活跃的等状态所对应的成分,成为话题的可接受度逐步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可识别性框架和话题可接受量级,是对话题所指话语状态的静态层次划分,指称状态在语篇中的表现却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如例(1)中的Mark经历了不活跃、激活、去激活(推断可及)等不同的状态变化,但其所指均是认知语用上的定指,属于定指类别中的指称变化。同样,话题指称也存在可接受度上的提升(topic promotion),可以从非活跃状态(包括全新未锚定)、不活跃状态、半活跃状态提升为活跃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话题指称特征的解读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是话题指称特征并非静态的指称状态,它们往往存在动态的层次变化;二是指称特征并非简单地指称性质(property),而是与述题之间的语用可及性关系(pragmatically accessible relations)。两者相互关联,话题的指称特征本质上是认知语用中述题信息与话题成分之间的可识别性关系。

三、汉语话题指称特征考察

下面,我们将在可识别性、话题可接受量级等框架下,对汉语话题的指称特征,特别是非有定的情况进行考察,以探究汉语话题指称特征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基本认知模式。

首先,相关研究表明,汉语话题一般要求有定/定指、类指而排斥无定/不定指,如例(2)、例(3)所示。徐烈炯、刘丹青指出,因为例(2a)中的“这个小伙子”定指,听者知其所指,所以话题结构成立;而例(2b)中的“一个小伙子”不定指/无定,听者无法识别其所指,话题无法得到允准。例(3a)中的“一个人”是指人类集体,听者可识别其所指,话题结构成立;而例(3b)中的“一个人”为无定成分,话题结构无法成立[1](P141-143)。

(2)a.这个小伙子,爬上了山顶。[1]

b.*一个小伙子啊,爬上了山顶。[1]

c.?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小伙子,爬上了山顶。(自拟)

d.??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小伙子,很聪明/高。(自拟)

(3)a.一个人啊,可要讲良心呐。[1]

b.*一个人啊,爬上了山顶。(自拟)

其次,汉语无定/不定指、无指、非指称成分、全量等非有定成分,在语篇中也可以充当话题。徐烈炯、刘丹青指出,这些非有定成分可以成为话题,但是需要语篇、语境的帮助。如例(4)、例(5)、例(7)、例(8)中,话题所指出现在非始发句中,由于前文提及,话题成分才能得到识别;例(6)中的无定成分“一部小汽车”,因为它后面出现平行话题/对比话题“阿拉电车”,从而得到识别,话题结构成立[1](P149-151)。

(4)a.你上次说想买一台电脑,是吗?

b.电脑,我现在已经买好了。[1]

(5)a.侬今朝去看电影伐?

b.电影,我勿去看。[1]

(6)昨日我乘辣电车浪,一部小汽车末,突然横辣路当中,阿拉电车末,险险叫撞上去。[1]

(7)a.老陈一顿喝了一斤白酒!

b.一斤白酒,老王也喝得了。[1]

(8)a.他现在是主治医生吗?

b.主治医生,他早就是了。[1]

同时,陈平把例(9)视为表达将新事物引进语境作话题的混合信息结构,其中,无定或无指等成分,可以由“有”引入成为话题[6]。

(9)a.許多问题我们只能慢慢解决。[6]

b.两件事咱们得小心,一是饮食卫生,二是交通安全。[6]

聂仁发也指出,在新闻、小说、事件报道等情境下,表达淡化话题所指、叙述相关事实、增强事件性等功能时,例(10)~例(13)可以直接以不定指/无定的形式引入新话题[7]。

(10)该研究小组最近设计出一种新的免疫细胞化学诊断法,通过将荧光物质标记到抗体上,可以检测到木乃伊内部是否存在寄生组织。[7]

(11)一天,一男子脸色涨红扭曲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石凳上,模样可疑,引来路人一阵恐慌。[7]

(12)一位医生在电台里说,勤洗手、多通风、适当运动、充分休息,这是预防“非典”最有效的方法。[7]

(1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7]

在可识别性框架下,我们重新考察了以上汉语话题的情况。

首先,是句法层面的考察。在例(4)、例(5)、例(7)、例(8)中,首次出现的名词短语“一台电脑”“电影”“一斤白酒”“主治医生”,分别是无定、非定、非指称性等成分,在语篇中均处于全新未锚定状态。当它们出现在划线部分时,其句法指称特征不变,但是因被前文提及而发生文本回指,它们被激活而成为语篇中活跃的定指成分,话题得到允准。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文本回指激活”。而例(6)中的“一部小汽车”,则通过对比/平行话题“阿拉电车”的对比关联,得以激活、识别而成为话题,我们称之为“对比关联激活”。

例(9)~例(13)中的划线名词短语,在句法上是无定、无指成分,在语篇上均处于全新未锚定状态。这时,它们无法被定指识别,还不是话题。如果例(9)前面确实省略了“有”,那么其引入的成分应是无定主语,而不是句法话题。熊仲儒指出,话题要求非无定(-indefinite),而“有”的出现可以阻止无定主语向话题位置移位[3]。如果要将它们激活为话题,可以在后面加上诸如“这些问题”“这两件事”等定指形式进行回指,此时它们才是句法话题。例(10)~例(13)属于新闻、事件、消息报道等情景中的呈现句(presentational sentence)[12](P177),主要目的是引入无定名词短语,为后续叙述或报道事件服务。一般可以采用指示代词短语“这XX”来定指回指,激活话题。我们称这样的激活过程为“定指回指激活”,以区别于文本回指激活。因此,以上非有定话题例(4)~例(13),并非句法上独立的话题。它们需要通过文本回指、对比关联、定指回指等激活过程,才能成为句法—语篇上的话题成分。

其次,是句子可接受度層面的考察。我们发现,例(2c)通过添加锚定所指的修饰语,句子可接受度较例(2b)稍微提高;而例(2d)中的“小伙子”虽然具有相同的锚定成分,但是句子的可接受度却下降了。这说明话题所指的修饰语锚定,只是句子结构成立的一部分因素,述题部分也会影响话题锚定。参考非有定话题例(4)~例(13)的述题部分,可以发现,它们均为叙述事件的阶段性谓语(stage-level predicate),并且它们的非有定话题允准度,普遍高于例(2d)这样用于状态描写的个体性谓语(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句子。这一观察与学界对话题和谓语类型关系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熊仲儒指出,阶段性谓词句(即本文的事件叙述句)具有时空话题,可以允准无定主语(即本文的非有定话题成分),个体性谓词句则不行[3]。刘丹青也认为,属性谓语(个体性谓语)要求话题有定或类指,而事件谓语(阶段性谓词)可以允准无定主语[24]。由此可知,非有定话题的允准涉及两方面的内容:话题所指的可识别性和述题的谓语类型。

通过上文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汉语非有定话题存在着两个维度特征:指称特征的动态层次变化和话题允准度差异。具体表现为:第一,无定、非定等非有定成分单独成句时,并非句法话题。但是在动态上,它们可以从全新未锚定或锚定等不同的可识别性状态,经过文本回指激活、对比关联激活、定指回指激活等过程,成为可识别的句法—语篇话题。第二,汉语句法话题的必要指称特征主要体现为可识别性框架中的定指活跃状态。第三,非有定话题的允准不仅需要对话题所指进行修饰锚定,还需要对述题的谓语类型进行阶段性的锚定,两者相互关联。在认知语用上,非有定话题的指称特征可理解为述题信息与话题成分之间的可识别性关系,具有可接受度上的差异性。

四、结语

总的来看,汉语话题普遍趋向有定或类指,同时也存在着无定、无指、非指称等非有定的情况。传统语法上,有定/无定、定指/不定指等静态的指称概念,无法完全解读汉语指称特征的变化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采用Lambrecht的动态的指称可识别性框架,将限定范畴解读为认知—语用上的可识别性量级,并通过考察汉语话题指称特征的复杂性事实,来探讨句法话题的必要性指称特征、非有定话题的允准及其认知模式等。一方面,句法话题需要满足定指且活跃的状态,而非有定成分并非句法话题,而是在语篇上经过文本回指、对比关联、定指回指等操作激活而成的话题;另一方面,汉语话题指称特征情况的复杂,则说明了话题的指称特征具有动态变化性和可接受差异性。在认知语用上,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话题所指和述题信息之间的可识别性关系。就其本质而言,话题指称特征并非只是话题自身的指称性质,而是具有动态层次和可及性差异的可识别性句法—语用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熊仲儒.汉语式话题句的结构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3]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4]Li,C.N. & Thompson,S.A.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A].In Li,C.N.(ed.).Subject and Topic[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

[5]Tsao,F.F.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 discourse analysi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1977.

[6]陈平.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J].中国语文,2004,(6).

[7]聂仁发.不定指话题及其语用策略[J].汉语学报,2005,(2).

[8]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9]Hawkins,J.A.Definiteness and Indefiniteness: A Study in Reference and Grammaticality Prediction[M].Atlantic Highlands,N.J.:Humanities Press,1978.

[10]Kuno,S.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from Japanese and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72,(3).

[11]Chafe,W.L.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A].In Li,C.N.(ed.).Subject and Topic[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

[12]Lambrecht,K.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Topic,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 Referen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3]Lyons,C.Defin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4]王紅旗.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15]张伯江.汉语名词怎样表现无指成分[A].中国语文编辑部.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王红旗.论无指成分[A].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王红旗.“有定”“无定”与指称的功能概念的关系[J].语文研究,2021,(4).

[18]Prince,E.Topicalization, focus movement and Yiddish movement:A pragmatic differenti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Washington: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1981.

[19]Abney,S.P.The English noun phrase in its sentential aspect[D].Bost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7.

[20]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

[21]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2]周韧.什么样的“客人”来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2).

[23]Chafe,W.L.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information flow[A].In Tomlin,R.S.(ed.).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7.

[24]刘丹青.制约话题结构的诸参项——谓语类型、判断类型及指称和角色[J].当代语言学,2018,(1).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汉语话题结构的指称问题和允准条件研究”(22YJY02)

作者简介:年震,男,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A Study on the Referential Features of Chinese Topic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dentifiability

Nian Zh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identifiability, This paper makes a unified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 that Chinese topics can be such diverse as definite, indefinite or non-definite etc. The study find: First, Chinese syntactic topics should be identifiable and activ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dentifiability. Second, non-indefinite topics including indefinite, nonspecific and non-referential ones, are identifiable topics that are formed in discourse through the activation processes of text anaphora, contrast and association, and identifiable anaphora. Third, the licensing of non-indefinite topics require not only the modification anchoring of the topic references, but also the stage-level anchoring of the predic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 referential features of topics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referential features and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pragmatic accessibility of the topic referent, which is essentially the dynamic identifi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ic referent and the comment information.

Key words:Chinese topics;referential features;the framework of identifiability;dynamic changes;degrees of accessibility

猜你喜欢

动态变化
何首乌致肝损伤大鼠的动态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心电图动态浅析
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安全处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