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汉语分析的韩语汉字训读研究引论
2023-02-18李振政
摘 要:朝鲜半岛的汉字字训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萌动期,主要是借用汉字标训;后期是成熟期,主要是以韩文标训。从字训的参照、转换、分类三个角度,对其主要功用进行分析。在参照作用方面,字训具有释义作用,能够区分白话和文言的用字、用义。在转换作用方面,字训是韩文和汉文转换的枢纽,在近代韩语拼音化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分类作用方面,字训可用于汉字的分类整理和汉字族群的划分。
关键词:韩语汉字;训读;字义;参照;转换;分类
一、引言
跨语种、跨学科研究是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都是以多语种为参照而发现、解读、分析、揭示语言现象的。其中,语言学家们按照各个语种的亲属关系将语言分为若干语系,通常情况下,地缘相近的语系间的接触会产生语际碰撞与融合的印迹,这些印迹往往成为研究相关语种发展的“活化石”。分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韩语与分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不仅地缘相近,而且在历史上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于长期接触,汉语言文字对韩语产生了深刻影响,现代韩语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汉字词。在近代之前至少八百余年的时间里,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的正统文字。在与本土语言的磨合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释读汉字的方法,而韩语的汉字音训读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由于朝鲜半岛与中原的政治、文化发展并不同步,中原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许多在中原消失的语言印记,仍保留在韩语的汉字音训读中。高本汉、李方桂等学者在拟定汉字上古、中古音时,便参照了韩语汉字音读,但只是借鉴了标注为国际音标的音读部分,并没有深入到韩语的音训体系,也没有涉及训读。可以说,韩语的汉字音训读是一个整体单位,目前,学界主要是利用了它的音读部分,而训读部分仍有待开发。
韩语汉字音训读研究对于世界语言,特别是东亚语言文字的传播等,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汉字音训读体系除了能够为汉字拟音提供参照外,其训读与音训结合部分,还可以对分辨甄别汉字古今义、文白义等有所帮助,对汉字的历时发展和传播研究以及对外汉语的现代推广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韩语汉字的关注不够,这是因为中韩现代语言学界主要以“词”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将汉字作为基本单位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韩国于上世纪中叶通过语言政策基本废除了汉字,汉字的相关研究遂逐渐式微。
关于韩国汉字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于中韩比较和单项考证层面。崔有镇[1]、金守莲[2]、韩江玲[3]、徐新伟[4]等学者,以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对韩语中汉字词的词序、词义等进行了比较,涉及到韩中汉字的字形、发音、意义差异。宋民[5]、郭刚[6]等则对韩国的字书进行了分析,如《新字典》《训蒙字会》等,对韩国的固有汉字以及韩国古典字书的内容予以介绍。不过,对韩语汉字训读的专项研究一直乏人关注。
韩国学界对韩国汉字训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奉行“继承国故”的精神,将其作为整理国故的一项事业来做。李熏钟[7]、南基卓[8]、崔洪烈[9]、沈庆昊[10]、[11]、李权洪[12]、金彦钟[13]等学者,对韩国古典字书/韵书等进行了梳理和考察,汉字训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立足于现代国语(韩语)教育、以缓和废除汉字带来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李君善[14]、朴景贤[15]、许喆[16]等学者,对韩语中的“教育用汉字”如“代表训”的选定以及用字范围等进行了探讨。与中国学界相比,韩国学界的研究投入较大,但主要以构建和振兴韩国本国语言文化为目的,以汉字训读来分析汉语的成果则寥寥无几。而作为基础材料的系列成果,已足够支撑本课题的现阶段研究。
二、朝鲜汉字字训的历时演变
朝鲜半岛隶属于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发达,其汉字学也颇具特色。在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当地人不仅对其注音,而且为其注训。汉字传入朝鲜的时间虽然尚不确切,但在统一新罗时期(公元七世纪左右),汉字在朝鲜半岛已经取得“公用文字”的地位。汉字字训产生的具体年代亦记载不详。从逻辑上讲,汉字传入半岛时,其韩式字训就会相应而生。笔者认为,可以用韩文(??hangul)为汉字作训的1527年为分界点,将朝鲜汉字字训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朝鲜汉字字训主要是借用汉字标训;后一个时期,则主要以韩文标训。由于韩文本身是表音文字,因此,在标训方法上,前后两个时期看起来似乎只是借用工具的差异。实际上,用韩文比借用汉字音标记更为快捷、准确。随着汉字汉文在朝鲜半岛的普及,用韩文标记字训越来越普遍,字训的形式也更加规整、具体,遂渐成定式。如果说前一个时期是朝鮮汉字字训的萌动期,那么后一个时期就是其成熟期。
(一)借用汉字标训时期
字训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地名的汉译化中有所体现,在吏读等“借字表示法”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新罗景德王金宪英在位(742—765)期间,曾遵照唐朝制度推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强化中央集权。景德王十六年(757),他对新罗全境地名进行了改革,将各个地方的土名改为汉名。改名前(固有土语)与改名后(汉释)的部分示例,可如表1所示:
表1 景德王地名改定前后的比较(部分)
改名前(固有土语) 改名后(汉释)
乌斯含达 兎山
夫斯波衣 松岘
息达 土山
扶苏岬 松岳
夫斯达 松山
买忽 水城
德勿 德水
加支达 菁山
通过对改名前后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应的规律。如乌斯含达、息达、夫斯达、加支达分别对应兎山、土山、松山、菁山;夫斯波衣、夫斯达、扶苏岬分别对应松岘、松山、松岳。由此可以初步推导出达—山、夫斯—松。目前,研究者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并参照中古、上古汉字音,基本上解读了大多数的地名字训。具体可参考都守熙的研究成果[17],此不赘述。
字训在这一时期的吏读文中也有所体现。这里不妨以《处容歌》为例加以说明。《三国遗事》卷二云:“……其(笔者按:东海龙)一子随驾入京,辅佐王政,名曰处容。王以美女妻之,欲留其意,又赐级干职。其妻甚美,疫神钦慕之。变为人,夜至其家,窃与之宿。处容自外至其家,见寝有二人,乃唱歌、作舞而退。歌曰:东京明期月良,夜入伊游行如可,入良沙寝矣见昆,脚乌伊四是良罗。二肹隐吾下于叱古,二肹隐谁支下焉古,本矣吾下是如马于隐,夺叱良乙何如为理古。”[18](P9)《处容歌》(部分)及其吏读、韩文翻译可如表2所示:
表2 《处容歌》释义(部分)
处容歌 吏读 韩文翻译
东京明期月良
夜入伊游行如可
入良沙寝矣见昆
脚乌伊四是良罗
…… 东京:音读+音读
明期:训读+音假
月良:训读+训假
夜入伊:训读+训读+音假
游行如可:训读+训读+训假+音假
…… ?? ?? ??
???? ???
??? ??? ??
??? ?????
……
南丰铉指出,所谓“音读字”,就是以音读借字,并保持其原义;音假字则是以音读借字,而只用为标音符号。所谓“训读字”,就是以训读借字,并保持其原义;训假字则是以训读借字,而只用为标音符号[19](P192)。从表2可以看出,前一个时期的字训借用汉字标记,与后期相比,特征不明显,字义也比较模糊,一些标记到了朝鲜时代已经变得难以解读。
(二)采用韩文标训时期
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之后,有些学者开始用韩文为汉字作训,特别是在汉字教育方面的蒙求书中大量使用。可以说,在李氏王朝后期,朝鲜人对汉字的最初认识,是伴随字训开始的。这些蒙求类书籍的主要代表有《训蒙字会》《新增类合》《石峰千字文》《字类注释》《字典释要》等。其中,《训蒙字会》《字类注释》的大体内容与形式,可如图1、图2所示(见右栏):
《训蒙字会》是崔世珍于1527年编纂完成的,分为三卷,每卷1120字,共3360字。全书按照天文、地理、花品等分为33类,四字一句,是第一部采用韩文标
图1 《训蒙字会》图示
图2 《字类注释》图示
示字训的汉字学习书籍。之后,出现了《千字文》的各种谚解版本,如作者不详的《光州千字文》(1575年)、韩濩的《石峰千字文》(1583年)、作者不详的《注解千字文》(1752年)。《新增类合》是柳希春于1576年编篡完成的,分为上下两卷,共27类,共计3000字。《儿学编》又名《二千字文》,是丁若镛于1908年编篡完成的,由池锡永注释,其体例与《训蒙字会》相似,是朝鲜后期流行的汉字启蒙书籍。这一类的汉字教育书籍,字训的排列方法基本相同,读的时候,先读其训,后读其音,如“?? ?(天)~”。
从朝鲜时代至19世纪中叶,还大规模地进行字书的整理和编纂,推出了一系列的汉字学习字典。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字类注释》和《字典释要》。《字类注释》是郑允容在1856年编纂完成的,分为上下两卷,全书收字10800余个,它在《训蒙字会》的体例上有所改变,在大类下面将同训字汇集在一起,又形成35个小类。《字典释要》是由池锡永在1909年编纂完成的,它按照部首排序,全书收字16000余个,不仅有韩文字训,还有中、日、英三语解释。
除此之外,在谚解类、语录类、朝鲜后期士大夫的笔记、俗书文集中,用韩文训汉字的记录也比较多。其中,语录类注释《老朴集览》最具代表性,此书的作者是崔世珍,在1517年之前已经撰写完成。它是对朝鲜时代汉语学习教材《老乞大》《朴通事》所做的注释,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单字解、累字解、老乞大集览、朴通事集览。
韩文字训在雅、俗两种汉字上均有应用,既有以俚释雅的(以韩本土俗语释文言),如《训蒙字会》之类,也有以俚释俚的(以俗语释白话),如《老朴集览》、语录类注释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俚释俚的这些训释,有时是一个字,有时是一个词,总体而言,是训释的一个语义单位,因此,一般的汉字字典不把它当作正式解释所收录。
汉字训释法的编撰与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其间也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郑允容《字类注释·序》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编纂历程的不易:
《训蒙字会》最博而备,谚释而注录,今仿其意。而谚释实難,事物既多,不知方言,亦有未悉。虽其略知而或悉者,亦多写无以曲畅,疑未能的证。古语又有今变,乡音各用土俚,俗称或殊本义,鄙亵不宜雅言,此其难也。强求略记,望后来者因此而正其讹舛,求其精深者耳耳。字典考校,韵书以外,亦略收音义之可晓者,字过万数,欲其幼学抄读,长资考检也。
可以看出,作者在编撰《字类注释》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是由于方言丰富多样,编写者很难全部通晓,因此,在作谚释时就难以做到准确无误。二是由于时代变迁,汉字和谚释本身的意思也产生变化。三是有些俚语十分粗俗,难登大雅之堂。同时,也可以看出,从最初的韩文标注字训的《训蒙字会》到《字类注释》问世的300多年间,字训本身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韩文字训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大体上呈现出“多对一”的局面。也就是说,一个韩文字训,常常对应多个汉字。以《训蒙字会》为例,根据徐秀白的调查结果[20](P62),韩文“?”对应的汉字足有25字之多。具体如下所示:
觀? [?] 舍? [?] 廈? [?] 邸? [?] 宇?[?]
宮? [?] 廂? [?] 廨? [?] 宙? [?] 院?[?]
闕? [?] 宸? [?] 家? [?] 廬? [?] 齋?[?]
堂? [?] 室? [?] 閣? [?] 廡? [?] 廳?[?]
殿? [?] 屋? [?] 館? [?] 房? [?] 宅?[?]
我们将《训蒙字会》中的这些字训与《字类注释》《字典释要》中的相关字训进行比较,并对那些字训发生变化的汉字予以归纳。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同训字历时比较
汉字 训蒙
字会 → 字类注释 字典释要
阁 ? ?? ? ??(樓阁)
宮 ? ? ??(大阙)
阙 ? ??(大阙)? ??(大阙)
殿 ? ??(大阙) ??(大阙)
厅 ? ?? ??(大厅)
堂 ? ?? ??(大厅)
院 ? ?(院)? ?
从表3可以看出,《训蒙字会》“?”的25个同训字中,到了朝鲜李氏王朝后期,呈现出更加细致、具体的局面。其中,有的变成了汉字训(写为韩文汉字音),如??(樓阁)、??(大阙)、??(大厅);有的写成了汉韩结合的形式,如??(大阙)?、?(院)
?;有的是谚训发生了转移,如??;还有的则添加了修饰语,如??(高)?。可以说,这些后来的字训
是以前字训的升级版。而原本使用朝鲜固有语的字训,则部分转换成汉字字训,也反映出汉字汉文在朝鲜的发展和普及。
三、字训功用举隅
汉字作为一种标记符号,长期以来应用于中国及周边地区。众所周知,各种言语符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变,但演变的进程、速度并不一致。由于诸种因素的差异,当这个地域的言语符号发生变化时,其他的地域可能并未受到波及,仍然保持原来的状态。也有可能是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要相对滞后一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们往往利用这些差异来探究语言文字的原始面貌和发展历史。韩语汉字训读就是一种可资利用的研究对象,它至少具有以下三大功用:
(一)参照作用
总的来看,朝鲜汉字字训所释的主体是汉文、经典学习所需要的汉字,一些民间用字也略有收录。按照今天的界定,这些字主要是属于文言文用字的范畴。中国现代白话文中的白话用字,一般没有相应的朝鲜字训。比如,“喝”只有去声喝(喝斥)的训,而没有平声喝(喝水)的义项;“页”的字训为“??(头)”,而没有一页两页的义项。又如,“菌”的字训为“??”,这个词在朝鲜语中又指蘑菇,而没有细菌的意思;“走”的字训是“???(跑)”,而没有走路的义项。可以看出,朝鲜字训整体字义趋于“古”。对使用白话文地区的人来说,白话文中的汉字义在对文言文的理解上常常产生干扰,文言字义和白话字义混淆不清的状况时有发生。就此而言,朝鲜汉字字训具有区分白话和文言用字、用义的参照作用。
(二)转换作用
字训是韩语和汉文转换的枢纽,在近代韩语拼音化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韩语中汉字词的占比要高于固有语。如果要减少汉字语的使用量,可以将汉字词通过字训释写(????)而转写成韩文的形式,这样就能够把汉字词转化为固有语词。反之,亦可依据相关字训,将固有语转换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这在韩汉翻译学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三)分类作用
汉字如同一个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总体数量会愈来愈多。历史上,每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汉字进行大规模的整理修订。对汉字予以归纳分类,自古有之。如按形分类的,有“说文”系列(按照部首分类);按音分类的,有韵书;按义分类的,有类书。按形、按韵分类,都可以将汉字分得很细;按义分类则支系庞大,类和字之间不免发生冲突。如果采用韩文字训进行系联,就可以形成许多小类,置于其间。假若上不设类,采用韩文字训直接进行系联,则可以将汉字分为许多小族(word-family),这些族群既可以形成一个个语义场(semantic field),也可以自成体系。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同训字字族示例
字训 所辖汉字 备注
?? 王/皇/帝/君/后/主/矦/?/侯/? 名词
?? 玉/璧/琼/璚/璇/瑗/珠/珘/玑/
瓎/?/瓍 名词
?? 锦/缯/缎/彩/绯/绫/绮/绢/紬/纱 名词
?? ?/辅/赞/襄/翊/裨/毘/毗/援/
扶/弼/幇/助/佐/佑/补 动词
??? 腾/登/升/扬/陟 动词
?? 监/阅/观/览/视/示/检/査/审/
察/見 动词
???? 理/厘/辖/经/略/治/摄/拨/平 动词
???? 敎/诲/训/导/驯/躾/斅 动词
???? 美/丽/艶/袆/懿/徽/嘉/佳 形容词
??? 悲/慨/慷/怆/恻/凄/悼/呜/哀 形容词
?? 大/巨/宏/伟/泰/硕/奕/旴/贲/谭 形容词
?? 远/长/辽/遥/遐/永/悠/弥/踰/
缅/泂 形容词
??? 中/央/柍/抰/?/閮/舯/? 方位词
总之,韩语汉字字训往往以“字书”的形式集中出现,学界从传统字典参照的功能出发,已对部分朝鲜字书类著作进行了引介,如王平与朴德英曾提及《方言类释》[21]、丁喜霞介绍了《杂字类编》[22]、全香兰介绍了《译语类解》[23]等,在它们释义、查阅功能等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上三个具体功用。汪维辉、史文磊曾引用蒋绍愚关于汉语史特别是词汇史的研究范畴,并作了进一步诠释:“汉语历史词汇学包括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古汉语同源词、同义词的研究,常用词演变的研究,近代汉语俗词语的研究,音义关系的研究,词汇和文化关系的研究,以及有关汉语历史词汇的理论问题的研究等方面。”[24](P99)可以说,韩语字训在这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提升空间,我们也希望学界同仁一道努力,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韩语汉字训读研究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崔有镇.中韩常用汉字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2]金守莲.韩语汉字词的汉韩形义比较分析——以《生活汉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韩江玲.韩国汉字和汉字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徐新伟.中韩汉字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宋民.韩国《新字典》文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郭刚.《训蒙字会》俗呼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韩]李熏钟.漢字?漢字敎育?反省[J].???? ?,1967,(3).
[8][韩]南基卓.韓國語文敎育硏究會選定特級配定漢字? ????????[J].語文硏究,2008,(1).
[9][韩]崔洪烈.????????????-‘???????-[J].????,2006,(1).
[10][韩]沈庆昊.『星湖僿說』?‘字書????? ?[J].民族文化,2022,(2).
[11][韩]沈庆昊.???????????????[J].東方漢文學,2018,(1).
[12][韩]李权洪.????????????[J].漢字漢文敎育,2011,(2).
[13][韩]金彦钟.甁窩李衡祥?『字學』????[J]. ??????,2008,(2).
[14][韩]李君善.????????1,800?????????[J].????????????????,2012,(1).
[15][韩]朴景贤.敎育用漢字同訓字?意味辨別試攷[J]. 漢字漢文敎育,2005,(2).
[16][韩]许喆.初等學校『漢字』敎育???基本語彙·基礎漢字選定?方法硏究[J].漢字漢文敎育,2010,(2).
[17][韩]都守熙.漢字借用表記?傳訛????[J].?? ???,1987,(1).
[18][韩]金荣洙.處容歌硏究?綜合的檢討[J].國文學論 集(年刊),1999.
[19][韩]南丰铉.國語史?借字表記[M].??:太學社, 1995.
[20][韩]徐秀白.《訓蒙字會》?異字同釋??[J].??? ??,2005,(1).
[21]王平,朴德英.汉语史研究的异域文献——朝鲜时期汉文辞书[J].辞书研究,2019,(6).
[22]丁喜霞.《杂字类编》的汉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3]全香兰.韩国藏近代汉语词汇集《译语类解》[J].国际汉学,2023,(4).
[24]汪维辉,史文磊.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回顾与展望[J].辞书研究,2022,(3).
基金项目: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资源建设一般项目“融通韩国传统汉字习得法的识字教本”(YHJC22YB107);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用于汉语分析的韩语汉字训读研究”(WYZL2022AH0002)
作者简介:李振政,男,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Kore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in Chinese Analysis
Li Zhenzhe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Kore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he early period is the budding period, mainly borrowing Chinese characters for ideographic annotation; the later period is the mature period, primarily using Korean annot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func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reference, convers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terms of reference, character annotations serve an interpretative functio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usage and meanings of vernacular and classical Chinese. In terms of conversion, character annotations act as a pivot for the conversion between Korean and Chinese,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Korean language romanization.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 annotations can be used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deline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groups.
Key words:Korean-Chinese characters;pronunciation;character meaning;reference;conversion;class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