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活·新美学·新玉作”
——国际新锐玉作展暨高端论坛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成功举办

2023-02-12刘科汝张宇涛朱美静

天工 2023年28期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文化设计

吴 炜 刘科汝 张宇涛 朱美静

鲁迅美术学院

2023 年9 月23 日上午8 时许,由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辽宁省设计学类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辽宁省美术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主办,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大连)、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鲁迅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办公室、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榴莲青年联合承办的“‘新生活·新美学·新玉作’——国际新锐玉作展暨高端论坛”开幕仪式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设计中国联盟副主席、全国文创设计产业联盟副主席张夫也教授,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兼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秘书长张磊先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当代著名玉作家钱亮先生,中国宋庄·大洲玉文化创意园专家委员会成员、“汉泽西”文化发起者及践行者、艺术玉雕品牌创始人、当代著名玉作家王荣女士,《天工》杂志美术编辑贾志花女士,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新疆职业大学和田玉玉雕文化学院院长、新疆职业大学和田玉玉雕文化学院客座教授樊军民先生,中国玉雕大工匠领军人物、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唐帅先生,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许亨先生,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馆长张群先生,辽宁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林维峰先生。同时,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谷祖魁以及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邢栋等校区领导也参与了开幕式(见图1)。

图1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大连)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活动总策划曹天慧首先发表了开幕式致辞(见图2),她说道:“‘新生活·新美学·新玉作’——国际新锐玉作展”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新探索,是当代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希望本活动为玉工艺创作及玉文化研究搭建实践与学术相结合的开放型、交互式平台,助力新锐玉工艺创作者与玉文化研究人才作品、成果得到更好的呈现与传播!”

图2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大连)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活动总策划曹天慧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兼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秘书长张磊教授(见图3)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此次展览汇聚了国内外新锐玉雕作品,他们用现代的审美观点和技术手段,赋予了传统玉文化崭新的生命力,也有助于探索当代中国生活之美的创新表现形式。在发言的最后,他对本次活动的开展表示了肯定,并预祝“新生活·新美学·新玉作”——国际新锐玉作展暨高端论坛圆满成功!

图3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兼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秘书长张磊教授致辞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谷祖魁(见图4)在开幕式上也发表了精彩的致辞,他指出,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本次活动将作品置于生活场景之中,探索玉石在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中的表现方式,使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类的新锐玉作作品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包括大连在内的东北现代玉石的创作、设计教学、社会实践和商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图4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谷祖魁致辞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邢栋(见图5)在开幕式致辞中则指出,本次展览研讨了新时代玉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线和新范式,为玉工艺创作及玉文化研究搭建了实践与学术相结合的开放型、交互式平台,对新锐玉工艺创作者与玉文化研究人才作品、成果的更好呈现与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助力,也有利于锻炼新兴学者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能力,共同展望新时代下的人文美学生活。最后,他也对本次活动表达了美好的期许,期待本次活动可以在玉文化研究领域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记。

图5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邢栋致辞

随后,张夫也教授、张磊教授分别为本次“‘新生活·新美学·新玉作’——国际新锐玉作展”的入选作品作者代表以及入选论文作者代表颁发了证书(见图6、图7)。

图7 张磊教授与本次活动入选论文的作者代表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们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本次展览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博物馆举办,从9月23 日开始至9 月30 日结束,持续7 天。该展以“新生活”“新美学”为线索,将作品置于生活场景之中,探索玉石在现代艺术设计、时尚文化和赏玉、品玉、玩玉、佩玉等新文人生活中的表现方式,以及新时代玉工艺创作与设计研究的走向。

在这次展览中,总计展出40 余件(组)代表性作品,分为雅宴、端方、流觞三大主题板块,作品汇聚了多个领域的精华,呈现了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成就。

从雅宴主题作品来看,钱亮先生的《百家姓系列》和《我与你同在》以及唐帅先生的《凤舞九天》和《龙凤呈祥》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创意和高超的技艺。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和思想深度上都具有出众的品质,发人深省。

在端方主题作品中,樊军民先生的《大方》《江湖》作品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卢伟平的《商·纹样研究系列》不仅在功能设计上具备出色的实用性,还在形式美感上体现出雅致和精湛的工艺。这些作品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展现了设计师在深入思考用户需求的同时,注重美学和工艺的精湛。

在流觞主题作品中,王荣女士的《路·歌者之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漫的《晓花》以及南京艺术学院杨颜开的《亲密关系》等作品,不仅探索了玉石材料的新颖表现方式,还在佩戴方式上呈现了灵活多样的设计理念。这些首饰作品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性,为玉石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展览作品不仅在艺术创作、功能设计和首饰设计等领域具备卓越的创意和技艺,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材料、形式和美学的独特见解,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欣赏精彩的作品,感受玉石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体验玉石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同日上午,伴随着玉作展的开幕,本次活动学术论坛单元也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学术报告厅同期举办。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旨在以全方位视角和方法研究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融合后的新生活美学与生活的新方式,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性问题,以及规划新时代玉文化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和新范式。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也出席了此次论坛,同时还有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唐胜天,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杜营,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程忻怡女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徐丛姗女士,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崔译匀女士。此次论坛由曹天慧主持。

张夫也教授在论坛上进行了开篇发言,他指出,发展工艺美术,应当坚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走向国际的方针,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不断创新。只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走进市场,走向世界,工艺美术才能大力发展和弘扬。

随后,曹天慧院长在发言中提到了举办此次展览和论坛的初衷,分享了自己在人文艺术方面的探索经验,敏锐地提出了传统玉雕从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化的议题,指出在工业时代的语境下,玉石文化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艺术性、收藏性和本身的宝石属性需要得到格外的重视,这样玉石文化才能承载中国的世俗文化和文人文化,成为中国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钱亮先生在发言中提到,玉雕有两段生命,其中一段属于天地,悠久而厚重;另一段则归于文化,灵智而个性。通过琢玉,琢磨品格和心志,探求“智者”应物象形、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和“巧者”方寸之间见天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工艺理念。以此提升专业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天人合一的艺术新境和以玉立德的文化语境,以期预见当代东方美学的可能走向。

最后,王荣女士在发言中提到,要想成为卓越的设计师,应该具备“设计出具有时代‘人文’和‘精神引领性’的好作品”的思想,而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取舍和立意。其中“舍”代表着舍去平庸而重复的、毫无意义的;“取”代表着设计师的特点,找出设计师自己的不同之处;“立”代表树立什么形式、何种风尚、哪种作品语言;而“意”则代表了设计师作品的一贯语境、作品给人的整体风格,设计师创作理念应该是师法自然、灵性流淌、存在质感。

同时,本次活动也于当天下午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学术报告厅举办青年分论坛。首先发言的是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唐胜天,他在汇报中以日本“西阵织”的新发展为例,对传统工艺的发展路径展开了探讨,他指出,我国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进程,完全处于国家经济环境日渐改善的大背景下,并因当下非遗保护及文化复兴需求而得到政府始终如一的大力支持。而现阶段创新思路单一化的情况,实则为创新活动初期的表现,对其评判不应一刀切地加以否定,而是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待,对确实存在生存问题的,应该制定抢救性的短期目标;对于不存在生存危机的,则应推动其走出舒适圈,展开对更深层次发展问题的探讨。

随后发言的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杜营在汇报中对新西兰毛利人“海蒂基”玉饰的艺术特征及其象征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杜营先生从“海蒂基”的形象出发,分析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再以“海蒂基”传统素雅的雕刻技法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根号二分析,得出基本每个“海蒂基”的形象都是1 ∶1的比例;最后对其象征意义及衍生品开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此外,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程忻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徐丛姗,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崔译匀也都以自己的获奖论文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在五位青年学者报告结束后,樊军民教授、许亨教授、《天工》杂志美术编辑贾志花女士先后对他们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樊军民先生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创新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有表现手法、雕刻手段等;其次是形式层面的创新,指的是对固有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大胆尝试;最后是思想上的创新,他认为这是最有价值的创新。许亨先生提出,我们在学古的基础上不能去仿古,而是应该在这一层面上进行创新,因为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当代设计想要进行创新就要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学习,再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想法和需求进行创造。贾志花编辑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五位学者研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和长处。

此次“‘新生活·新美学·新玉作’——国际新锐玉作展暨高端论坛”着力探讨了玉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时尚文化和新文人生活中的多元表现方式,受到了来自一线设计实践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我们看到,专家学者对这一主题充满了热情,纷纷从赏玉、品玉、玩玉、佩玉等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为玉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呈现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次活动也展现了玉文化在艺术、时尚和新文人生活中的潜力,预示了玉石创作与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猜你喜欢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设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鲁迅美术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鲁迅美术学院 任宪玉 绘画作品选登
谁远谁近?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