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的思想方法及新时代实践路径
2023-02-18郑崇玲
郑崇玲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开创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23年是“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学习践行“四下基层”蕴含的思想方法,对于深入探寻调查研究在福建的“源头活水”,追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在福建的孕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全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四下基层”是“两个结合”的重大实践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四下基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既能有效推动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的落实,又能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彰显出“上顶云端”“下接地气”的鲜明特点。
(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十分注重理论武装,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2]。“四下基层”作为实践中形成的具体工作制度,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思想传统。
1.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自己的理论视作方法而不是教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刻苦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注重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他强调“应该特别注意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好哲学,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迷失方向”。[3]他提醒各级干部在工作中要“多讲一些辩证法”[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研究和解决具体矛盾。他坚持实践第一,主张“敢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5];他引导党员干部辩证看待人民群众的上访,要求他们主动下基层“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发状态”[6];他主张“不图虚名讲实效”[7],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闽东的发展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求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8];他指导基层干部为民办实事“要注意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不能把办实事与给钱给物等同起来”[9];他讲究工作方式方法,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既抓住主流,又注意支流;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一般;既树立典型,又带动面上”[10];他强调工作“要有大局观念”[11],提倡“经济大合唱”,要求一个地方的工作“上下左右要形成一个整体”[12],等等。围绕闽东如何摆脱贫困,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四下基层”和具体工作之中。
2.大力传承党的优良传统
注重深入基层沉入一线推动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早在1930 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深刻阐述了:“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13]同时,毛泽东还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发表了《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深刻阐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反对本本主义的提出,开始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向和工作传统。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工作后,下车伊始并没有指手画脚、发布什么施政纲领,而是以调查研究开局破题,偕同地委行署几位领导同志沉到基层开展了一个多月的调研,走了闽东9 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边调研边思考,从而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战略思路。此后,他又不断探索完善形成“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作为实施战略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在精神实质上既贯穿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又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崭新实践的创新发展。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和“魂”,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人民的深厚思想基础和文化土壤。从唯物史观视角审视,“四下基层”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精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十分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倡导和践行“四下基层”时有机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治理智慧。
1.扬弃传统民本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中,有大量关于民本思想的文献。民本的核心理念是“民为贵、君为轻”,体现了中国古代开明君主贤臣的统治观,在一定程度上为争取民心、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积极扬弃古代民本思想,挖掘蕴藏其中的合理资源启发教育党员干部。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提出“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同志对爱民如子、争取民心的古代为政之理表示赞赏,认为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14]唐代陈子昂诗“圣人不利已,忧济在元元”,说的是高尚的人所追求的不是一己私利,而是普天下的老百姓。习近平同志认为“对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员来说,有此番见解确乎难能可贵”[15]。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古时候的贤明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伸冤的,而我们却成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个事,这是不应该的。”[16]
2.汲取古代治理智慧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十分重视阅读《寿宁待志》《霞浦县志》《福宁府志》等地方志。地方志记载着该地的历史、地理、名人、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综合反映了该地的治理概貌和治理经验。习近平同志认为,通过阅读地方志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治理历史和现状,“可以从中有所借鉴”[17]。其中,他特别重视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及其编纂的《寿宁待志》中汲取治理智慧。冯梦龙曾在福建寿宁任知县,推行“无讼”的治理理念,认为“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18]。他不仅勤于坐堂问政理事,而且遇事亲自深入民间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消除民间纠纷隐患,预防社会矛盾发生,在当地留下美名。习近平同志对冯梦龙的“无讼”治理理念及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的治理经验倍加称赞,认为他“很有贡献”[19],“当年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员都能跋涉半年来到这里,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挑战困难”[20]。因此,他号召领导干部要学习冯梦龙的为官品质和为民情怀,“主动到基层接访群众,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把群众的声音作为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品”[21]。“无讼”的治理智慧为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下基层”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二、“四下基层”蕴含着辩证的思想方法
“四下基层”提出以来至今仍具恒久的思想影响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形成了“五个相统一”的科学思想方法,即为民服务和行动至上相统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眼睛向下和顶层设计相统一、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滴水穿石和突破陈规相统一。“五个相统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体现在《摆脱贫困》等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著作和《习近平在宁德》等重要文献之中。
(一)为民服务和行动至上相统一
为民服务和行动至上相统一,科学回答了思想与实践、价值立场与实现路径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既坚守崇高信念又注重实际行动的思想方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把为民服务、造福人民作为“四下基层”的精神指引,要求地县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22]“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23]。“四下基层”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
同时,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应当仅挂在口头上,停留在价值观倡导层面,更要落在具体行动上。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明确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4]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指出实践就是人的行动。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运用于具体工作,强调:“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25]他倡导通过“四下基层”重在厘清发展思路,为决策提供现实依据;重在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领导机关办事效率;重在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解决实际问题;重在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增进群众共识。他强化“四下基层”的问题导向,一扫当时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飘浮作风,推动地、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
(二)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科学回答了“过河”与“桥”或“船”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既锚定行动大方向又抓准工作突破口的思想方法。目标就是工作方向,就是行动指南,坚持目标导向才能够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不会迷失方向或半途而废。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工作后,通过深入调研,确立了“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的战略目标,以及“念‘山海经’、发展大农业”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为闽东科学谋划了目标任务和发展蓝图。他勉励闽东干部群众“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26]。
同时,问题导向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推动工作、实现目标的起点。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7]“四下基层”生动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待问题要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一是要勇于正视问题,他指出:“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不要怕,不要回避,一定要深入基层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28]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他针对当时来信来访问题突出,强调“要辩证地看待上访”“不要怕‘访’,主动深入基层,把接访当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29]。“四下基层”从根本上说是主动奔着问题去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筛选问题,通过信访接待、现场办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释疑解惑。
(三)眼睛向下和顶层设计相统一
眼睛向下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注重问计基层与着眼全局谋划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既下接基层又上对高层的思想方法。基层是党的工作一线,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核心。习近平同志经常提醒闽东各级干部“特别是在闽东宁德这样的贫困地区,主要的工作就在基层”[30]。“四下基层”体现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31]各级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线,既能够汲取群众智慧,总结提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又能够原汁原味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盼难愁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到基层一线,密切干群关系,转变领导作风。
同时,“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宏观谋划。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设计如何提高“四下基层”工作机制的实践成效。他首先要求工作人员在基层发布公告,告知群众现场接访的时间、地点;随后组织有关部门主动谋划,预判群众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提前考虑应对方案,并做好内部分工;最后,要求当天接访结束后各部门要进行小结,明确每件事落实部门和时限,争取尽快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32]在他的主持推动下,“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逐步建立,1990 年5 月他调离宁德,给地直机关领导干部话别时叮嘱“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33]。
(四)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
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统一,科学回答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既积极主动作为又务实稳步推进的思想方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面对贫困落后的面貌和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迫切期待,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作为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寻找闽东经济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强调要“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34]。尽力而为关键在“尽”,要求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克服各种困难,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
同时,尽力而为多办好事实事,必须坚持量力而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讲多办事,只能是‘量力而行’这个原则下的多办事。”[35]量力而行的“力”就是要从影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出发。他指出:“我们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家底薄弱,群众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只能量力而行。”[36]他坚决反对领导干部下基层乱喊哗众取宠的口号,反对向人民群众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反对制定脱离实际的目标,反对搞“半拉子工程”“马拉松项目”。因为,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他提出量力而行的两条指导性原则:一是要立足节约提高效益,提倡“一分钱办一份事,一分钱掰成几瓣花”[37]这种讲实效的精神;二是要办实事办急事,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分清轻重缓急,“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38]。
(五)滴水穿石和突破陈规相统一
滴水穿石和突破陈规相统一,科学回答了既要有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毅力,又要有敢于突破创新的勇气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渐进式变化与飞跃式发展的思想方法。滴水穿石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量变与质量的唯物辩证法,它从生命和运动的哲理出发,深刻揭示了像闽东这样贫困落后地区,其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通过烧“三把火”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39]。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强调“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40]。他推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制度化常态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持之以恒地坚持“四下基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同时,滴水穿石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习近平同志指出“‘滴水穿石’可不是老牛拉破车”[41],而是在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中善于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工作方法、跨越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非常重视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创新,强调“不能翻老皇历办事”,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他指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等着汇报工作,发出指示,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42]“四下基层”实质上就是一种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作风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
三、新时代传承践行“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43]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来是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的。理论武装,最根本在于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全党理论水平,最重要的在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开创的“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成为我们提高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工作传统,用好“四下基层”这一党的传家宝。
(一)原典、原著和原理相互贯通
原典、原著、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载体。原典,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原著,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性著作以及他在地方工作期间的重要著作。原典、原著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反复阐释、具有规律性的基本观点,或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因此,原理、原著是合二而一、不可分离的。掌握“四下基层”的思想方法,必须既要研读原典、原著,又要学习基本原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十分注重理论学习,指出:“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44]
传承践行“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必须坚持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为中心,打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者的关系。首先,探源经典文本。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习近平著作选读》等经典文本,是“四下基层”实践探索的文本化总结。特别是通过精读《干部的基本功》《滴水穿石的启示》《把心贴近人民》等重点篇目,可以深刻认识贯穿“四下基层”的价值立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思想方法与“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逻辑。其次,探究大本大源。通过研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谈谈辩证法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可以追溯“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的大本大源,准确把握“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之间的逻辑脉络。再次,探求基本原理。通过研读原典原著,可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深刻认识“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二)道理、学理和哲理层层递进
道理、学理和哲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三个认识层面和维度。道理,是人们运用一般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因果、影响等的大众性分析判断。学理,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法则进行学科性阐释。哲理,是人们从哲学思维层面对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原理的抽象性归纳总结。道理、学理和哲理围绕如何诠释“理”这条主线,在本质上相互连通,在深度上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和方式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诠释。
传承践行“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必须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道理、学理和哲理。首先,领悟道理。要从“是什么”层面认识“四下基层”,全面认识“四下基层”提出的思想渊源、历史背景、实践要求、历史作用、深远影响和时代价值,从而深刻认识“四下基层”体现的人民至上立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沟通、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演绎。其次,领悟学理。要从“为什么”层面认识“四下基层”,深刻认识“四下基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深刻认识“四下基层”的本质内涵、科学体系以及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原创性贡献,揭示科学决策、改善民生、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等重大关系,从而更加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自觉。再次,领悟哲理。从“怎么做”层面认识“四下基层”,深入揭示“四下基层”是蕴含着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内容、以实践为标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阐释“四下基层”蕴含的“五个相统一”思想方法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逻辑脉络,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运用“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推动工作。
(三)用情、用心和用力缺一不可
用情、用心和用力是人们对工作投入的基本情感要素。用情,就是怀着深厚情感开展工作;用心,就是带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投入工作;用力,就是竭尽所能推动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能够“与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45]。群众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情、心、力缺一不可,我们不仅需要适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会“键对键”,更需要继续保持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做好“面对面”。
传承践行“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理性思维,也需要怀有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做到用情、用心和用力同向发力。首先,既要“动情”更要“真情”。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的前提是站稳人民立场,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这种感情应当是发自内心认同的真情流露,而不应当是为了应付完成下基层任务而装出来的矫情。这种与人民群众的真情,是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哺育之情,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血肉之情,是自觉拜人民为师的师生之情。其次,既要“身入”更要“心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强调,造福于民要大公无私,“还要与民相知心”[46]。“身入”是“四下基层”的前提,只有“身入”才能“走近”群众;“心到”是“四下基层”的关键,只有“心到”才能“走进”群众,与群众谈心、对群众疾苦关心、为群众利益尽心,最终才能与群众心连心。再次,既要“唱功”更要“做功”。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优良学风。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用“墙上芦苇”“山间竹笋”讥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空头理论家”,习近平同志在倡导“四下基层”时强调切忌眼高手低最后变成“客里空”。新时代践行“四下基层”及思想方法要重在行动至上,重在久久为功。
总之,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开创的“四下基层”,深刻体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新时代我们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