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组歌《百丈英风》创作解析
2024-01-02王育红任艳锦
王育红 任艳锦
《百丈英风》组歌是宁德师范学院王育红主创的原创声乐套曲,共由9 首各具特色的歌曲构成。创作内容取材闽东革命年代(现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狮子峰北侧)“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故事。该组歌借助音乐塑造了闽东红军群像,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闽东畲汉人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百丈英风》组歌是宁德师范学院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代表作品,曾荣获福建省高校文化精品重点立项项目。
一、组歌《百丈英风》主题创作缘起及内涵
闽东苏区曾经是中央红军长征前与中央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等并存的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八省十五个游击区之一。宁德市的红色文化蕴藏丰富、激荡人心、极富教育意义。
1936年10月,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约120 多人在宁德县(现蕉城区)虎贝乡东源村遭国民党福建保安团3个连的包围。第2 支队长阮吴近(又名阮吴润)率20 余名战士掩护部队突围,在百丈岩与敌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阮吴近等9 名战士被敌人逼到百丈岩的边沿,纵身跳崖,壮烈牺牲。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闽东版狼牙山五壮士”,誉称“百丈岩九壮士”(他们年龄最小的19 岁,最大的也才34 岁,分别是阮吴润、冯廷育、余深德、高细瑶、谢兆量、何帮灿;还有3 位无名壮士,年龄和家乡出处等资料至今都不得而知)。
原创声乐套曲:《百丈英风》组歌,以史实性内涵彰显英雄性主题,最终成型于一部大型交响歌舞情景剧。创作团队先后数次深入百丈岩战斗展陈馆考察,走访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东源村、桃花溪等革命老区,探寻“百丈岩战斗示意图”、红军九壮士跳崖点,通过人物回忆、采访手记等方式,展观包括红军战士跳崖前砸烂的枪支部件、“五老”证明等革命文物100 余件,认真收集史实资料,确立作品创作的素材。创作以声乐演唱为主线、配以情景舞蹈、辅之以现代舞美灯光等元素,力求达到交响性、叙事性、歌唱性及通俗性为一体,用歌舞演绎一个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故事。
组歌《百丈英风》创作思维中,以声乐演唱表现手法,引吭革命史诗、赞颂英雄人物、抒发家国情怀,用视听感观理念,引领观众穿越历史、追忆英雄,旨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丰富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闽东之光,推动闽东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的生命力。
图1 百丈岩九壮士雕塑
百年党史浩如烟海。“中国原创音乐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理应作出时代的回响”。[1]用艺术创作重温“红旗不倒”的闽东革命老区,守望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奋斗和牺牲托起的精神丰碑。百丈绝壁巍然耸立,谷底石壁上,叶飞将军书写的“百丈英风”苍劲有力,无声诉说着无数革命英雄的壮烈故事。
二、组歌《百丈英风》的艺术特色
(一)诗画的歌词,匠心的构思
《百丈英风》组歌的歌词在用韵方面,基本采用了歌词写作中常见的“单句不韵双句韵”的形式,在统一之中有对比,在对比之中求统一。歌词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质朴,赞誉闽东苏区秀丽风景和英雄革命先烈。歌词韵辙讲究音乐性,注重声乐演唱的咬字和发音,力求文学性、通俗性、歌唱性相统一。
1.诗画的歌词语音
例如:歌曲《这里是东源》一条山路曲曲弯弯,一片翠竹依山蔓延,一道清泉流水潺潺,一缕炊烟袅袅飘散。哪家的鸭鹅,正步履蹒跚,哪家的米香,已空中弥漫。鸟鸣山村早,朝霞映漫天。这就是美丽的东源......
例如:歌曲《家在桃花溪》桃花溪,不是溪,竹林青脆,鸟儿歌唱,生我养我的家乡。桃花溪,有条溪,蜿蜒灵动闪金光,神奇迷人的地方,童年梦幻的海洋。啊,世外的桃源,人间的天堂......
例如:歌曲《铁骨铮铮》......战衣血染,生死笑谈,铮铮铁骨,气冲霄汉。壮志未酬,何必马革尸还?醉卧沙场,岿然天地之间!
例如:歌曲《百丈英风》......战刀再次擦亮,鲜血何惧流光。拼到底,死沙场,展翅一跃凌空去,百丈英风心向党!群山呜咽,林海滔浪,壮士身去,魂归故乡!英雄归来,中华无恙!
例如:歌曲《追梦闽东》梦回闽东苏区,狼烟战火淹埋。凝想赤子丰碑,金戈铁马浮怀。忆往昔,红旗猎,革命潮,荡尘埃。一腔热血征程去,叱咤风云英雄来。昨日在何方?壮士之故乡。南征北战慨而慷,岁月荣光......
2.匠心的艺术构思
组歌作品的艺术呈现运用多种非音乐性因素(如服装、化妆、道具及舞台装置、布景等),以求展现出鲜明的舞台剧特征,组歌结构以匠心的艺术构思巧妙搭建:
(1)设计情景性歌与舞的表演。所谓“情景性表演”,即根据唱词内容设置一个特定情景并进行一种介乎于话剧和舞蹈之间且如同哑剧的舞台表演。如第二首混声合唱《红军来了》中,就有类似“村民欢欣鼓舞、热闹沸腾庆喜迎红军将士们到来”的场景。
(2)加强歌唱表演性。独唱演员采用“唱演结合”的表演风格(如第三首女声独唱《家在桃花溪》和第8首男生独唱《仰望》中的演唱);还有合唱团队员互动性局部表演及合唱队形的变换(如第四首男生合唱《铮铮铁骨》)
(3)加强演员的角色感。如第五首女声二重唱《今生守候》中的演员设计,就是加强角色感,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4)充分运用服装、化妆、道具和布景,设计运用“年代服装”(红军军装)并进行化妆演出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声乐作品。设计还运用了渲染气氛、加强剧情感的布景。
(二)闽东地域民族特色音乐元素运用
闽东历史文化悠久,畲族人口达20 万,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民勤劳俭朴、能歌善舞,有着独特的畲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及生活习俗。“音乐层面的民族性元素均可以使观众明确感受到其隐喻的指向性,并与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舞台布景之间产生联动。”[2]《百丈英风》组歌创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数次艺术采风,深入民间村落,挖掘艺术创作的素材,广泛搜集研究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结合宁德市地域文化特点,并在组歌部分片段写作中大胆融汇运用。
首先,采撷畲族山歌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营造了质朴自然的闽东山地音乐文化。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由于畲族历史上长期受山地生存环境、迁徙方式等条件的影响,古老的畲歌文化,形成了恬静、纤细、内敛的歌唱气质。同时歌唱音域普遍较窄,通常在一个八度内,音程大多在二、三、四、五度间进行,较少有超过六度音程大跳,节奏细碎,节拍不定,句末长音下滑。依据畲族音乐的特点,在组歌创作过程尝试假如畲族民(山)歌音乐元素。
组歌第一首《这就是东源》,开篇从英雄故事发生地的自然景象入手,采用女声三部合唱的形式,歌唱音域基本在中低声区,普遍较窄,且音程大多跨度在五度间进行。用流动的音符,舒缓的节奏,塑造出一个:翠烟袅袅、山歌荡漾,静谧舒适的闽东山水风光画面。见谱例1:
组歌第二首《红军来了》,本部分采用混声合唱。再现根据地村民,欢欣鼓舞、热闹沸腾庆喜迎红军将士们到来的场景。混声合唱浓墨重彩,描绘了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歌颂着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本首歌采用畲族山歌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并恰当借用畲族山歌常用的“盘歌”手法,采用“一唱众合”对山歌的演唱形式,惟妙惟肖刻画出闽东革命老区浓烈的军民鱼水情。见谱例2:
谱例2 《红军来了》
其次,在组歌《今生守候》女声二重唱创作中,我们特意尝试借用“双音”写作手法。在福建东部宁德市部分市县(霞浦县)的部分地方,尚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二声部歌——“双条落”(亦称“双音”)。“双条落”有同声重唱和混声重唱两种形式。畲族与其他的民间口头艺术一样,“双条落”中,存在着即兴性和偶然因素。依据二声部民歌的多声思维,形成了若干多声规律。五声调式,女声同声重唱中,真、假声自由运用,在混声重唱中,线条更为清晰。采用艺术化形象虚构的写作手法,强化突出艺术形象的塑造。
本部分采用男女二重唱。以红军战士后方爱人的角色,描绘前方英勇的红军战士,浴血牺牲,前赴后继……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闽东红军时期的游击战争中,当时流行的歌谣“老婆送老公当红军,齐郞为国不要家,革命成功齐安家”“送郎当红军”等,这些都是当年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写照。见谱例4:
谱例4 《今生守候》
(三)组歌《百丈英风》的艺术结构
1.结构严谨,形式新颖,风格独特
《百丈英风》组歌的创作构思设计,参照战斗的先后为顺序结构,并以重要事件作为创作聚焦点,线条清晰,层次和重点明晰,力求达到交响性、叙事性、歌唱性及通俗性为一体。作品融汇闽东畲族民间音调与历史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用现代作曲技法把大众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风格独特。
2.组歌乐思细腻,多种音乐风格交汇融合
《百丈英风》组歌,乐思细腻,音乐素材广泛涉猎,既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又有西洋大小调的穿插运用。作品巧妙把民歌、戏曲、曲艺、西洋歌剧等的表现手法与技法成功地融如组歌织体的创作之中。组歌中有山歌风,兼有戏曲成分的《红军来了》,也有体现闽东畲族音乐“双音”的女声二重唱《今生守候》;有民歌风情的女高音独唱《家在桃花溪》,也有西洋咏叹调色彩的男高音独唱《仰望》。
3.组歌《百丈英风》词、曲完美结合,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百丈英风》组歌清新、精练,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间地方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个性特点。组歌以坚定饱满、热情铿锵而又简练质朴的乐句,精细的乐思,或舒缓深情或悲壮激烈或慷慨激昂,运用多种民族曲式手法叙写,刻画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东苏区革命的伟大精神。使人感到一种充沛的革命激情和磅礴的中华民族英雄气概,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四)组歌《百丈英风》演唱分析
《百丈英风》组歌创作采用声乐套曲——组歌形式,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同一主题思想,由各具独立性的歌曲组成。歌曲体材和演唱形式丰富多样。
如:《这里是东源》采用女声合唱的形式。女声三声部是复调式织体,三个声部先后进入,演唱音色以柔和、细腻而饱含深情旋律婉转抒情。山路、翠竹、溪水,炊烟;对应山歌、乡音、问候、叮咛,一副水墨画映出眼帘。
如:《红军来了》采用女声领唱、混声合唱形式。这首歌曲热烈欢腾,小快板,民族调式。合唱写作上采取一领众合的形式,钢琴伴奏音乐织体简洁明了。整体音乐人声演唱采取山歌号子的音调,一问一答,声音铿锵激昂又不失诙谐,描绘了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歌颂着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
如:《铮铮铁骨》采用男声合唱形式,单二部曲式结构。男声合唱的坚定铿锵,音响丰满富有张力,塑造战士们铁骨铮铮、拼杀到底、视死如归的伟岸形象,营造出排山倒海的强大气势。
如:《百丈英风》采用混声合唱形式。音乐第一部分,演唱时运用强烈、紧张又富有弹性的声音,描写百丈岩九壮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音乐的第三部分(97-127 小节)也是一个渐强,从庄严肃穆的挽歌至对英雄的呼唤和讴歌,情绪逐渐强烈,音乐宽广而昂扬向上,要求合唱团用最强音展现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如:《追梦闽东》采用混声合唱形式。讴歌闽东红色革命历程和新时代的追梦精神,赞美时代英雄浩气贯虹,垂青千古!引子部分(1-15 小节)e 小调,分自由的钢琴和人声两个部分;A 段(16-31 小节)主题由领唱呈示,音乐反复时由男声呈示旋律,女声伴唱背景,整段音乐以诉说的音调使一幅幅历史画面展现眼前;B段(32-40小节)音调逐渐流动起来,由领唱和合唱以自由模仿的方式展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壮志豪情,最后以四声部合唱的方式将音乐推向高潮;C 段(41-59 小节)是整个合唱的高潮部分,音乐转入“降B”大调,主体采用合唱式织体,女中和男低又采用再分部的形式使音响更加丰满,领唱在高音区和合唱队交相辉映,唱响新时代的闽东继往开来逐梦前行的赞歌。
三、组歌《百丈英风》的育人价值分析
目前,高校原创音乐发展“一是可持续性发展不足,二是专业音乐人才及优秀作品缺乏,三是高校原创音乐平台建设薄弱。”[3]仍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百丈英风》组歌的创作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涵盖了育人特色、品牌特色、实践特色、成果特色以及创新特色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学促教,以教促创,以创促练,以练促评,以教、学、研、创为导向,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教学实践创作团队。旨在提高高校高雅艺术融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特色:组歌立足宁德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繁荣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创演活动的开展使当代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知识回馈社会、提升自我价值,也用具体行动体现了习总书记对青年“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希望和要求。
品牌特色:“所谓‘原创’,即是创作出中国‘自己的’音乐作品,题材选择符合中国的风土人情,故事内容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诉求,音乐旋律和唱词符合中国大众的听觉习惯。”[4]在闽东新时代发展条件下,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视角宣传闽东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闽东之光,。组歌创作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号召,组织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创造成果并打造良好品牌特色。
实践特色: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舞台实践、舞台表演、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可以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在实践中提高知识技能、增长个人综合才干的目的。
成果特色:组歌立足于宁德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在专业技能、文化课程、良好习惯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创新特色:“音乐理解实践方式的研究关注人的思想活动,是指人在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基础上生发的思维认知活动。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创作-表演实践、音乐鉴赏-批评实践和音乐理论研究实践等。”[5]组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相关教学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无缝对接。同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重视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项目在选题内容、创作方式、舞台实践与表演等注重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注意与学生的知识扩充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增加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其次,主题的创新性。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主,贯彻文化人理念,逐步吸引全校师生的互动参与。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不同主题讲座,选题与主讲内容涵盖文学、艺术、法学、哲学、品德、公共关系等诸多领域,极大丰富学生知识视野与扩充校园文化生活。
再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语
《百丈英风》组歌创作是宁德师范学院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献礼之作。组歌整体布局,采取按事件发生的经过为顺序的结构方法,从中选出重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点”或“场景”作为“创作点”。这种艺术构思,不但使作品线条清晰、梯次分明,而且突出重点,清晰地艺术再现了“百丈岩九壮士”伟大革命壮举。
观众通过对《百丈英风》组歌的观赏学习,较为明晰地了解这段历史。组歌中的9 首作品,风格各异,无论是风景如画的《这就是东源》、热情如火的《红军来了》、温馨深情的《家在桃花溪》,还是铿锵激昂的《铮铮铁骨》、血色浪漫的《今生守候》、绝地拼杀的《绝地突围》、慷慨赴死的《百丈英风》、浩气如虹的《仰望》以及“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追梦闽东》,使人感到一种波澜壮阔的革命激情和奔腾磅礴的中华民族英雄气概。
《百丈英风》组歌积极打造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舞台精品。组歌从创意到采风到艺术创作,直至后期排练演出等,每个环节无一不彰显主创者辛勤的创作。“戴维·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通过在哲学及美学的视野下解析了音乐教育,为其提供了新的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审美体验。注重从实践出发,在关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及语境等基础下理解音乐,从而达到融合,平衡的状态。”[6]如何能准确、完美的表现作品,让作品真实感人、情景交融?如何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作具体的了解和分析?如何在舞台演练中不断修改提炼,让作品贴地气扎根基层人民群众之中等,这些问题尚待深入探究。
巍巍百丈岩,彰显了闽东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铮铮九壮士,铸就了闽东壮怀激烈的血染丰碑。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闽东苏区“百丈岩九壮士”的英雄故事,无疑是一部共产党人用信念和意志谱写的壮丽诗篇。组歌《百丈英风》创作团队,期待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丰富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闽东之光,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