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的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研究

2023-02-12白永生王淇淇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态理性培育

白永生,王淇淇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容易受多元价值观、不良社会思潮和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支持、工作支持、生活支持、情感支持等,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其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本研究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的视角,探讨高校如何在学习、工作、生活、情感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提供组织支持,以培育其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一、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相关理论基础

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标志。为更好指导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有必要厘清其与组织支持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理性平和社会心态与组织支持理论的内在联系

组织支持理论是艾森伯格(Eisenberger)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一种既属于管理学领域,也适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理论[1]。组织支持理论主要探讨了组织对个体的支持程度与个体心理健康、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感知到组织对自己的支持程度越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高,对组织的工作满意度、认同感和忠诚度也越高。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织,在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当高校提供的组织支持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时,学生将会更积极主动地追求精神世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形成。此外,高校为学生提供组织支持,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组织支持感知,进而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其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理性平和社会心态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在联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个方面,这些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影响[2]。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具体而言是指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会积极从事各项活动。马克思还认为,随着人需求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新的证明和实现。当人们的需求不断发展时,他们会去发掘和运用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以满足这些需求。当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关注自我实现和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就是在大学生自身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因此可以将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理解为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此可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二、组织支持与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相契合

组织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价值性支持等[4]。成员在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时,有利于增强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进一步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组织支持可以体现为学业支持、工作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这些组织支持对于解决学生的各项需求、促进其成长成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学业支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业支持是指高校以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提供一系列服务于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的教育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5]。高校提供的学业支持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高校提供的学业支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二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共通性,即高校提供的学业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学校的支持和关怀中,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学业支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辩证的、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工作支持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工作支持是指员工感受到组织对其工作上的支持[6]。具体到高校而言,可以将高校提供的工作支持理解为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了解职业市场和就业机会,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竞争力,引导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支持可以细分为显性支持和隐性支持,显性支持以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主,隐性支持则以高校党团组织为平台,引导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组织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不少学生在轻松自由、没有约束的大学生活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学习主动性减弱,对所学专业存在“认识不清”“就业前景迷茫”等问题,导致产生迷茫和困惑、找不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等现象[7]。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工作支持,一方面,通过发挥党团组织培养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育人优势,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关注、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知党团组织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引导其增强对党团组织、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使其进一步强化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就业焦虑和压力,建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充足的自信和心理韧性,从而迎难而上。高校提供的工作支持,既可实现学生的社交需求,也可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生活支持能够聚焦学生的急难愁盼

生活支持是高校全面深化落实“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重要内容,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合理诉求,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8]。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强调,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思想教育、师生交流、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学生社区[9]。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生活支持和服务的重要举措,也可充分彰显了学生社区建设对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生活支持,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所需、关照学生所要、关心学生所想,以满足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医、食、住、行”一体化、便捷化的服务,解决学生在物质生活层面的后顾之忧,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情感支持能够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

情感支持最早是由心理学家Vosburg提出的,是指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得到的来自医务工作者的关心、支持和鼓励[10]。可以理解为个人从外界或内在获得的情感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是组织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内,情感支持也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从个人、师生、学校等层面获得的主观感受,包括学生需要的尊重、接纳、聆听、理解等,这些主观感受能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任俊认为,人类的“积极”和“消极”是他们自身主动寻求的结果,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挑战形成的应对模式是由其内在的情感支持系统决定的。[11]可以理解为,学生追求的、渴望形成什么类型的心态与学生本身感知到的行为或情感息息相关。假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从来没有体验过、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关怀,就很难产生或者保持一种积极的应对模式,在未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意义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积极力量便得不到有效发挥,以致于难以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的情感支持是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前提,高校必须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支持,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有效推动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发展。

三、组织支持在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中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部门“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12]为青年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样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学生在关心关怀中充分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及被理解的积极体验,产生价值感,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

(一)构建学习支持体系,筑牢心态培育理论基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高校加快构建科学的学习支持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3]。高校要把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长期目标,构建特色鲜明的学习支持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和成长成才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被关注、被关爱的情绪价值,促进其形成理性、平和、客观、稳定等社会心态。

发挥教师关键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中的一切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14]。教师的人格特点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理性与否影响着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形成。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爱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严密理性思维的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传导功能、释疑解惑功能。教师首先要通过严格自律塑造自己,修炼自己,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理性思考,辩证地向学生宣传、灌输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强化学习能力,帮助其用正确的思想方法、理性的思维、平和的心态、客观的态度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提供优质学习服务。高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应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增强技术服务支持等方面着手。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物质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5]学习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学习、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积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学风环境和安宁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平和的、稳定的心态。

创新的学习方式是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实践基础。新时代呼唤新要求新作为,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发达、大数据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技术运用、数据资源挖掘游刃有余,以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成长特点为着眼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服务有效融合的学习模式,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打造涵盖学校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数据库,并结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数据库内容,为学生挖掘学习资源、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数据平台,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深化认知,进一步强化自信、理性、客观的社会心态。

(二)建立工作支持体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16]。为高校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要以“热心人”为指引,以学生为中心,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工作支持,帮助其解决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烦恼,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让其时刻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引导其进一步增强认知、塑造行为。

一方面,搭建支持性的工作平台。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大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开拓视野、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发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组建以学生会为主,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联合会等为辅的学生组织,成立包括实践服务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运动类等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在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组织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成长。

另一方面,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工作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唯有实践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生活、充实学生社会体验的重要课堂。好青年志在四方,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新时代青年将远大理想转化为现实目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挥洒汗水,不断磨砺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支教志愿者、扶贫助农志愿者等青年群体的回信中,多次勉励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17]。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实践的良好平台;要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导向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四进社区调研活动、红色研学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形成坚强、理性、韧性、耐心的良好社会心态。

(三)搭建生活服务平台,营造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

优美的校园环境、便捷的校园服务为学生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形成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治校理念,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积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生活支持。

首先,强化学生活动场地建设,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校依托学生宿舍生活区,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探索以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校院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力量走进学生社区,在学生生活区域为学生提供如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为学生成长发展保驾护航,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亲切关怀,进一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的自信和勇气,形成理性、积极、平和的心态。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承载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根本使命,具有引领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育人功能,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满足精神需求、培育健康心态的重要载体。高校应以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目标导向,组织开展集思想引领、专业实践、文体娱乐、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专业技能大赛、校运会、学术讲座、读书沙龙、宿舍生活区装饰大赛、校园清扫等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高校要在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探索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形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这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交环境中增强自信、提高能力,为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奠定基础。

最后,挖掘先进榜样,发挥榜样力量。榜样教育是以先进典型为基础,用先进的事迹、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充分运用榜样教育的力量,深入挖掘能够以切身经历鼓舞人、榜样力量带动人、优异成绩激励人、自强精神感染人的大学生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发挥传统宣传的面对面宣讲和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对这些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加以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使更多学生充分认知典型人物身上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等精神品质,在内心形成“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的信心决心,进而将榜样的优秀品质、先进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强化理性平和的心态。

(四)完善情感支持服务体系,强化心态培育效果

知、情、意、信、行是构成社会心态的5个基本要素。其中,“情”是指情感、情绪、态度等。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支持是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必须要牢牢把握情感支持这一关键环节,使广大学生在感受和接受学校提供情感关怀的过程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

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学生的“知心人”。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面临各种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时期。了解、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是帮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其成长发展的关键。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要做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包括辅导员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和困扰。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多方面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对于学生合理的需求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对于不合理的要加以引导,而非是无动于衷或直接否定。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使学生愿意进一步敞开心扉倾诉内心更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教师“情感输出”的接受程度,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

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18]。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需求、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应当包括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的心理调节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心理相关的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压力、强化情绪管理、解决情绪困境等方面的心理基础知识;建立心理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心理活动,如心理剧场、正念减压训练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举办心理月、心理健康周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讨论、体验等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同时,要完善心理调节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是建设心理调节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基础。心理咨询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者,也是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推动者。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课、心理讲座、心理研讨会、沙盘游戏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和情感问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和疏导。爱心、耐心、细心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关爱,使学生学会在困难中磨炼自我、坚定意志,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决策行为,进一步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感受到高校对其成长发展的支持和关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理性思考、积极向上的心态。但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付出更长久的努力,以促进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养成,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

猜你喜欢

心态理性培育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还是“看掐架”心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