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助产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3-02-13卢小艳闫泽雨穆荣红徐艳徐亚飞
卢小艳, 闫泽雨, 穆荣红, 徐艳, 徐亚飞
助产学是研究女性妊娠、分娩和产褥全过程,传播正确助产服务理念和传授助产实践技能的学科[1],是助产学生的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从事助产工作所需的胜任力[2]。胜任力是训练助产学生临床实践准备的能力,是评估助产教育产出的主要因素[3]。但助产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且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要求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4]。助产技能的培养不仅是助产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5]。我国助产专业的学生通常不具备临床工作经验,所需的助产核心技能体系均需在校期间零基础构建,以期为其日后承担助产士角色做好准备[6-8]。我国助产学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助产相关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效果尚有待提高[9-11]。为探索更加实用有效的助产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现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助产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1 助产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1.1 国外研究进展
1.1.1 美国
相对来说,美国助产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其助产教育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完善。美国历来十分重视助产教育的发展,其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对助产士的教育起点要求较高,美国助产士认证委员会(american midwifery certification board,AMCB)要求,参加助产士教育的学生最低为硕士学位[12]。
1.1.1.1 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于1972年提出,由密西西比大学首创[13],是美国助产教育中极有特色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独立性,提高课堂效率。模块化教学模式包含详细的实验课课程学习大纲、各种详细的课程资源说明和其他相关的材料,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实验课程资料,深化对实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1.1.1.2 异步模块化教学 异步模块化教学产生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多种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模式在互联网上为学生提供课程,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为助产学生提供教学资源[13-14]。该模式能够提高助产实验课程的教学灵活性,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方式还能为社区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接受助产教育的机会。
1.1.1.3 “直接入学助产士教育计划” 美国在1996年和1997年实施了该教育计划[15],目的是增加助产士的数量,此项目由北中心The Bronx医院与Brooklyn的纽约州立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共同组建实施。教育对象与注册护士共同学习助产理论课程,直接进入助产士临床工作环境接受相应的实验课程学习指导,同时作为知识补充,还在医院学习基本的医学与保健知识。通过该项计划取得助产士准入资格的人员为直接助产士,直接助产士通过临床实习具备医院初级助产士的临床工作能力。
1.1.1.4 创新型教学模式 该教育模式发展的背景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015年,美国护士助产士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nurse midwives,ACNM)针对助产实践教育进行了改革创新,新增3种教学方式:助产案例研究、临床技能的在线演示和虚拟教室[16-17]。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助产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对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不在同一空间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培训临床技能的场所。
1.1.1.5 “学术医学中心的CNM/CM教育模式” 建立学习站点是该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式[18]。学习站点的重要作用是提供真实的分娩环境,是注册护士助产士(certified nurse midwives,CNM))/注册助产士(certified midwives,CM)为助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现场实践的主要场所。学习站点主要设置在医院、社区,除了为高校的助产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与指导,还进行一些高校间的学术交流。
1.1.2 加拿大
加拿大助产教育的发展也相对较为完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成熟。加拿大助产教育的起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在第一年就全面了解助产士的工作情况,课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助产教育中有高达50%比重的实践课,在学习实践课时学生需要进入临床实习,即学生的实验课与临床实习相结合,其助产实践课是在医院或社区由助产士一对一导师制的带教下完成[19]。
1.1.3 新西兰
新西兰的助产专业教育也比较发达,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在助产士的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视实践教育,包括至少1 920学时的理论课程、2 400学时的实践课程,另外包括至少40次辅助接生和产前、产后、新生儿评估各10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一半以上,实践教学时,学生在医院和社区等各种医疗机构跟随有经验的助产士参与临床助产工作。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就可获得他们需要的技能,具备助产士独立执业的胜任力。学生一毕业就可作为产科照护专家进行工作[20]。
1.1.4 国外其他地区
土耳其[21]、澳大利亚[22]等在实验教学中应用模拟技术(逼真模拟人)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及对教育的满意度,模拟的场景主要有:正常分娩及产科紧急情况、模拟产房、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及复苏失败的丧亲支持等;伊朗使用模拟患者、标准化患者的互动式教育、情景教学及角色扮演等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3-25]。法国除了注重真实场景的实践培训外还利用超声模拟来帮助助产学生掌握相关的影像学知识[26]。
1.2 国内研究进展
1.2.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示教操作内容,教师操作演示后,学生分组模拟教师操作,经反复练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实验课上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即教师讲授-示范-学生个人回示的授课模式。
1.2.2 翻转课堂
即颠倒课堂,把传统教学顺序做了调整,即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教师于实验课前提前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与任务,学生带着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课上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操作演示,最后教师做示教、总结,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27]。
1.2.3 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助产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主要教学方法是将情景再现与模拟仿真进行结合,课堂上展示临床案例,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助产相关操作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决策能力,提高应对助产工作中的各项突发事件的能力。
1.2.4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法
虚拟仿真利用专用设备对虚拟对象进行操作,让学生产生如同在真实环境中操作的体验[28]。由于助产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实验教学中的很多重要操作技能是“不可视”的,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却可以构建出逼真的助产临床环境,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产妇身体内部的情况变化、助产士的操作手法、胎儿在母体内的变化等,学生能更直观体验到每项临床技能的关键点[29]。
1.2.5 SimMOM高级妇产模拟人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模拟人进行设置,如控制胎儿的娩出方式,可使胎儿呈现不同的娩出机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娩出的每个细节。除了常规实验教学,还可通过设置提高教学难度,加入意外情况,如模拟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临床突发情境,在各种模拟情况下学生能真切体会到真实的产房与分娩情境。同时还可模拟不同的临床案例,还原真实的分娩场景,激发学生对助产实验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各种临床案例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产妇的病情观察及沟通能力,提升学生各项操作的熟练度[30]。
1.2.6 “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
该模式实质上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搭建有效的线上学习模式,同时构建有效的线下学习模式。学生在线上进行助产技能虚拟仿真实训,充分理解并掌握实验操作程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较难操作的关键步骤后,再通过线下实验课进行单项操作练习、教师针对性指导等进行相关操作技能的强化,提高实验教学效果[31]。
1.2.7 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由多媒体教学、临床病例讨论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三部分组成[32]。授课地点在助产综合实验室,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临床案例导入课程,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分角色轮流扮演病例、展示及练习,小组反馈,教师进行全程指导,鼓励并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最后观看反馈录像进行总结和讨论[33]。该模式能够展现临床助产工作中的各种情况,了解产妇助产需求、心理和生理需求等,学习处理临床助产工作中的各种情境。
2 我国助产专业助产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2.1 实验教学方案不够完善
我国助产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34],教学方案尤其是实验教学方案不成熟、不完善、不统一,基本上以护理专业为参照,缺乏专业特色且毕业生难以胜任临床助产工作。助产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何有效地培养助产学生的助产实践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助产实验教学方法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助产实践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实验课时较少,助产核心技能培训较少等,导致学生缺乏助产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难以结合,导致临床决策能力较差,应对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学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35-37]。
2.2 助产核心胜任力不足
助产实践的核心胜任力是指新入职的助产士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是助产专业的学生毕业之时的最低要求[38]。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当前的助产教育与临床培养目标明显脱节,即学生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差距较大,尤其是对助产核心操作技能的掌握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中对助产士所需技能的要求[39-40]。目前我国助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真正接触、实施过与产妇、婴幼儿护理等助产相关核心技能的操作,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助产士的主要工作是提供产时护理[41],在整个产科实践中发挥作用较小,角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我国助产学生学历起点较低,以专科为主[41],且规范化培训率较低[42],后续的教育也缺乏延续性/连续性[43],核心胜任力有待提高[44]。
2.3 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我国在助产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虽有一定的探索,可以检索到相关的文献,但数量不多,研究质量不高。我国学者在进行助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没有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助产士的临床工作情境(产房等)相结合,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医院产房的见习、实验课要求进行规定次数的助产核心操作技能的实际操作等,相关的研究极为缺乏。
3 启示
3.1 完善助产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改变,如何培养适应国家需求、人民满意的高质量、高水平助产人才是助产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助产教育刚刚起步,教育体系亟待完善,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且相对统一的助产专业教育体系,使助产教育全面系统地发展;同时应积极融入国际助产联盟,参与国际间的助产交流,学习借鉴适用于我国助产教育的经验,为培养大量高质量助产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改革教学模式,增加助产实践教学占比
对于助产课程的设置,应增加助产专业课占比,同时提高助产临床实践课程教学的比例。助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临床助产工作中所需的综合素质[45]。但目前我国助产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多以理论教学为主[35],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足,难以胜任日后助产士的工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助产士的工作情况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尽早了解助产士具体的工作内容及所需具备的核心技能[46]。从开放二孩到鼓励生育三孩,国家的发展对助产士的需求剧增,目前国内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助产士[36]。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助产学生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3.3 探索更加有效的助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国外助产学生实验课上课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临床实习环节,在校进行实验课学习时就开始与临床助产工作接触,早早地接受助产专业核心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助产实验课的授课方法应灵活多样,并能落到实处,如产房见习、辅助操作等。有研究显示,助产专业毕业生认为医院见习应为实验教学的最重要形式[47]。除此之外,结合虚拟教学和VR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其高效融入课堂[47],为助产技能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
3.4 帮助学生快速实现由学校学生到医院助产士的角色转换
目前学校是我国培养助产士的主要来源,助产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医院助产队伍的质量,关系着母婴的安危。我国助产学生在学校毕业后到能够独立从事助产工作所需要的周期较长,如何有效缩短助产人才在医疗机构的成长时间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校助产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助产人才成长周期,保证医院助产人才输入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可在学生就读期间制定学校-医院相结合的助产技能实训策略,可有效缩短学生在校习得技能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是学生从学校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及日后工作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实用专门人才的关键措施,不仅能巩固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操作技能,强化职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也能为临床助产工作夯实基础。
4 小结
综上所述,国外的助产教育其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均在社区、医院由专业的助产士带教下进行助产操作技能的学习,有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有真实的临床情境和真实的产妇,助产技能扎实,毕业后具备临床初级助产士的资质,能够独立从事临床助产工作,我国助产专业学生与此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特别指出,要强化助产士教育,探索加强助产士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48]。因此,结合国外助产实验课程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助产核心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助产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