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路径研究

2023-02-13彭妍妍

山西青年 2023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情绪

彭妍妍

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必修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为出发点,旨在提高大学生各方面心智能力,推动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学设计是理论结合现实,分析教师、教学环境、学生等教学要素的特点,探索可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系统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的设计,它关乎教学的基本问题和预设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必修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宽泛多元,不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而致力于让大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帮助自己以及他人的成长发展,能够活学活用,这就意味着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法、教法以及教学资源等要素,体现教学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1]。本文从课程内容、课程体验以及价值观引领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积极探析,让广大的高校教师群体能够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内容

(一)听众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涉猎范围较广,一般包含自我认识、情绪调节、学习策略、人际困扰、恋爱与性心理、人格探索、生涯规划以及生命教育等重要内容。教学中,学生需要和喜欢的课程内容是哪些部分呢?学者刘海燕等对北京、天津等五省市的14 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学生最需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依次为:情绪调节、人际困扰、自我认识、压力调节、生涯规划、人格探索、生命教育、学习策略、性心理等[2]。结合刘海燕等人的研究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反馈,发现自我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困扰等内容是学生最关注和需要的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学时安排上做适当的增加,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自我意识等几个主题方面,笔者都安排了三个学时,其中加入了短视频、问卷调查、故事等来扩展延伸课堂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各专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课前对大学生当前的关注热点进行调研,以便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案例列举、个人经验分享等方面做出调整,设计出对学生切实有用的课程。

(二)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是将教学要素有逻辑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十个专题,每个主题的课时安排为两学时或三学时,围绕一个主题,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列出教学的框架。以情绪和情感一节为例,三学时分为三个模块,分别讲述基本的情绪体验、社会情感以及情商与共情,三个模块里面再分为四个小的环节,这样有利于层层推进。在情绪体验的一个学时安排上,笔者把课程内容分成五个问题,分别是有哪些情绪调节策略?为什么要调节或管理情绪?情绪有什么作用?情绪是如何发生的?情绪是什么?正常的课程逻辑安排应该先讲是什么,再讲为什么,最后讲怎么办,但实际的备课过程中,有时候会反过来,先讲怎么办,再讲为什么,最后得出是什么。将一个学时的课程按一定的逻辑划分为几个片段,课程的安排就显得比较紧凑,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框架跟随教师学习也会相对轻松。

课程结构设计体现了课程基本要素合理安排程度,也体现出课程设计优劣。但是课程结构设计不能一成不变,随着课程的实施,不断积累来自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以及教学分析,依据这些意见发现课程设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的结构设计做进一步修改,逐步完善课程结构设计,达到优化课程设计的目的。

二、课程体验

(一)开头引人入胜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3 ~5 分钟的时间,通过简短的方法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关乎一节课成败与否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设计课堂导入中材料的选取是必不可少的,一则优质的材料能够抓住学生眼球,调动学生注意力到课程目标上,选取优质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堂导入的功能和作用[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一方面,教师导入材料选取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引出主题。在《人格心理》那一章,笔者抛出一个震撼的题目,即连环杀人犯是否是心理变态,同学们进行雨课堂投票,然后让同学们分析是和否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渐渐地谈到人格障碍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样吸引人的话题,也可以从电影、短视频片段等材料入手,选取的导入素材与课堂内容衔接度良好的材料即可。在《情绪与情感》一章,关于情绪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笔者挑选了6 分钟的电影片段《头脑特工队》,讲述五种情绪小人的情绪表征以及各种情绪的作用,精彩的电影故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引语”,目的是将学习目标清晰化,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期待联系起来,唤起学习动机,只有导入材料与课堂内容、学生特点、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功能性作用。

(二)中间增加学生参与

课程的导入引人入胜,中间还需要增加一些短视频段子、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案例或是唐诗宋词等经典的传统文化等,提升课程的现实感和丰富度,营造沉浸式学习的氛围。此外,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活动中关键的一环,能够直接有效推动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互动参与情况是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影响学生互动的不是他们的知识储备,而是课堂氛围[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育中,应当着力建设安全、自由、包容的课堂氛围,在心理课程更应当如此,只有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教师自己首先应当学着以“非评判”的视野看待学生,对来自班级同学的“互相评判”保持觉察,对不良的评价及时干预,逐渐建立安全的班级氛围。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直接形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大胆分享,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对问题进行诠释。在《自我意识发展》那章,讲到18 到25岁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即“正在形成的成年期”,接着会提问是什么因素让你们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再结合他们的经历回答问题[5]。除了传统的课堂发言,课程还安排多个心理测试,包括情商测试、压力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等。在《人格》一章,利用课堂10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大五人格测试。通过问卷调查的填写,学生不仅学习五因素模型理论,还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对自我的人格特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中互动形式和互动程度非常有限,因而在教学中,笔者引入了雨课堂。不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雨课堂进行全员互动,并且能够将同学们的回答、讨论公开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尾情感共鸣

课程结尾教学是按课程教学计划要求,在内容讲授完成以后所进行的课程终结性教学,是课程学习的巩固、深化和总结,又是对课程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启引。然而,纵观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各种研究和讨论,围绕课程如何展开的思考众多,却很少有教师去关注课程应当如何收尾。这既是教学研究当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又提供给教师的创新优化空间。

实践表明,一段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够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许多[6]。巧妙且合理的结尾,更可以将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提升一个档次。心理学致力于让人们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亦是如此,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生活。心理课程的结尾实际上是开放式的,学生带着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感受的心理体验,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继续成长。因此,这种结尾应当是一种升华和号召。在结尾,可以与学生分享歌曲、推荐书籍或影片,以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升华主题。例如在《恋爱心理》一章,笔者会分享热门歌曲《遇见》;在《情绪情感》一章,笔者分享吉斯贝尔的《小情绪大情感》;在《生命教育》一章,分享热播电影《人生大事》。就像影片《人生大事》的这句台词,除了生死,都是擦伤。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提升他们涵容痛苦、消化创伤的能力,当痛苦来临,他们有淡定的心态面对而不逃避;当问题来临,他们有勇气解决而不逃避。

课程的结尾往往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进行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呼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和情绪情感状态,精心设计合适的结尾,一方面,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进而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将课程效果延续到生活中去[7]。

三、价值引领

在心理学领域中,价值观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判断、行为情绪以及情绪反应等,其受到文化背景、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伴影响以及个人重大生活事件等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一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往往是在他的价值观引领下进行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就属于价值引领。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广为关注的话题。我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从学生的消极心理出发,强调给予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消极心理充足的关注,并将对消极心理的监督和预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这一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积极心理的运用,显然并不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为导向,其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有必要的。因此,课程的价值引领方面,应点燃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既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又要聚焦学生过往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期盼[4]。不仅如此,还要关注个体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进而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质。在《人格》一章,剖析人格障碍的原因,提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的时候,笔者就会告诉他们,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真诚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鞭策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家长,这才是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更为重要的启迪。一开始他们对周遭的环境感到很不满意,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进而归结为自己早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但是当他更有力量的时候,希望他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四、结语

教学设计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课前的教学设计,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以期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代际特征等,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块。同时,还要根据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进行合理地结构化设计,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提高心理体验。通过引人入胜的课程导入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学的课题上来,有利于学生很快在脑海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头绪,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教学,全神贯注地接受新知识。课程中间克服填鸭式教学的缺点,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强调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究,拓宽思路、启迪思维,进而获得教学反馈,提高授课质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进行积极的价值引领,充分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学生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去疗愈自身的心理疾病,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让自己的生活沐浴着阳光和希望。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