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以宁德高校为例

2023-02-18郑幼维黄玉桃

关键词:闽东宁德二十大

郑幼维 黄玉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全方位展示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辉煌成就。报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高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因而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传达给广大学生是当前和今后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宁德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应通过多渠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地方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宁德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新时代闽东高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精彩纷呈,提出了一系列新提法新要求,为新时代宁德高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重大机遇。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经历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又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1]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我国取得了许多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生动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为新时代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党始终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2]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发展的使命任务,因此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科学指引,奋力开创国家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了许多思想财富和宝贵经验,宁德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他在宁德期间的工作经历也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提供了一定基础。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了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深入调研闽东九县,鼓励闽东发展要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这就是带有产业特色的精准扶贫,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脱贫攻坚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无论是关注“五无小镇”的发展建设还是倡导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严肃查处了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私房的行为,他在宁德期间把坚决惩治腐败作为重要任务,旗帜鲜明地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当前,“拍苍蝇”“打老虎”决不手软,对于贪污腐败零容忍,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反腐败斗争的新时代延续,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宝贵地方经验。除此之外,党的二十报告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都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宁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深刻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经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提供重要保障。

(二)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素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国防、外交等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些辉煌成就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芒,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素材。报告特别强调了新时代十年以来的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过年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是新时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践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挖掘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中国成就,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中之重。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具有说服力与亲和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讲好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大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责任与担当。宁德作为曾经的“黄金断裂带”到历史性跻身中国百强城市,从原先的“老少边岛穷”到实现多产业发展的华丽蝶变,宁德的可喜变化是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重要缩影。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引用宁德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具体实例,将宁德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讲述宁德立足新时代发展机遇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故事,让学生在强烈对比中感悟宁德的深刻变化与新时代祖国发展脚步同向同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三)宁德丰富的实践故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益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职近两年时间,期间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声音,足迹遍布宁德各县市和绝大部分乡镇,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期间“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搞“经济大合唱”等,创造性地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众多观点和方法,对当今治国理政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地方,宁德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有力诠释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将地方发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对地区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讲好宁德故事有利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期留下的好思想和好作风,生动展现宁德地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生动实践,把宁德故事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和时代意蕴深刻地表达出来。讲好宁德故事是宁德高校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宁德高校大学生对闽东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爱国荣校、服务地区发展的理想信念。宁德丰富的实践故事也为宁德高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真实励志的课程资源,将宁德的实践故事有机巧妙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真挚热忱的为民情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着眼宁德地方发展的需求,更好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宁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彰显政治性与时代性,必须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宁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宁德高校应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弘扬闽东精神结合起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落地生花,从而扣好闽东大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加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学术研究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宣传贯彻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利于凝心聚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磅礴伟力。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高校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校要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传达给大学生、有机结合二十大精神,首要任务是要科学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持续推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宁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是宁德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是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因此必须深度开展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学术研究、做好理论阐释工作,为新时代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坚实生动的理论基础。

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学理研究。宁德高校应及时组织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共同研究解读理论,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相关主题,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重大意义、深远影响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核心问题,深刻把握闽东精神的精神实质、深刻意蕴、实践价值等重要内容,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内核,全方位探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相关学术问题。高校应深入阐述与交流党的二十大精神彰显的“四个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等具有深刻价值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究,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的方向,继续从理论上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重大问题,为高校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入强大思想动力。同时,宁德高校应充分发掘地方资源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探索弘扬闽东精神的核心要点、实践路径等问题,为高校弘扬闽东精神提供智慧支撑。要充分整合学术资源和实践素材,打破学科研究的壁垒,发挥协同育人优势,构建底蕴深厚、逻辑清晰、科学完备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研究学术体系。在学术研究中要加大对反映新时代的现实素材的挖掘力度,有效开发利用宁德的地方资源,着力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相关研究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实效同步提升,充分体现理论高度性和学术创新性,吸收借鉴当前各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研究的专属话语体系,形成更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研究学术体系。

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4]也是学术界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研究理论创新的全新机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创新研究要做到将学理性、实践性紧密结合,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过程中读懂用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资源的挖掘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究的耕耘者,结合实际确定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撰写一批精彩的理论文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提供可靠理论依据。高校要立足地方发展的实际,根植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为推动闽东精神理论创新提供资源支持,用创新的学术成果服务地方发展。高校应牢牢把握好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动向和最珍贵资源,不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相关领域的学术创新,用创新的理论为提高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良好保障,从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走深走实。

(二)在思政教材和课程设置中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

高校应着力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相关内容,将其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到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撰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科研实训等各环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在高校遍地开花。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遵循,抓住教材体系建设,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弘扬闽东精神就不会迷失方向。高校应收集整理中国故事和宁德故事,把地方发展的典型事迹和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汇编成册,深入挖掘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思政育人资源,编印成高校特色的本土化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纸质版校本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教材,电子版校本教材则通过新媒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图文并茂的电子版校本教材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有利于扩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宣传的覆盖面。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组织力量整理出系列教学典型案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有机融入各专业校本教材,把专业知识与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闽东精神相结合的现实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推动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教材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高校应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统领立德树人目标,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交融的课程体系,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主题研究,为系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提供理论基础。高校应立足于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建立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资源库和宁德地方特色资源库。优化高校思政课程设置,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思政课程,针对不同的思政课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的课程资源,将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优势转化为高校培根铸魂的强大力量,推动思政课程更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思政课程设置要结合各类学科专业优势,耦合育人目标,提炼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有效拓展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文化、历史等各角度,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人文性,提升思想性、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做到与时俱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展示出新时代发展成就和闽东地区的巨大变化,激励大学生学好专业本领,为报效祖国和服务地方打下坚实基础。思政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的医疗方面还存在难题,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思政课程应引导医学类学生思考当前我国面临的医学难题,培养严谨科学的医学素养和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启迪医学生思考自身所肩负的伟大使命,激励他们学好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将来救死扶伤、建设健康中国奠定良好基础;针对理工科的学生要将闽东精神与二十大精神充分融合,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当前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近年宁德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冶金等产业增强大学生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信心,培养大学生不断探索的意识和科技报国的信念,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携手并进。

(三)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故事

真实鲜活的现实案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有说服力的资源,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个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故事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坚定大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阔步向前的信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当代大学生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现实的辉煌成就给广大学子上了一堂深刻的“大思政课”,也给思政课提供了最为鲜活深刻的教学素材。思政课课堂要科学巧妙地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故事,以真实的中国故事和宁德故事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照本宣科的授课形式是毫无生命力的,难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那样的思政课注定是寡淡无味的。思政课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要,深入挖掘新时代十年和宁德地区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巧妙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同时将宁德故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思政课教师队伍应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培根育魂的重要使命,认真教研打磨好每一堂思政课,科学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讲述宁德故事,回应学生合理关切,着力打造系列展现地方特色的思政精品课。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结合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深入思考,思考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思政课堂的温度与高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高校育人的持久动力,助力大学生交出自己成长的合格答卷。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故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各专题紧密结合。例如其中的第四讲《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体现出他的为民情怀,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特别关注连家船民的上岸定居和融入城镇生活,1997年在他的努力下连家船民上岸问题被列为福建省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对这个特殊贫困群体的帮扶,让他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畲族人民,福鼎赤溪村长期贫困落后,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开发水电资源、发展旅游等方式变成了现在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摆脱贫困的故事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了生动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他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与这节课的知识点契合度极高。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这节课时,教师应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将故事讲述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和思想智慧,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除了要融入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还要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二十大精神和闽东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大学生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青少年阶段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最佳效应,在专业课程这块“责任田”里孕育好祖国的禾苗,助力青年大学生在高校这片土地茁壮成长。各专业课程要发挥专业优势,深植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做到精准分类、因材施教,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故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高校要找准专业课程与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闽东精神的内在契合点,发挥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潜心学习知识本领、自觉承担时代重任,推动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要引导学生思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期间其所学专业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同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与社会责任感,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宁德故事成为专业课堂的点睛之笔,给大学生心灵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专业课的课程教学理应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例如,生物技术类、环境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还需要学生树立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宁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三次来到周宁县后洋村调研,他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为新时代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指引。后洋村的绿色乡村振兴道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印证,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融入此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地方认同感,鼓励更多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四)在思政社会实践教学中领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闽东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阶段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资源,必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动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把握重要契机,适时带领学生“走出去”,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足迹,充分领略闽东发展的良好前景。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得到精神升华,汲取信仰力量和精神滋养,为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要在课堂上扣好大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还要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搭建实践平台。教师应不断探索“体验式”“沉浸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紧密结合,组织带领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提升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效。宁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宁德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在社会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思政课的“真理”。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宁德这十年”专题展览、宁德市博物馆等地方,这些场馆生动再现宁德地区的蓬勃巨变,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教师应声情并茂地讲述宁德故事,让大学生能够深刻感悟闽东的发展与祖国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地方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带领学生参观寿宁下党、福鼎赤溪、福安下岐、周宁后洋等地方,倾听当地脱贫攻坚一线故事,领略乡村振兴的发展实况,深刻领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所探索出的重要理念和宝贵经验,在感动与震撼相互交织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地区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宁德地区的蓬勃发展,深刻分析总结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励大学生珍惜当下生活,勤学上进,不负青春韶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开辟了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把握闽东精神的路径,教师在思政社会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和闽东之变的来之不易,强化大学生的报国信念,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长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才干。教师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应牢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突出价值引领功能,将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的震撼与温暖凝结为大学生向善向上的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淬炼品格、增长才干,那么思政实践教学的育人效应就会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闽东宁德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