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2023-02-18张艺玲
张艺玲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以“五育”并举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共识.文章围绕“‘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在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巧用数学资源,弘扬爱国精神;活用生活素材,树立劳动意识;借力学科融合,提升智育水平等方面探析小学数学课堂中“五育”融合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五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现存问题;“五育”并举;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当怎么落实新课改要求,将一味地追求学科知识转变为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日常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感悟.
一、剖析当前数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深入观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预设和组织教学时侧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多以学业成绩作为学生素养优劣的评判标准,这容易造成学生偏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片面的课程教学
近年来,笔者在观摩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较为粗浅,较多关注学生对例题解题方法的掌握,弱化了其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例题的解答过程之后,紧接着就安排大量简单、机械、反复的解题训练,期待学生在“熟能生巧”中“学会”学习,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倾听、思考、合作、表达的学习过程,也较少组织学生依托学习过程自主梳理知识脉络,致使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十分有限,同时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如此周而复始的片面教学,造成了学生学业成绩虽有提升,但整体素养急剧下滑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索学科本质,进而促进智慧的生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会学”的本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单一的评价方式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但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耳闻“只要高考指挥棒没改变,那么评价学生的标准永远是学业成绩”的言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不管是课堂教学、家长评价还是学生之间的“竞争”,都是以学业成绩作为首要标准,这也使得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始终无法迈开.然而,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学生仅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评价方法已迫在眉睫.
二、“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小學数学教学策略
教学应当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日常数学教学活动如何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才能让“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更为合理有效的解决呢?因篇幅有限,接下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德育、劳育、智育为例,谈一谈“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巧用数学资源,弘扬爱国精神
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课程内涵,巧妙利用热点新闻中的数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在数学教学中深入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认知,充分发展品德素养.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安排了放飞7万只和平鸽和7万个气球、空中梯队拉出7条彩带等富有寓意的纪念活动,可是为什么将军和第一排士兵之间的距离不是7米,而是6米呢?以此为契机,笔者安排学生开展课前数据收集、整理及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小组互助明确:正步的长度是75厘米,如果距离为6米,即600厘米,用8步刚好走完,这样,领队的将军踩上敬礼线,喊出“向右———看”之后,第一排士兵走8步正好可以整齐地踩上敬礼线.如果距离是7米,那么700÷75=9.333…,士兵的脚步就不是整数,会造成很多麻烦,所以距离为6米更合适.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回看视频,从将军喊出口令后默数8步,士兵刚好走到敬礼线,这让学生极为震撼:原来阅兵仪式如此之美,是源于背后的数学知识的支撑.
又如,阅兵仪式中士兵方阵踢正步通过检阅区的时间控制要求准确无误,因此,精准计算出每个方阵通过检阅区的时长显得格外重要.计算时长需要知道总路程和速度,而阅兵仪式和相遇问题中的总路程是有区别的,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学生很快发现,根据“火车过桥问题”的解决方法,阅兵仪式中的总路程应当是检阅区的长度(96米)加上方阵长度;再结合“植树问题”原理可知:方阵长度=14排士兵的脚长总和+13个间隔长度+将军脚尖到第一排士兵脚尖的距离,又知道队列间隔为0.9米,士兵平均脚长为0.3米,将军脚尖到第一排士兵脚尖的距离为6米,所以方阵长度=6+0.9×13+0.3×14=21.9(米),总路程=96米(检阅区长度)+21.9米(方阵长度)=117.9(米).而根据正步长度为75厘米,一分钟可走112步,可以确定士兵的行走速度为112×75÷100÷60=8400÷100÷60=1.4(米/秒),所以,士兵方阵通过检阅区的时间为117.9÷1.4≈84.2(秒).时间看起来很短暂,但是为了这神圣的84.2秒,参阅官兵需要苦练5个多月,每天10多个小时.学生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不仅能熟练应用“植树问题”和“火车过桥问题”的原理解决问题,而且都深深感叹阅兵之美及参阅官兵的毅力,感叹于米秒不差的精准,为身为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教学中,教师对生活数据的巧妙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深刻唤醒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对弘扬爱国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活用生活素材,树立劳动意识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始终.在安排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项目时,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与劳动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应用有关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劳动场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笔者借用主题图“小熊帮助小兔盖房子”引出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个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们正忙着盖房子,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小动物们忙得不亦乐乎.同时结合生动的故事呈现小动物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进而出示相应数量的小白兔、小熊、鱼、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两个层次的比较活动:(1)小兔与砖、小熊与木头个数的比较;(2)借助提示性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放手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自主寻找资源,进行各种事物的比较,帮助学生全面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概念,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事物数量的多与少.在数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了小动物们劳动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小熊和小兔很勤劳,都在搬运物资;有的说大家应该像小熊和小兔一样做个勤劳的学生,从小爱劳动;有的认为大家应该向小熊学习,平时看见班级同学有困难,应当主动帮忙……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逐渐生成爱劳动、讲奉献的劳动意识.
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时,笔者借助主题图“农家小院”引出一则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年迈的奶奶在农家小院里养鸡,数一数,共有几只小鸡呢?在农家小院中,你还认识哪些家禽、常见蔬菜或其他事物呢?并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笔者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梳理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同桌交流.通过数一数,有的学生说出有1位老奶奶、1只小狗、1座房子、1串玉米;有的学生数出有2只鹅、2个食盘、2个筐;有的学生数出屋顶上有3只小鸟、小院里摆着3盆花;有的学生数出有4只小鸡、4朵向日葵;有的学生数出有5个南瓜……以此为基础,教师逐渐抽象出1~5各数,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1是物体个数为1的集合的标记”“2是物体个数为2的集合的标记”……“5是物体个数为5的集合的标记”的思想,并在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接着引导学生用相应数量的小棒表示抽象出的各数,摆成自己喜欢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完成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认知过程.课的最后,笔者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同学家里也会种植蔬菜、水果或者饲养家禽等,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家种植的蔬菜、水果吃起来比较安全;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家里的爷爷奶奶比较节俭,所以就自己饲养家禽,等这些家禽长大了再做成佳肴,不仅省钱,而且更有营养;有的学生联想到平时打扫班级卫生一定要认真,不能偷懒;有的学生倡议同学们要学习爷爷奶奶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次简单的谈话,带来的却是生生之间的有感而发和思想的碰撞,由此可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劳动精神得以传承.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低年级的数学表现得更为显著,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生活素材的灵活使用,巧妙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再现劳动情境,并且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中深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借力学科融合,提升智育水平
新课程改革提倡开展适宜的学科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智育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就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终促进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一课,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学生能够运用搭配、估算、统计等数学知识进行午餐的设计、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体会条件变化、变量改变、方案改变,在不断“变化”的数据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为此,笔者积极开发对应的点菜程序和投票系统作为教学辅线,点菜程序能有效解决菜式调配过程中烦琐的计算,而投票系统能快速进行系统作图,缩短机械操作的时间.数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有助于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同时,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还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数学分析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而且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健康素养、学习习惯等的全面发展.
结 语
总之,教学应基于“五育”并举理念,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教师应善于巧用数学资源、活用生活素材、借力学科融合,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华应龙,严亚雄.阅兵数学课厚植爱国心:以2019版“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0(4):39-47.
[2]楊红兵.“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构建[J].新课程,2021(51):95.
[3]黄伟.小学数学教材中劳动教育渗透路径研究及思考:以苏教版为例[J].读写算,2021(13):117-118.
[4]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小学、幼儿园)[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李虎.寓德于数学教与育并举:刍议小学数学育人价值的体现[J].求知导刊,2021(48):79-81.
[7]刘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2(2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