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版年画《春牛图》的民俗意蕴

2023-02-12郭子漪太原师范学院

天工 2023年28期
关键词:春牛立春迎春

郭子漪 太原师范学院

一、《春牛图》概述

中国历史上的《春牛图》是用于预测当年的气候状况、降水量、天干地支和农业收获情况等信息的图像指南。它起源于立春这一节气。在农耕文化主导的古代社会,立春不仅代表了一个季节的变化,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每逢此日,无论是皇家还是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春季活动,而其中的关键步骤就是“鞭春牛”,即把提前制作好的泥制春牛带到公众面前,并由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击打,因此立春也被称为“打春”。商周时期的玉器和祭祀用的青铜牛像都是以现实中的牛为原型的。春秋时代就有了牛耕,到了东汉,其成了一种主要的农业耕种方法。在东汉时期的壁画中,牛耕作的画面多次出现。清代,每到六月份,钦天监就会布置一千个阵盘,计算来年春牛的颜色、形状,绘制出春牛和芒神的图案,送到各府县,当地的官员会按照图案画出春牛和芒神的图案,由负责祭祀的人拿着鞭子抽打春牛,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在中国传统木版年画里有一种被称为“历画”,其实际上是古代的月历牌,是从原始的日历书籍演变而来的,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季节景观,同时配有四季气候表格,以便于人们根据气候变化来提前为农耕活动做准备。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春牛图》是一种包含了日历信息的图像,用于预测粮食产量,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类含有日历信息的图像只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民间习俗形式而已。《春牛图》又名《春牛芒神图》,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用来宣传立春礼仪的典型形象,是与农事节律相适应,与天文历法、五行文化、农耕信仰相结合的结果,经历了“东郊祭祀”“立春迎气”“春神勾芒祭祀”“驱寒迎春”等多个仪式的演变。现存的正版《春牛图》(见图1)是晚清钦天监绘制的,它的标准图式是春牛和芒神的结合。在画面的结构方面,它保持了传统的仪式图像和图文共存的方式,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每年春牛芒神按照干支五行的颜色进行配色的文字说明。下半部分画春亭一座,亭下供奉着一头春牛神,其中一头春牛神是背负着一只金银财宝的神像,这尊神像是一个扎着两个发髻的童子,身穿一件斜领长袍,腰间系着腰带,手持一根五颜六色的拐杖。

南北地区、新老时期的《春牛图》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例如,山西省新绛县的《春牛图》(见图2)分为两个区域:顶端为芒神牵引春牛,春牛背负聚宝盆;底部则是三位农夫正在享用面饼,周围悬挂着四把锄头。春牛不仅代表着对富饶的期盼,还具备消除灾害的能力。《洪福齐天春牛图》则通过字句主导视线,同时展示了五个财富之神和祝福的天官,并在旁侧标明“利市”“如意”之类的吉言。从画面内容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在桃花坞的《春牛图》里,实际上并非以春牛为创作的焦点,其反倒更像是作为陪衬角色出现,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更多体现在招财纳宝方面,而不是直接推动农业发展或改善农民生活。无论是在形式构造还是文本信息上,北部的《春牛画》都展现出显著的继承关联或者互相的影响力,同时具备鲜明的时代特性。然而,自明朝开始,由于苏州地区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桃花坞的《春牛图》更注重利益,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度有所降低。这反映了北部农业区域与南部繁华商贸地域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未来期望的差异,并且揭示了两者在文化和审美心理上的差距。

图2 山西新绛县的《春牛图》(图片来源:网络)

二、木版年画《春牛图》蕴藏的迎春礼仪

立春象征着冬季的终结、春天的降临,同时也预示着繁忙的春耕将要展开。因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它被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地都有以“迎春”“祭芒神”“鞭春牛”为主题的各种活动。迎春也是古代社会的一项活动,用于祭拜芒神和春牛。

周人依赖于农业生存,他们的领导阶层也非常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据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开始设立了春季的土地牛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土地牛来提醒农民们注意播种和收获的时间”。由此可见,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通过设立土地牛来告知农民农耕的日期。“鞭春牛”也被称为“鞭土牛”,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间点。据《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到了汉朝,这种活动变得非常普遍,如《后汉书·礼仪志》所述:“春天的时候,从中央官员到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人员都穿着青色衣服,各地区的县级和乡级行政机构的人员甚至包括那些小职位的人都在头上戴着青色的头巾,竖起了象征性的旗帜,设立了代表土地神的泥塑牛,并在门口展示给民众看。”之后这个传统被持续地传承下去。迎春的日子选在立春的前一天,在城东的郊外搭建春亭、春棚或彩棚,用来祭拜预先准备好的芒神和春牛。到了宋朝,迎春不再是皇帝亲自迎接,而是由京兆尹将春牛芒神迎接进宫,然后皇帝在宫里举办迎春仪式,再由宫里推广到百姓之中。宋朝的商业和经济都很发达,印刷业也很发达,人们不由得猜想,纸质版《春牛图》在宋朝应该就有了,而不只有泥制的土牛和芒神。在明朝时期,迎接新春的方式有所改良,主要表现为民众向皇室献上新年的祝福。蒋一葵在著作《长安客话》中描述:“在立春节日前一天,京兆尹带领其下属官员举行庆祝活动。他们首先从东门出发前往府衙,然后进入朝廷。”明朝周履靖编撰的《土牛经》,依据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制定了牛的色彩、驱牛者的服装、驱牛者和牛的位置关系,以及牛绳子的材质和颜色。全国各地都对“鞭春牛”的活动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全国性的标准。清代,在立春前一天,顺天府的大学士在东直门外迎接芒神与春牛,在其他大臣的陪伴下,自午门到乾清宫与慈宁宫,恭恭敬敬地呈给皇上、太后与皇后,以表达劝农的意思。“迎春牛”和 “鞭春牛” 的活动在北京和其他城市举行,这是地方政府组织的传统庆祝方式。根据潘荣陛的记录,我们发现清朝延续了明朝的规定,他写道:“立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按照规定去鞭打春牛。除了各个部门要鞭打春牛以外,还会用色彩鲜艳的画像描绘出芒神和耕牛的样子,然后放在彩色的轿子里,前面有乐队引导。当时间接近立春的时候,京兆尹带领着两个学校的所有学生向皇宫献上这个礼物。”乾隆时期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对春牛和芒神的材料、形状、位置关系以及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详尽描述。这些图像都是依照立春当天的天干地支和对应的阴阳五行设计的,并且用来预示农业生产的未来趋势,以便农民能更好地规划一年的农业工作。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地方县志和风土杂记中,关于迎春牛的记录表明,从清朝到民国,迎春牛已经从宫廷的劝农策耕仪式演变成了一种大规模的、由地方官员主导、民众踊跃参加的、祈求丰收的地方性民间活动。最直接的证据是来自民国的《铁岭县志·岁时篇》:“立春被视为国家的重大节日。在前一天里,地方官员带领下属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和装备,混合了各种戏剧表演,如秧歌舞、龙灯、高跷、旱船等,同时还准备了一尊芒神和一头春牛前往东关的高台庙祭拜,这被称为‘演春’,也就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

三、木版年画《春牛图》蕴藏的民俗功用

保存至今的《春牛图》大多是从清中后期至20 世纪60 年代民间彩印的纸本《春牛图》,其内容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图像母体,并呈现出不同风格,表现了中国人致富、吉祥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春牛图》在民间不仅有迎春礼仪宣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功能。

(一)农业指示功能

《春牛图》是一种与历书相结合,具有农业指示功能的作品,它是一种历书的图像文字进阶版本,不仅可以查询到二十四节气的确切时间,还可以预测一年的气候变化,如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姑养蚕、喜神方位等,这些都是根据一年的干支来判断的,与实际情况没有关系,但是在民间人们会把它当作一种对来年农业生产具有正面影响的心理预设,对来年的农业生产有正面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这也是《春牛图》在民间的一个重要功能。描绘春天耕作的画卷以其前景中的犁头与稻穗为主体,后景则包括远处的群山、广袤的土地及繁茂的花草树木。如同用土塑造出春牛与稻神一般,这类纸质的《春牛图》也依据农历新年的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而创作,它们常常被收录于《历书》或《地母经》之中,农民通过观看这些《春牛图》能迅速掌握全年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祈丰收功能

祈丰收功能是民间《春牛图》结合农耕社会丰收图像的产物,在传导迎春礼仪的同时,成为民间百姓关注农耕生产、表达五谷丰登愿景的直接写照。描绘出新春佳节人们期望获得丰收的艺术作品是《天喜星春牛图》。该作品采用横向布局,其顶部包含了一句以界栏形式书写的新春祝福词,其中提到了天喜福星即将带来喜悦的消息。接下来绘画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上半部分,自左向右展示了“天喜星”的标志牌,代表着天喜星已经来到人间;下半部分为一匹产下双驹的骏马,这意味着牲畜数量的增长及农业繁盛。在《天喜星春牛图》中,我们看到了杨家埠这类《春牛图》的主要焦点是天喜星,它能给人带来财富、收获、商业成功和生活安宁等。除了位于画面左侧的天喜星外,整个《春牛图》主要表达了“庄户人遇到好收成的情景”中的鼓励农民耕地并祈求丰收的信息,其他的元素如财运亨通、生意红火、家庭幸福美满、生活安康等并没有出现在画作之中。

(三)纳吉祥功能

纳吉祥功能是指民间艺术品《春牛图》中以各种符号元素为基础,运用“象征”“同音词”“类比法”等方式构建出一套依附于该作品的吉祥文化体系,如春牛和春天形象的结合、八仙和春牛的融合、财富之神和春牛的搭配、幸福长寿的神祇和春牛的联合等,以此来满足大众对吉祥的需求。“福寿双全”是一种祝福老年人的话语,它出现在民国的上海年画《福寿双全春牛图》之上,其顶部自左向右排列的是“福寿双全”四个大字,周边环绕着代表福气的蝙蝠,底部则雕刻了福禄寿三位星君及“和合二仙”等吉祥的人物角色,而下端则是春牛,并配有前面提到的芒神和春官。两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位于底部的两侧角落,分别写着“堆金”和“积玉”。在画面的右侧顶部留有一些空地,以便根据每年的季节变化添加相应的图案。

(四)求财运功能

自清朝中期开始,我们发现大量的《春牛图》结合了“财富”“货币”“聚宝盆”及“财神”等多种主题元素,这些都展示了人民对追求富裕生活的热情和坚定信念。南京博物馆收藏了一张清代光绪年间的《春牛图》,其画面的顶部描绘了月份和季节,而整个画面则由五个部分组成,左侧依次为“骂母蛇咬”“虐媳还报”“纺织养姑”“溺女伤子”四种警示世人的故事。而中央区域也被划分为两个层次,上面一层是坐在云端之上手持如意和金钱的文财神,身边有两名掌管财运的神仙,他们的脚边有一个大大的聚宝盆,其中装满闪耀夺目的黄金、白银和其他珍贵的物品;下面一层则是一头牛,它的背上有“春牛”两个字,前面是牵着柳条鞭子的芒神,后面跟着一位穿着官员服装、戴着官帽的春天使者,他的肩膀上扛着一个插满花的瓶子,花开正艳。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首次把财神、聚宝盆、春牛、芒神放在同一幅画作中的《春牛图》。

(五)体现经济和文化特征

江南地区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采茶春牛图》展示了江苏、浙江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特色。清朝晚期所制作的《采茶春牛图》描绘了形态各异的十二名采摘茶叶的美人,她们的手都拿着盛满花的篮子,其中两个正在采集茶叶的女子被十二生肖环绕成一个圆形,而在她们的底部则是象征财富之源的耕牛、农神及官员并列站在一起,另一边还摆放着象征丰收的金山银山。这个画面的中央部分书写了关于采摘茶叶的诗词歌赋。顶部有一道栅栏把它们隔离开来,里面描述了五个财神的场景,居中的那一位穿着文职服装,头上戴着宰相的纱帽,他的右侧是有红色胡须的武财神关羽;另一边的两侧则分别绘制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和八卦图。然而,在这幅《采茶春牛图》中,主角——耕牛却被压缩到很小的位置,取代它成为焦点的是一群美丽的女性采茶者,她们的姿势优美,展现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此外,画面上出现的农历日期、季节变化和生肖符号也揭示了这幅作品同时具有日历的功能;至于那些财神、财富之源、金山银山等元素,则表明了苏州地区的商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祛瘟疫与成教化功能

祛瘟疫功能应该是民间《春牛图》融合道教青牛崇拜而产生,借助春之神牛表达驱寒迎春、祛瘟禳灾的美好愿望。民间《春牛图》承载着农事生产教化、社会道德教化等功能,通过耕作采茶、纺线织布等生产性图像和伦理故事图像加以表现,借以传达耕织为本的重农理念,有劝勉百姓耕读传家、修德立身、勤劳致富之意。清光绪年间的《春牛图》不仅表现了人们渴望财富的心理,也通过故事向人们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等。

猜你喜欢

春牛立春迎春
立春之日“打春牛”
《立春》
迎春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春牛图(年画)
立春摆饰
何迎春
让我们携手迎春
诗词话立春
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