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2023-02-18北京

党史纵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会堂天安门广场专家组

○林 楠(北京)

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外形雄伟庄严,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世界一绝。每当人们看到它,都不禁会对其背后的设计者感到钦佩和好奇。而鲜为人知的是,周恩来总理对其建筑设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确定建筑位置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后,因没有办公场所,只好暂时在中南海办公。每当要召开规模大一点儿的会议,就要借用全国政协礼堂,存在诸多不便。

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开始实施一些必要的基础建设。中央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礼堂,以供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召开大型会议使用。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曾说过,等将来革命胜利了,要建一个万人大会堂!因此,人们把要建设的这个大型礼堂称为“万人大会堂”。作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大会堂的建设十分关注,很多细节都亲自过问,亲自抓。

一开始,中央领导和负责设计此项工程的北京市建筑部门,对于万人大会堂的功能只考虑了用于召开大型会议,并没有考虑其他功能。细致的周恩来认为,我们要建的大会堂,不能只是召开大型会议,也应该具备日常使用的功能。这个意见得到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全国人大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一致赞成。

而对大会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周恩来经细致思考后提出,天安门广场现在正在改扩建,之后会拓出很大空间,且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领导人办公的中南海距离很近。大会堂如果建在天安门广场,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是最佳选择。

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十周年国庆,要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作为献礼。这些重大建筑的完工时间,定在1959年国庆节前,时间十分紧迫。在这些工程中,大会堂处于首位。为了集中力量把大会堂设计好,周恩来提出,要把全国的知名建筑设计师调到北京来参加此项工程设计,他还特地提到了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等人。按此意见,在中国建筑学会的邀请下,几天之内就有30多位建筑专家来到北京,大会堂的建筑设计班子迅速组成。

1958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审查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方案

在讨论研究设计方案时,周恩来提出,天安门广场整体格局要雄伟壮观,四周建筑物要按中国建筑风格保持对称,对广场中央要有一个向心状态,建筑布局要方便日常工作。按此意见,专家们拿出了一个广场四大建筑(当时设想在天安门建筑四座大型建筑)摆放的初步方案,即广场东边为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西边为万人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正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广场,在这样大的广场两边设计四座建筑,对于建筑设计师们来说,难度不小。第一是四座建筑的关系问题。四座建筑各自独立,如果各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就显得很不协调,整体上也不美观;如果四座建筑是同一个风格,又显现不出各自的特点,显得十分单调。另外,因为四座建筑各自独立,每边两座建筑之间,如果离得过远,就显得分散,天安门广场就失去了厚重感和力度;而如果两座建筑之间离得过近,必然会留下一个大缝隙,形式上像是一个大胡同,影响美观。如果在两座建筑之间建通道或者天桥,既显得单薄,也模糊了各个建筑之间的关系。对此,设计师们反复考虑,也拿不出好的解决办法。

到底该怎样设计广场两侧的这四座建筑?设计师们犯难了。

最终,这个难题还是由周恩来解决的。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踏查,他最后决定:删繁就简,把以前计划建的四座建筑改为两座,东西各一座,西边只建万人大会堂,东边只建一个博物馆。

不拘一格用人才

1958年9月,建筑设计专家先后拿出3套设计方案,但这3套方案均不太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5点:一是在1958年,许多新型建筑材料出现了,如何针对这些材料的特点进行设计,当时的专家思想准备不足;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已经极大解放,开始探索适应新社会的新型建筑形式,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念;三是当时中国的建筑设计专家们,有的受苏联的建筑设计理念影响较大,有的是从西方留学归国的,具备很深的西方建筑设计理念,有的则具备中国传统式建筑设计知识和经验,但他们都缺少新中国建筑的设计知识;四是这些建筑设计专家们没做过如此大型的建筑设计,缺少实际经验;五是专家们为人处事态度谦恭,相互之间非常礼让,即使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一般也不说出来,大家一团和气。在这种情况下拿出的设计方案,各有不足,又很少互相探讨、纠正,即使一再进行修改,进展仍然十分缓慢。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作出指示:搞这样大的建筑工程设计,专家组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要选择年轻的优秀建筑设计专家进组,多听年轻专家的意见;专家组要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设计不要只是一家进行,除了首都规划局设计专家组外,还要请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各拿出一套设计方案;专家组要胸怀宽广,打破门派之见,互相信任,取长补短。

周恩来的指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设计专业专家组立即选择、吸收一批年轻设计师进组,改变了专家组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技术结构。果然,年轻的建筑设计专家们思想新、知识新,对世界先进设计理念了解得多,敢于创新,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新老结合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设计团队,很快就拿出了更好的设计方案。同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也各自拿出了一套方案。

亲自参与大会堂格局设计

在接下来的大会堂格局设计中,周恩来仍然深度参与。据设计者们后来回忆:在研究格局设计时,周恩来经常站在旁边,和专家一起商量设计修改方案。每当需要统一认识时,他就现场拍板决定,保证了大会堂的建筑进度。

大会堂整体设计方案敲定了,下一步是内部结构设计。此时,有很多专家对设计组拿出的方案提出异议,主要是:17万平方米的大会堂建筑面积使人产生压抑感。但怎样解决问题,谁也拿不出好的意见。

问题又摆到周恩来面前。专家张镈回忆,他于1958年12月初专门到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这个问题。周恩来听后沉思片刻,轻吟了两句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张镈一时没能明白周恩来的意思。周恩来笑笑说:“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落霞孤鹜’这一句,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做抽象处理呢?”他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用铅笔在一张纸上画着,说:“大礼堂四边没有平直的硬线,有点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体空间。顶棚和墙身的交界做成大圆角形,把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没有边、没有沿、没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浑然一体的效果,冲淡生硬和压抑感。”

人民大会堂建筑外施工场景

在周恩来的启发下,设计专家们茅塞顿开,他们打开了思路,最后基本确定的方案是:大礼堂的穹顶设置三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体现“水天一色”“繁星点点”。大空间的设计问题由此得到解决。

此外,周恩来还提出,按照我国现有的省市区,各设计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会议厅,这样,各省市区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组讨论时有开会的地方。这个意见得到了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周恩来还特别提出,一定要搞一个台湾厅。台湾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省,将来一定要解放的,要搞一个厅。

最终,大会堂形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这种格局:东门为正门,上悬国徽。预留的门前广场较宽广,进门后的大厅也十分宽阔。国宾欢迎仪式于晴天可在门外举行,雨雪天则在进门的大厅中举行。中央大厅有3600平方米,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周围有20根汉白玉明柱,中层有12米宽的回廊,有6座正门通往万人大礼堂。宽阔的万人大礼堂无任何立柱,呈扇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均可清晰看到主席台。大会堂内设有当时我国各省市区的会议厅,均以当时各地的地名命名,例如北京厅、福建厅、台湾厅等,各厅均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大会堂还设置有迎宾厅、国宾会谈厅、国宾宴会厅、“金色大厅”、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等。1959年,毛泽东视察建成的大会堂时,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从此,这座建筑蜚声中外,而它永远和周恩来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猜你喜欢

大会堂天安门广场专家组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幕后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一座大会堂的消失
吉林一号视频07星天安门广场影像图
韩长赋部长在巴拿马接见中国热科院农业专家组
快乐的国庆节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
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组赴苏、浙、渝评估调研
胜利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