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必要性、基本途径及中国的贡献

2023-02-18江时学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联合国和平战争

江时学

内容提要:战争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是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战争的起源及性质有过深刻的论述和透彻的阐述。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复杂,战争威胁始终挥之不去。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努力争取和维护。为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世界各国必须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强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避免一国的安全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进一步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积极倡导和平理念,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造成数百人的伤亡。以色列总理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对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人员伤亡数以千计。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的趋势下,中东地区重燃战火,国际社会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和平之珍贵以及维系世界持久和平之艰难。

自古以来,战争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和平来之不易,和平需要努力争取,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维护。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人人皆知生命的可贵、和平的珍贵,为何人类至今始终未能真正珍爱生命、远离战争呢?这是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其他各种主体之间的诸多矛盾与利益冲突;当这些矛盾与利益冲突激化时,就会冲破和平的堤坝而以战争的形式爆发出来。

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人类尚未完成、但必须继续完成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本文着重对如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再探讨:一是对于战争与和平理念的再探讨。通过简要梳理前人的战争与和平观,发现其中带普遍性的共识及发展趋势。二是对于建设持久和平世界必要性的再探讨。通过考察近现代主要战争的历史,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维护和平的极端必要性和迫切性。三是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实践的再探讨。通过总结过去战争与和平的经验与教训,厘清推动建设和平世界的基本途径。四是对于中国建设和平世界所做贡献的再探讨。通过回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历程,深刻认识中国为建设和平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一、战争与和平观的演变及其新阶段

人类为了获得有限的生存资源,不仅要向自然界索取,而且各群体之间一直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斗争和争夺,其最高形式就是战争。约翰·基根(John Keegan)认为,战争的历史如同人类那样古老。(2)John Keegan,AHistoryofWarfare, Vintage,New York:1994,p.3.

纵观世界各地区、各文明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战争一直绵延不断。在此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形成了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各种总体看法和思想结晶,即战争与和平观。

中国思想中的战争与和平观源远流长,极为丰富。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和平、和睦、和谐为贵的理念。中国的许多圣贤都曾对战争与和平提出过流传千古的真知灼见。例如,《道德经》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太白阴经·贵和篇》曰:“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中国历史上一些帝王甚至为了祈求天下太平而以“和平”“太平”为年号。(3)如东汉汉桓帝刘志的第二个年号为“和平”,北魏魏文成帝拓跋濬的最后一个年号是“和平”。

到了近代,西方学者从国家权力斗争的角度,探讨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问题。被列宁称作“伟大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著作家”的普鲁士将军克劳塞威茨(1780—1831年)揭示了战争作为国家政策手段的本质。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旨在强迫我们的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战争不仅是一种政策行为,还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依靠另一种手段进行。”(4)卡尔·冯·克劳塞威茨:《战争论》中文版上册,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1、119页。就是说,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特定的政治主体需要以这种暴力方式强迫其他政治主体接受自己的意志。关于这一点,约翰·基根认为,人注定要发动战争,因为世事必定最终由武力定胜负。(5)John Keegan,AHistoryofWarfare, Vintage,New York:1994,p.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了战争的起源及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中写道:“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他还认为:“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只要人剥削人的现象还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7)《列宁军事文集》,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622页;《列宁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31页。按照这些论述,战争在现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阶级分化状态下是必然发生的,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则分析了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战争规律。他认为,在这个阶段,战争的起因是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瓜分世界而发生的必然现象。列宁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析道:“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都是为了瓜分世界,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等等而进行的战争。……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瓜分这种‘赃物’的是两三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全身武装的强盗(美、英、日),他们把全世界卷入他们为瓜分自己的赃物而进行的战争。”(8)《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7页。

毛泽东关于战争本质的分析,对上述各种战争观做了高度概括。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9)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1页。

那么,人类究竟能否消灭战争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9页。列宁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中指出:“战争和国内阶级斗争有必然的联系,懂得不消灭阶级,不建立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消灭战争。”(11)《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10页。按照这些经典理论,在人类阶级社会发展阶段,战争是必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只有消灭了阶级,才能最终消灭战争。

在继承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12)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在新的内外环境与条件下提出了新的战争与和平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战争与和平问题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联系。他的新思想立足于对新时期时代特点的认识之上。其中心内容包括:当前世界的最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普遍发展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反过来,世界的持久和平也是真正实现普遍发展的前提条件。邓小平呼吁国际社会,要以和平方式而不是以战争方式解决各种争端,这是实现世界各国普遍发展的基本保证。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多次强调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14)参见上书,第105、281页。

习近平的战争与和平观进一步发展了以和平与发展克服战争与贫穷的深刻思想,其基本途径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15)习近平:《携手构建和平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5版。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与和平观,既包含了反映各历史时期普遍规律的思想结晶,也包含了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思想内容。在新时代,需要在继承前人的战争与和平观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时代特点探讨如何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一人类的最重要课题。

二、战争的残酷性和维护持久和平的必要性

人类之所以一定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它不仅会使人类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更会使众多的人瞬间失去最宝贵的生命。

历史久远的战争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却永远不会被世人忘却。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参战,850万军人和1300万平民失去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更为巨大,死亡人数估计在4000万至5000万之间。(17)“World War I:1914-1918,” Britannica,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World-War-I [2023-09-20];“World War II Summary,” Britannica,https://www.britannica.com/summary/World-War-II [2023-09-20].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写道:“至1999年,我们将把20世纪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和最美好的世纪加以回顾。在20世纪的130次战争中,1.2亿人失去了生命。这一数字超过了1900年以前在所有战争中死亡的人数。”(18)Richard Nixon,1999VictorywithoutWar,New York:Simon &Schuster,1988,p.3.

二战末期,人类发明了核武器这种超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鉴于此,战争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其潜在破坏力已达到了足以导致整个人类同归于尽的强度。这不能不促使人类的战争与和平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其巨大的相互威慑作用遏制了双方直接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但是,战争的梦魇始终挥之不去。1962年10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曾使美苏两国一度站到了全面核大战的悬崖边缘。

另外,在领土争端、宗教纠纷以及大国(尤其是美国和苏联)对中东事务的插手等背景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在1948年至1982年期间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双方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再如,在持续时间长达八年(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的两伊战争中,伊朗死伤60余万人,伊拉克死伤40余万人,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人,两国石油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遭受的经济损失估计为9000亿美元。(19)参见《今日战史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人民网,2014年9月22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922/c172467-25709041.html [2023-09-20]。

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两大象征性事件。(20)冷战是以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击败苏联而告终的,但戈尔巴乔夫认为,冷战是“我们的共同的胜利”。参见:Mikhail Gorbachev,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Archives,January 1992。转引自Jeane J.Kirkpatrick,MakingWartoKeepPeace, New York:Harper Colloms Publishers,2007,p.1。当然,也有人认为,冷战的结束与戈尔巴乔夫上台有着密切的关系。参见:William Keylor,TheTwentiethCenturyWorld:AnInternational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45。虽然美苏争霸格局不复存在,但人类社会维系世界和平的难度不仅未见降低,甚至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1)美国国会图书馆在2000年8月2日发表的一个统计数字表明,在冷战结束至2000年,世界各地共发生了70次战争,其中国家间的战争14次、内战56次。参见:CRS Report for Congress,Armed Conflict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1989-Present),Library of Congress,August 2,2000.http://www.congressionalresearch.com/RL30625/document.php [2023-09-20]。而且,随着武器的更新换代及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常规战争的杀伤力和危害性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2)参见《美国同盟体系“七宗罪”》,新华网,2021年8月4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8/04/c_1127727194.htm [2023-09-20]。

美国在2003年3月20日发动的持续时间超过八年的伊拉克战争,使约50万伊拉克人失去生命,4800多名北约士兵丧生。美国为这一战争耗费了约2万亿美元,伊拉克蒙受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23)Dan Vergano,“Half-Million Iraqis Died in the War,New Study Says,” NationalGeographic, October 16,2013.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history/article/131015-iraq-war-deaths-survey-2013/[2023-09-20];Neta C.Crawford,“The Iraq War Has Cost the US Nearly $2 Trillion ,” Boston University,February 6,2020.https://www.militarytimes.com/opinion/commentary/2020/02/06/the-iraq-war-has-cost-the-us-nearly-2-trillion[2023-09-20].2001年10月7日,美国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空袭,揭开了阿富汗战争序幕。在这一持续20年的战争中,阿富汗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3万多名阿富汗平民被美军杀死或因战乱而丧生,6万多名平民受伤,约1100万人沦为难民。战争也使阿富汗经济彻底崩溃,导致约72%的阿富汗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4)参见史先涛、刘品然:《20年战争:阿富汗之“伤” 美国之“害”》,新华网,2021年8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8/20/c_1127781046.htm [2023-09-20]。

大量事实和数据表明,美国早已成为最主要的战争策源地。美国学者西迪塔·库希(Sidita Kushi)和莫妮卡·达菲·托夫特(Monica Duffy Toft)指出,在1776年至2019 年期间,美国在全球进行了近400次军事干预,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进行了 200 多次军事干预。(25)Sidita Kushi and Monica Duffy Toft,“Introducing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Project:A New Dataset on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1776-2019,”JournalofConflictResolution,August 2022.美国前总统卡特在2019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美国在建国后的240多年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26)IFP Media Wire:“US Enjoyed 16 Years of Peace in Its 242-Year History:Carter,” Iran Front Page,April 16,2019. https://ifpnews.com/us-enjoyed-16-years-of-peace-in-its-242-year-history-carter[2023-09-20].克里斯托弗·凯利(Christopher Kelly)、斯图尔特·莱科克(Stuart Laycock)在《美国的侵略:我们是如何入侵或军事干预地球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一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安道尔、不丹、列支敦士登)未曾遭到美国的侵略或军事干预。(27)Christopher Kelly and Stuart Laycock,AmericaInvades:HowWe’veInvadedorBeenMilitarilyInvolvedwithAlmostEveryCountryonEarth,Book Publishers Network,2014.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危机升级。翌年2月21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蒂尔克发表声明,认为这一事态一年以来已造成至少8006名平民死亡和1.3万多人受伤。绝大多数平民的伤亡是由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包括炮弹、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在人口稠密的地区造成的。此外,在缺水缺电的严冬时节,约1800万乌克兰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约1400万乌克兰人已流离失所。(28)参见《蒂尔克对乌克兰战争中的人员伤亡深表遗憾,去年已核实的平民伤亡人数超过21000人》,联合国网站,2023年2月21日,https://www.ohchr.org/zh/press-releases/2023/02/turk-deplores-human-cost-russias-war-against-ukraine-verified-civilian [2023-09-20]。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后,以军对加沙地带空袭并展开地面进攻。这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新一轮巴以大规模冲突告诉人们,战争并没有离人类远去,而是时刻可能在世界上发生。

综上所述,战争的残酷性促生了建设和平世界的必要性,而战争时刻可能发生、世界依然面临着战争危险的当今现实,则使建设持久和平世界的人类共同课题变得更加迫切。

三、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基本途径

战争是极其残酷的,但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却又很难完全避免。那么,人类究竟应当如何尽可能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呢?

在现阶段,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有效而基本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二是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三是强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四是避免一国的安全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五是进一步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

(一)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联合国是人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后创建的共同安全机制。它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全球性政府间组织,是涵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迄今为止,任何其他国际性组织和集团都不具有可与联合国相比肩的权威性。因此,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联合国的核心作用,是当今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首要途径。

联合国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宪章》的第一句表达了人类社会追求和平的坚强决心:“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为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联合国决心“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29)参见《联合国宪章》序言,联合国网站,https://www.un.org/zh/about-us/un-charter/preamble[2023-09-20]。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关键在于能否用和平的方式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联合国宪章》集中体现了国际社会关于和平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共识,为当代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石,为维和世界和平指明了方向。冷战后,《联合国宪章》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美国。一方面,美国以“国际法维护者”自居,动辄打着“国际规则”的旗号,肆无忌惮地违反《联合国宪章》,多次悍然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另一方面,美国却长期拖欠巨额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而且还经常不断地贬损联合国。例如,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就曾说过,联合国“犹如西西弗斯”,追求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30)John Bolton,SurrenderIsNotanOption:DefendingAmericaattheUnitedNations, Threshold Editions,2008.毫无疑问,美国对联合国的肆意而为的态度,已严重贬损了联合国的国际形象,也损害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

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就是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权威。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所说的那样,联合国要成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而不做霸权霸凌的旁观者;要成为践行多边主义的大舞台,而不做大国博弈的竞技场;要成为应对挑战的行动派,而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馆。(31)参见《王毅同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举行会谈》,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年11月26日,http://new.fmprc.gov.cn/web/wjbzhd/202111/t20211126_10453454.shtml [2023-09-20]。

(二)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基于国际法和国际正义理念,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然而,对于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形成和演变,不同国家的影响力具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要大于中小国家,因而其责任也更为重大。

正如美国学者诺曼·里奇所说的那样,大国的地位基于实力,这一实力就是军队的规模和质量、生产能力以及为战争动员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能力、国民的士气和教育水平、气候和地理等自然因素,因此,“大国的政策不仅决定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与不幸,而且还常常会影响到、而且一般是非常严重地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地区大多数人的命运”。(32)Norman Rich,GreatPowerDiplomacy:1814-1914,McGraw-Hill,1991,p.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能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国的定义多种多样。例如,巴里·布赞(Barry Buzan)和欧勒·韦弗(Ole Wæver)认为,大国就是那些有能力追求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和日本。(33)欧盟不是一个国家,但布赞和韦弗却将欧盟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相提并论,因为“great power”既是“大国”,也是“强大的政治实体”。他们还认为,冷战后,只有美国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Superpower)。他们将“超级大国”定义为“在国际体系中施展全方位的实力的国家,也是依靠自身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去影响国际事务以及确立普遍价值的国家”。参见:Barry Buzan and Ole Wæver,RegionsandPowers:TheStructureofInternationalSecur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英国学者艾伦·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认为,大国面临的考验,就是对它能否打胜仗的实力的考验。(34)Alan J. P. Taylor,TheStruggleforMasteryinEurope1848-191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 xxiv.郑永年认为,物质意义上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经济规模等要素确实重要,但是这些要素不足以构成一个大国的衡量标准,制度崛起才称得上大国。(35)参见郑永年:《什么才是大国崛起真正的内忧》,《人民论坛》2015年第23期,第38页。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006年播放的电视片《大国崛起》,将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九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视为大国,尽管其中一些国家的疆域不大,人口不多。

尽管大国的定义众说纷纭,而且一国的硬实力、软实力难以完全量化,但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美国、中国、俄罗斯显然是世界公认的大国,其中美国是综合国力更胜一筹的唯一超级大国。因此,美、中、俄三国之间能否形成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早在2010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就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中美两国不仅需要回答能否创建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疑问,也面临着同世界各国一起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带给各国人民、留给子孙后代的战略选择。”(36)戴秉国:《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国外交部网站,2010年5月24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201005/t20100525_7944864.shtml [2023-09-20]。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前夕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指出,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应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在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习近平再次提出新型大国关系。(37)参见《习近平“新型大国关系”外交战略这样炼成》,央广网,2016年2月13日,http://m.cnr.cn/news/20160213/t20160213_521368409.html [2023-09-20]。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认为其世界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于是从奥巴马执政时期开始实施“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其实质是把中国作为预先防范的对象。特朗普主政伊始,美国全面挑起对华战略竞争,拜登政府仍继续执行这一政策。美国的“准新冷战”战略,不仅给中美关系,而且给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中俄关系堪称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两国在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将其提升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38)2021年,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条约》延期。

冷战结束后,美俄关系曾出现过短暂的“蜜月”,但在2014年3月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制裁,美俄关系因之急剧恶化。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之后,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

由此可见,当前大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最主要的挑战就来自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新冷战思维及战略。

(三)强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既是一种观念或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外交政策行为。(39)法国学者阿尔弗莱多·瓦认为,霸权(hegemony)是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对世界政治或世界体系的主宰(dominance)。参见:Alfredo G. A. A Valladã,“Democratic Hegemony and American Hegemony,”CambridgeReviewofInternationalAffairs,Volume 19,Number 2,June 2006,pp. 244-245。霸权(主义)的基础是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中的实力。正如中国学者张清敏指出的:“大国在落实对外政策的目标时有更多的选择,更多地倾向用实力说话,外交往往沦为国家实力的附属品。”参见张清敏:《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9期,第72页。霸权主义崇尚“丛林法则”和单边主义,恃强凌弱,不尊重他国主权,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和实施“长臂管辖”,甚至为更迭他国政权而不惜动用武力。(40)汉斯·摩根索将帝国主义分为三种形式: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参见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6—102页。由于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是一丘之貉,都是诉诸强权政治,因此,霸权主义也可区分为军事霸权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最近一二十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技术霸权主义和网络霸权主义越来越成为霸权主义的新形式。当然,对世界和平危害最大的,依然是军事霸权主义。

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其霸权主义更加膨胀。(41)参见《美国破坏国际规则事例》,《人民日报》2021年4月17日,第7版。对于美国的霸权主义,中国一贯予以坚决反对和抵制。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反对和抵制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有成效。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应该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和抵制所有形式的霸权主义,共同防止因霸权主义引发的战争,共同推动建设一个和平世界。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反复渲染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些国家所说的“规则”,其实并不是基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规则,而是基于所谓“西方价值观”和集团政治利益的规则,其实质就是要维护霸权下的秩序。对于这样的“规则”,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不会接受也不能接受,而是要加以坚决反对和抵制。

在反对霸权主义方面,应该努力追求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抵制冷战思维,反对搞意识形态和地缘争夺的小圈子;二是要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把少数国家的意志和所谓规则强加于大多数国家;三是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四是要实现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寻求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扩大各方的共同利益和找准利益交汇点;五是要破解信任赤字,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

(四)反对一些国家追求本国安全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

军事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有支柱性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治久安。只有确保军事安全,才能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不受外敌侵犯。在这一方面,任何国家在追求本国的军事安全时,都不应以牺牲他国的军事安全为代价。

国际关系学说的各派理论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不同,但其共性是都主张强化军事实力对于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42)例如,汉斯·摩根索认为,任何形式的军备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威慑其他国家,使其不敢采取军事行动。参见: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AmongNations: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Alfred Knopf,1962,pp. 277-278。为了增大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安全系数,一些国家通过缔结双边及多边条约的方式结成了军事同盟。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通称同盟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决心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这是一个正义同盟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立的典型事例。

但是,也有一些军事同盟是非正义的。例如,美国控制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最典型事例。北约多次对他国非法动用武力,而且还在冷战思维和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不断进行扩容。迄今为止,北约已先后五次东扩(43)北约的五次东扩:第一次(1999年),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加入;第二次(2004年),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加入;第三次(2009年),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加入;第四次(2017年),黑山加入;第五次(2020年),北马其顿加入。,其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逼近和遏制俄罗斯。

为了在军事上威慑俄罗斯,北约甚至千方百计地运筹乌克兰等国加入,致使俄罗斯很早就对自身安全关切表露出极大担忧。俄罗斯一直试图争取达成北约不东扩协议,但却反复受到欺骗、施压和讹诈。(44)参见《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新华网,2022年2月24日,http://www.news.cn/world/2022-02/24/c_1128411835.htm [2023-09-20]。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北约非但没有反思其东扩造成的危害、不鼓励俄乌和谈,反而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军火,持续挑动军事对抗。乌克兰的一位政府官员曾说,北约“给我们武器,我们牺牲生命……交易很公平”。(45)转引自《新华国际时评:北约打“东扩牌”贻害无穷——回击北约抹黑系列评论》,新华网,2022年4月9日,http://www.news.cn/world/2022-04/09/c_1128545381.htm [2023-09-20]。

近年来,北约显露出剑指中国的意图。2022年6月29日至30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的北约峰会出台了《北约2022年战略概念》(NATO 2022 Strategic Concept)文件。(46)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发布的第八个战略概念文件,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2022/6/pdf/290622-strategic-concept.pdf [2023-09-20]。这一文件大肆歪曲中国内外政策,声称中国对北约利益、安全和价值观造成挑战,北约成员国必须共同应对中国“系统性挑战”。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各国的安全利益都是彼此平等的,也是相互依赖的。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那样,国际社会要摒弃零和博弈,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47)参见《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外交部网站,2022年6月22日,https://www.mfa.gov.cn/zyxw/202206/t20220622_10707999.shtml [2023-09-20]。

(五)进一步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

全球核安全(48)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核安全”在本文中主要指核军事应用对全球及国家间关系产生的安全影响,有别于核设施运行与设计层面的技术性安全以及防范不法破坏的安全保卫。治理的宗旨,是通过加强核武器国家对话合作,维护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积极支持有关地区国家建立无核武器区,促进核安全国际合作,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进而降低核战争风险。(49)参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2月22日,第15版。

核武器是有史以来人类发明的杀伤力最强的武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认为,截至2021年,实际上共有九个国家拥有核武器。(50)该研究所认为,根据核武器的数量排列,这些国家是俄罗斯、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朝鲜。参见:“Nuclear Deterrence,” https://www.politics.co.uk/reference/nuclear-deterrence[2023-09-25]。诚然,核武器确实能产生一定的“核威慑”效应。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甚至认为,核武器的可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目标与物质暴力之间的传统关系,因此,如何避免核战争的威胁,使得建立国际秩序和维持世界和平成为西方关注的头等大事。(51)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AmongNations: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Alfred Knopf,1962.但是,“核威慑”并不意味着这种武器不会被使用。(52)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所以能避免使用核武器,就是因为各自拥有足够多的能将对方置于死地的核武器。这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核威慑理论中的“核武器实力”和“心理认知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参见:Henry A. Kissinger,NuclearWeaponsandForeignPolicy,W. W. Norton &Company,1969,p. 12。事实上,正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指出的那样:“考虑到当今地区和国际紧张局势,核武器使用风险已达到冷战以来最高点。”(53)《核武器——人类无法容忍的威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网站,https://www.icrc.org/zh/nuclear-weapons-a-threat-to-humanity[2023-09-25]。

1970年3月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旨在防止核武器及其技术扩散、促进和平使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以及推动实现核裁军。但是,在冷战思维驱动下,美国执迷于“大国战略竞争”,谋求绝对战略优势,强化军事同盟,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挑动阵营对立对抗,推进核导等战略力量前沿部署。这些消极举措已严重破坏大国互信,冲击战略平衡与稳定,为现行国际核裁军努力制造障碍,加剧核军备竞赛与核冲突风险。

2017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核武器条约》,已于2021年1月正式生效。该条约禁止发展、制造、试验、部署、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但多个核武器拥有国尚未签字。美国、英国和法国甚至认为,该条约不会消除任何核武器,也不会增进任何国家的安全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连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日本也不支持该条约。因此,《禁止核武器条约》的效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凡此种种说明,全球核安全治理的前景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国继续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四、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实践和贡献

多年来,中国在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努力和贡献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本国根本利益所做出的战略抉择。数千年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人民驱逐外来入侵者而“站起来”后,主动选择了和平发展、改革开放。

在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世界方面,习近平多次呼吁,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言必信,行必果”,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做出了中国贡献。

(一)积极倡导维护和平的相关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不仅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而且还提出了核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

2014年3月,在荷兰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即“四个并重”。(54)参见习近平:《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4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2014zt_675101/xjpzxcxdsjhaqfh_675119/zxxx_675121/201403/t20140325_9282702.shtml [2023-09-25]。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即“六个坚持”,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55)参见《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网,2022年4月21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05039 [2023-09-25]。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应用成果,也是中国对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二)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曾饱受侵略和战乱之苦,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决不会把自己经受过的悲惨遭遇强加于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陆地边界最长、海上安全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之一,维护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国家统一的任务艰巨繁重。建设同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安全保障,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56)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防》,2019年7月,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60314/1660314.htm [2023-09-25]。

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与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干涉主义政策严格划清界限。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只会增强抵制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的能力,而不会导致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改变。

(三)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中国许多先哲也有“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的思想。在国际关系中,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同样是解决矛盾和消除冲突的应有之道。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而且还将这一理念付诸实施,始终坚持和平性、正当性和建设性。这三个特色来源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冲突和挑战提供了正确导向和积极借鉴。(57)参见《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问》,新华网,2018年3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08/c_1122508612.htm [2023-09-25]。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站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立场上,独立自主地作出公正判断。中国一直在为世界和平奔走,为国际安全尽力,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局势降温。中方始终秉承客观公正立场,同大多数国家的立场相一致。应当指出,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才是引发乌克兰危机的根源。

诚然,中俄两国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呼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及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却以意识形态划线,奉行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拼凑所谓“同盟”,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制造对抗分裂。这些做法与中俄关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全球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中国坚定站在和平对话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积极发挥大国担当,始终坚持劝和促谈大方向,并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面对错综复杂的阿富汗形势,中国在2023年4月发布了针对阿富汗问题的十一点立场。(58)参见中国外交部:《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2023年4月12日,https://www.mfa.gov.cn/wjb_673085/zzjg_673183/yzs_673193/xwlb_673195/202304/t20230412_11057782.shtml[2023-09-25]。在中东问题上,中国先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以及促进中东和平稳定五点倡议。在伊核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坚持并行推进半岛和平机制和半岛无核化进程,均衡解决各方合理关切。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上,中国呼吁尽快停火,推动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四)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旨在帮助各国克服艰难险阻,从冲突走向和平。这一行动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宣布了中国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六项承诺,并提出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的四点主张。(59)参见《习近平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e/ceng/chn/zt/xlfhzyjh/t1310354.htm [2023-09-25]。中国既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及维和摊款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迄今16名中国官兵为了和平事业献出宝贵生命。(60)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2020年9月,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42312/Document/1687803/1687803.htm [2023-09-25]。

(五)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

中国幅员辽阔,是周边邻国最多、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大国之一。中国解决领土争端始终本着平等协商、相互谅解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中国相继与缅甸、尼泊尔、朝鲜、蒙古、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划定边界线1万余公里,占中国陆地边界总长的近一半,形成了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个高峰期。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二个高峰期。中国相继与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越南谈判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61)参见宗海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海外交百年历程》,《人民日报》2021年8月13日,第16 版。

邓小平提出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方式来处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领土与海域争端,这一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赏。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这一基本方针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巩固睦邻友好和深化互利合作。(62)参见《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3年10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5/c_117878897.htm [2023-09-25]。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央外办和外交部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还发布了《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文件。

在南海、东海问题,中越海上争议、中印边界争议等问题上,中国都努力为解决争端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中方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边界争议的立场是明确的,维护自身主权权益的意志也是坚定的。(63)参见《王毅谈钓鱼岛问题》,人民网,2020年11月25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1125/c1002-31944792.html [2023-09-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声明》,中国政府网,2011年10月15日,http://www.gov.cn/jrzg/2011-10/15/content_1970444.htm [2023-09-25]。

五、结 语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都使文明成果和人的宝贵生命受到严重损害,和平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期待和殷切向往。人类之所以至今仍未能消灭战争,就是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利益冲突。

在此现实条件下,世界各国应认清现实、积极努力,为尽可能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并最终消灭战争共同做出长期的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应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为依据,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把发生战争的风险降至最低。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没有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没有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也将面临风险。”(64)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网站,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A-RES-70-1[2023-09-25]。世界是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家园,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属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世界的必由之路。

作为历史上曾经遭受外强凌辱的国家,中国尤为懂得和平的弥足珍贵。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倡导和平理念,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中国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将继续做出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联合国和平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朝韩“打到”联合国
战争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