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3-02-16李凤霞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11期
关键词:驱虫猪只猪群

李凤霞

东丰县拉拉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吉林东丰 136300

猪咬尾症又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是大部分猪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由于猪在多种不良因素影响下而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综合症,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养猪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通常是体重为18 ~80 kg 的猪发生,尤其是30 ~40 kg 的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发生不容易控制,对猪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简述分析了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避免该病对猪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供参考。

1 猪咬尾症病因分析

1.1 应激因素

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一般采用的是持续性的生产模式,同时还会出现称重、注射疫苗、运输、转群、并栏及更换饲料等对猪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的应激因素,这些都会造成猪自身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可能发生咬尾症。

1.2 环境因素

饲养环境的长期不适应,或是突然的变化,都会导致猪群得不到良好的睡眠,会让猪群感到焦躁,进而造成咬尾症。在我国北部,多见于秋冬季和冬春季发生猪咬尾症。在南部地区,常常是因为夏天的炎热和闷热,造成了猪的热害,增加了易感性,进而发生猪群打架,引起猪群发生疾病。如果养猪场附近有较大噪音,或者是舍内光照过强等,都会影响到猪群的睡眠质量。另外,舍内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的含量太多,会让猪群变得暴躁,这些都是造成咬尾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猪场的温度和湿度较大,容易引起猪表面皮肤干燥和瘙痒,进而引起咬伤。如果养猪期间出现了断电现象,会让猪群变得焦躁不安,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比如打架互相撕咬之类的现象发生。当饲料中的钠盐含量较低时,会导致猪群产生异嗜性,进而造成咬尾现象。

1.3 营养因素

如果猪饲料摄入不平衡,缺乏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也会导致咬尾。比如,如果饲料不合理,蛋白质含量偏高,或缺少微量元素,就会出现恶食,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一直维持在营养不平衡的状况,就会引起咬尾症。

1.4 管理因素

由于对猪群的饲喂量过少,饲喂间隔时间过长,都会引起猪的饥饿感,并且经常会发生互相撕咬的情况。如果这时饲料槽的长度不够,那些聚集在一起的猪(通常是一些体型比较小的)就不能争夺到摄入饲料的位置,它们就会因为极度的饥饿和烦躁而寻找食物去啃噬食物,这时其它猪的尾巴就会成为它们攻击的对象。除此之外,长期缺水的猪群,也有可能会发生咬尾病症。如果猪圈的面积太过狭窄,导致猪群之间为了生存而相互竞争,那么就会引起猪群之间的群体争斗,或是养殖密度太大,导致动物机体之间的频繁接触,进而导致咬尾现象的发生。

1.5 感染寄生虫

采用集中式养殖方式会提高猪体感染病原菌的概率,或因养殖环境恶劣而未建立有效的病原菌防治措施。如果猪群中有外来的寄生虫,会引起猪群机体的瘙痒,还会频繁地在猪群中蹭来蹭去,造成流血等现象,进而被其它猪群攻击;如果有寄生虫在猪体内被感染,其释放的毒素会对猪体的神经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猪过度兴奋、烦躁不安、经常打斗等症状,从而发生猪咬尾症。

2 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分析

猪咬尾症多发生于猪群中个体较小的猪,主要表现为咬尾、撕咬、驱赶等行为。被咬的猪会感到疼痛,甚至流血,如果被咬的猪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可能会导致猪快速逃离现场。在咬伤、撕咬其它猪尾巴的过程中,可引起相互之间的损伤。如被咬伤的尾巴上面的皮肤被撕掉后,将导致伤口感染而出现炎症、化脓等现象,甚至也会影响猪身体各部位组织的功能。针对猪咬尾症需要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治疗,以免出现更大的损伤。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会导致伤口感染、发炎和化脓等症状。

在发病早期,同一舍内一头或数头猪互相撕咬其它猪尾,或同一舍内多头猪群聚在一处,若没有及时处理,同一舍内其它猪群极易出现互相撕咬的现象。在这当中,如果是一些体质比较差,体力不支,或是发育缓慢的猪群,它们很容易受到同群猪的啃咬,很快就会丧失反抗能力,如果它们的尾巴被严重的咬伤了,会躲在圈舍的大门或者是墙角,因为伤口严重、流血,血腥味会持续地刺激其它猪群,导致它们产生异食癖,从而逐渐危害全群。

3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3.1 合理建设猪舍

猪舍要宽敞,通风良好,保持清洁卫生,在干燥季节要适当洒水和通风,避免猪只长期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猪舍内应设计有足够的运动场,运动场应有足够的长度、宽度和坡度。运动场中还应设有供猪休息的木架,栏舍应尽量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防止洪水倒灌。对已发生咬尾的猪舍,可在墙壁上开槽,铺上一层木板或木板条,上面再铺一层草皮或干草等。同时对咬尾猪要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在仔猪断奶前后1 周内要及时把仔猪放到大栏中饲养,以防止咬伤。断奶时可进行短期隔离饲养,但在短期隔离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猪与其它猪只接触,尽量不让仔猪吃到其它猪的饲料、饮水和排泄物等,以免被咬伤。

3.2 合理饲喂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合理分群,将猪按体重大小、性别、性格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群,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同时对病、弱猪及时淘汰,做到“三定”(定时、定量、定位),合理饲喂,使每头猪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避免出现饥饿或饲料不均衡引起的咬尾。如果发现某一区域的猪发生咬尾症,可在该区域内适当减少饲喂量或停止饲喂,以控制咬尾。如果猪群密度过大,可用网围栏将其隔开,也可在舍内用木板等制作成隔墙或隔栏进行隔离。对发生咬尾症的猪要及时进行隔离饲养,用药物治疗。可用磺胺嘧啶钠10 ~20 mg/kg 一次肌肉注射。使用长效磺胺类药物时,可按50 mg/kg 肌肉注射。

3.3 控制饲养密度

3.3.1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将体质差的猪及时淘汰,减少猪群数量,控制好饲养密度。

3.3.2 猪舍应尽可能建在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处,以便通风和采光,并保证充足的饮水。地面应有足够的坡度,便于排出粪便。要做到冬暖夏凉。

3.3.3 建立合理的饲养制度。要求猪只均匀分布在猪舍内,按品种、大小和强弱分开饲养,避免拥挤和剧烈运动。

3.3.4 合理分群,对病弱猪实行单独饲喂,增加密度时应严格分群。在猪群集中的地方设置围栏或铁丝网,以防相互咬尾和争斗而造成伤亡。

3.3.5 猪舍内设置专用厕所和饮水器,并定期清洗消毒。猪只粪便要及时清除、垫料要定期更换、用过的料槽要洗刷干净并消毒。

3.4 保持猪舍环境卫生

猪舍内保持干燥、通风良好,注意消毒,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和积聚。对已发生咬尾症的猪要及时隔离,对被咬伤的猪要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若条件允许,应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抗菌药物和维生素,以增强猪只的体质。

若有猪发生咬尾症,可在其周围放置一些切碎的辣椒、大蒜或其他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减少对猪的刺激。对被咬伤或被咬残的猪,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发生咬尾症后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合理搭配日粮,保证营养全面、均衡,给足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卫生整洁、通风良好,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3.5 做好猪舍消毒工作

做好猪舍内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减少猪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全进全出,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防止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猪混养;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做好猪的分群工作,促进猪群生长发育;科学地选择饲料,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和饲喂程序。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硒、B 族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应激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如维生素C、黄芪多糖、鱼肝油等。

3.6 定期做好驱虫保健工作

驱虫是预防寄生虫病的有效措施,可在饲料中添加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丙硫咪唑等驱虫药物。对于严重咬尾症的猪,可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或抗霉菌药物。预防时,要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驱虫方案,对感染寄生虫病的猪及时驱虫,可减少咬尾症的发生。要防止猪咬尾症的发生,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咬尾症的原因,比如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此外,为预防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E 和微量元素硒等,以增强猪群体质定期进行驱虫和免疫接种,做好猪群的保温工作,保持猪舍干净卫生、通风良好。

4 结语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猪的咬尾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养猪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各种原因引起的猪咬尾症作为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尤其是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咬尾症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还是需要在饲养管理上采取科学方法,加以矫正。

猜你喜欢

驱虫猪只猪群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给猪驱虫的小经验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香榧驱虫述古今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场防暑与驱虫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