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石化企业绿色转型路径分析

2023-02-12王时良

中国氯碱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碳园区绿色

王时良

(浙江镇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315204)

在2021 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 “双碳”愿景的提出将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了新高度, 成为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

目前, 中国85%的碳排放由能源活动造成,另有约15%由工艺过程产生,当前石化行业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量超过2.6 万t的企业约2 300 家, 碳排放量之和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65%,在政府监管加压及企业发展转型的双重影响下, 传统高耗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

1 顶层设计引导—石化企业绿色转型的整体环境与问题

1.1 发展环境

1.1.1 国家加快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

2021 年5 月26 日,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要求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目标。 国家双碳时间表、路线图及将在10 个领域采取加速转型和创新的 “1+N”政策体系等顶层设计也将陆续发布。随后,各政府部委密集发布了各类相关指导政策。 同年5 月31 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 要求从源头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约束、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等五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7 月7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在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上,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 低毒低害、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等环境友好型原料;在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上,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各政府部委如此庞大有力的政策群将推动石化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制定绿色低碳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彻底转变高能耗高碳排放企业的后续发展观念。

1.1.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2021 年7 月16 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交易,发电行业作为首批交易主体进入市场,石化、化工等剩余7 个高耗能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在这一制度下,包含进入碳交易市场的行业企业被规定了碳排放量的配额, 并通过交易的方式买卖排放额。 碳市场是一种市场调控减排的手段,也传递着国家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坚定决心。 自2010 年碳市场运行以来,广东作为国内最早的碳市场试点省市之一,超80%的控排企业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电力、水泥、钢铁、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1.8%、7.1%、12.7%、15.9%、5.4%,与碳市场设立前相比,实施碳交易政策使控排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提升约10%,试点颇有成效。 2023 年6 月,钢铁、石化、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相继召开, 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尽快确定钢铁企业碳配额分配的主要工序、分配基准线及排放量核算方法, 完成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初步方案。 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推进扩容,石化行业何时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是石化企业关注的焦点。

1.1.3 高端市场对绿色石化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化工业正式步入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石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正经历着由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 品牌化、绿色化发展的大变革,拉动市场对高端石化产品及战略性新型石化产品的需求。 目前国内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高性能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等自给率还不足, 部分产品仍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尤其是在电子化学品等新兴领域,关键材料大多仍依赖进口。可见,未来市场将更突显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的产品需求,而在传统石化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发展高端差异化产品也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1.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上述大环境引导下, 石化行业高碳发展的窗口期将关闭,进行高碳新布局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在后续发展时必须认真研究能耗控制, 实施节能减排和存量优化。 而从传统高耗能产业至绿色转型并非一日之功, 要推进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

(1)能源消耗调整面临挑战

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54.1 亿t标准煤,较上年增长2.9%。 当前工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高碳化,石油、化工在内的七大高碳行业仅创造30%的增加值但碳排放高达70%。 同时由于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使得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主体能源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石化企业在发展、转型时需平衡的能耗指标也将被进一步严格管控。

(2)产能过剩隐忧存在

2023 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剧烈震荡,国内化工品价格失去成本支撑,也随之下行。化工企业行情不确定性加剧,面临订单下滑、价格内卷、破产风险陡增的艰难困局。 从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开的数据可以发现,2023 年以来, 累计涉及破产的记录就有33 964 条。 而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仅2023 年一季度,破产的化工企业就有1 889 家。可见化工行业正在经历一轮“倒闭潮”、“淘汰赛”。 同时,石化产业中“低端产品拥挤,高端产品缺乏”的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在产能过剩的同时,每年中国还需大量进口高端化工品, 使得现有产能更无法发挥最大作用,也无法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产业价值链提升任务艰巨

多数企业主要生产工艺依赖技术引进, 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创新、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能力仍显不足;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科研人员数等也远小于欧美国家同行企业。

(4)环保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石化行业是“三废”排放大户,目前产业环境治理水平不高,部分园区精细化管理程度较低,未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 导致生产过程中本可循环利用的副产品作为危废被填埋。近年来,行业废水年排放量超40 亿t,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0%;废气排放量约6 万亿m3, 列工业领域第一, 仅VOCs排放就约占工业排放总量的40%;废固排放3.7 亿t,为工业领域第二。当前日益趋严的环保政策,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给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2 先行先试案例—石化企业绿色转型实践

2021 年1 月15 日,17 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园区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从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提高能效、提升高端石化产品供给水平、 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幅增加绿色低碳投资强度等六方面提出倡议并做出承诺, 表示将在中国迈向碳中和碳达峰的征程中积极贡献方案和智慧并诚挚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 以下是3 家国内外标杆企业在绿色降碳转型实践上的案例分析。

2.1 加强碳足迹和水足迹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万华化学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以期顺利达成其2025 年碳减排目标。 在公司内部推行低碳减排、精益管理、点改善、降本增效等项目,开发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并积极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等,减排效果显著,到2020 年共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近62 万t; 万华还持续推动水资源相关的各项可持续发展工作有效开展, 控制单位产品水消耗量,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水相关目标达成。 目前,其水资源全部来源于市政供水,没有其他类型的取水源头。 通过管控园区水平衡,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利用,同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方法, 增加回用水量, 不断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2020 年, 万华化学首次参与CDP 气候变化及水安全议题信息披露, 气候变化问卷评估等级为C 级,高于亚洲平均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2.2 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中国石化积极拥抱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 推动形成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将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领域深入布局,凭借自身业务实力优势快速发展氢能源业务, 打通了氢气制备、提纯、储存、运输、加注和终端设备等产业链环节, 对氢能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布局, 加快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并表示将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 000 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让加氢和加油一样方便。同时,中国石化坚定不移迈向净零排放,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布局7 000 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 目前已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布局建设了160 座光伏发电站点。

2.3 日本首家以100%生物基碳氢化合物生产石化品的公司

日本三井化学将在其大阪工厂的裂解厂使用Neste RE 来替代部分化石原料, 生产各种塑料和石化品。 Neste RE 是一种完全由可再生原料如生物基废料和渣油等生产的100%生物基碳氢化合物,不使用任何化石油。通过使用Neste RE,三井化学能够在生产塑料、化学品过程中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内,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碳排放。 在全球削减碳排放的大环境下,三井化学的目标是到2050 年实现碳中和,将化石原料转换为生物原料,是其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战略,同时,希望通过推行循环利用和使用生物替代品这两大支柱实现循环经济,使生物质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

3 镇洋发展绿色转型路径分析

3.1 基于区域资源,专注循环经济发展

浙江镇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镇洋发展)坐落于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始终坚持“资源利用最大化、产业结构最优化、节能减排循环化、安全监管智能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园区环境生态化”六化协同的发展理念,打造了绿色低碳的化工生态环境。公司自建厂以来, 一直致力于助力园区大循环和自身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布局,逐渐形成了“内”“外”联动,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在拓展“外循环”上,作为园区唯一一家氯碱产品制造商,公司与园区内众多企业形成了管输供受关系, 烧碱、液氯、氢气等产品通过公共管廊输送给镇海炼化、巨化科技、恒河科技等园区内大型企业,通过管输具有能耗低、物流成本低、安全无污染等优势。 公司与世界500 强企业诺力昂签订了烧碱管输供应协议,仅需铺设7 km 管道即可到达单趟槽罐车运输距离需15 km 的诺力昂厂区内部, 极大降低了装卸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每年可节约物流和运营成本约130 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3 t。 除此之外,公司部分原料经镇海港码头靠泊、园区物流运输;在园区大循环经济中,公司与园区企业实现了原料、产品、 物流运输等多元联动,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畅通“内循环”上,公司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自身全产业链发展。确定了“适度和着力”的“十三五”末及“十四五”公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即适度扩大烧碱产能,着力发展氯产品,延伸氯氢产品产业链,目前形成了“氯碱-氯化石蜡-ECH”、“氢气-MIBK”、“烧碱-次氯酸钠-84 消毒液”等多条上下游产业链。 公司将继续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效应,不断强链补链,做精做优现有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2 基于转型创新,聚焦绿色环保发展

早在2017 年初,公司便成立了绿色制造提升工程专项工作小组,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五化”原则,出台了《绿色制造提升实施方案》,从生产工艺清洁化、 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减量化、 职业卫生环境绿色化、工序耗能合理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诊断。“十三五”期间, 公司先后实施了氯碱装置错峰填谷节能增效技改、电槽零极距改造、清雨污分流、氯气液化机组节能改造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改项目, 累计投入超7 600 万元,年节能1.65 万t标准煤,与“十二五”末相比,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约3 000 万元。 其中, 氯碱装置错峰技改项目作为园区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的子项目, 立项及验收都获得专家高度评价。

近年,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中将短链氯化石蜡列入禁止或限制产品, 欧盟国家不断加大对短链氯化石蜡的管控力度,在国内暂无相关法规的情况下,公司预判到氯化石蜡行业将逐步转向环保领域发展,从2018 年开始进行氯化石蜡多元化研发技改, 成功研发出多个牌号高品质环保型氯蜡, 目前公司环保型氯蜡产品已成为行业内标杆。 氯化石蜡生产过程中会副产氯化氢, 以前公司将氯化氢制成副产盐酸, 但因杂质多、价值低,经济性和环保性均不高,公司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变“废”为宝,将副产氯化氢精制提纯后作为甘油法环氧氯丙烷项目的原料, 减少了每年外销副产酸补贴,实现了副产物的高价值综合利用。同时,甘油法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副产物少,废物处理成本低,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技术,有着节能高效环保等显著优势。

3.3 基于能效引领,谋细落实节能管理

2021 年2 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能源管理、综合能耗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日益显著。 以前公司产品结构单一,生产管理模式较粗犷,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竞争力不强。 2017 年,公司先后选取了万华化学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对标学习, 公司上下逐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特别在对标产品单耗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改进, 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十三五”以来,公司通过电槽零极距改造、错峰运行常态化,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烧碱交流电耗在五年间降幅达到7.3%。 近年来,政府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审批,公司于2018 年申报的一体化项目及2020 年申报的募投项目由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生产工艺先进、节能措施合理可行、可实现区域强链补链,经政府批准,先后获得了相应的能耗指标以实施发展项目。

4 结语

2020 年,镇洋发展凭借出色的绿色管理水平及节能举措被工信部评委国家级绿色工厂;2022 年被国家工信部授予2021 年度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2020 年、2021 年连续两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授予全国“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国家将对高能耗的石化行业进行政策引导, 在企业纷纷寻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中, 制订并实施符合本企业发展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案,不断追求装置能耗、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的最优化,是实现石化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双碳园区绿色
“双碳”目标下能源动力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