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路径研究
——以地方本科院校A为例

2023-12-23朱彩平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朱彩平

(梧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梧州 543002)

21世纪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在青年成长的大学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因理想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距产生心理困扰,如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会演变为心理异常问题。教育部于2021年颁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出相关要求,特别指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通知里明确提到要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积极的心理品质与积极心理学理论密切相关。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比,积极心理学的包容性更强,以促进人类幸福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主,更加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使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干预能力,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2]。因此,高校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从更加积极正向的视域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召开的美国心理学会的演讲中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积极的情绪,包含个体在生活中体验到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等;二是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其中主要是个体的优点和美好品德;三是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个体言论自由、优良家风与稳定的社会秩序等。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在于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价值,提升个体的自尊感和成就感[3]。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病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的,侧重于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和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可否认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大学生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更侧重于挖掘学生个体潜在的积极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4]。根据上文提到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一是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进行及时调适;二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对自我和社会持有积极的、肯定的态度,遇到困难挫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人的价值观与外部世界之间进行协调的状态,当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时,个体就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件,当个体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达到了想要的生活指数时,则代表着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越高[5]。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包括积极的组织系统,即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充分调动三者及学生对自我教育的作用[6]。学校在教学层面增加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心理剧、模拟情景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校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对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引导,在社会上建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秩序与和谐氛围,一方面提高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和谐家风的建设;另一方面给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美好的家庭、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在国家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发布专门的政策文件,强调要大力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组织系统三者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视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育人途径,发挥教育合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问题逐渐复杂化,学生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心理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结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新需求,为教师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理念和知识,有助于组织、培育一支具有专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力量。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内涵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与思政课程及专业课程融合,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善于从积极的视角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正向的反馈与鼓励,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学习与校园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四)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高校出现的个别学生因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人际关系冲突,甚至校园自杀等不和谐事件,究其原因,是一些大学生没能处理好客观现实与内心期望之间的落差而导致的心理异常问题。学生在发生心理问题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调整自我内部的矛盾心态,没能把消极的念头消除在萌芽中,进而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主动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在注重肯定自我、发展自我能力的同时,也能承认、欣赏、尊重他人的优点,这将有利于减少校园内人际冲突矛盾,学校内部也会更加健康和谐[7]。具体来说,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推广到校园环境中去,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尊重教师,理解、欣赏同学,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从积极的视角看待校园中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推进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相关任课教师也能从积极的视角审视自我,挖掘自我潜能,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并挖掘学生的优势心理素质,有助于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形成[8]。因此,将积极心理内涵融入到课程内容的建设中,有助于提升师生积极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索

当前,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但是在真正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却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地方本科院校A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本研究选取A学院不同专业大学一年级(此课程在大一开课)共1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70份,有效问卷160份(男生占35%,女生占65%),问卷有效率为94%。同时,分别对20名已结课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男生和女生各占50%)。问卷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包括理工类、经管类及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开展调研的主要目的是调查A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索有效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地方院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而学生则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中使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结合与时俱进的案例进行心理教育。教育成效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教育成效。

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内容缺少积极心理学知识(28.125%),教育方式以讲授法为主(23.750%),教育成效不够显著(23.125%),教育对象被动接受知识(16.250%),其他(8.750%)(见表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期望的教育方式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案例分析法(24.375%),模拟情境(21.250%),心理剧学习法(19.375%),实践活动法(15.625%),讲授法(12.500%),其他(6.875%)(见表2)。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对学生的个人访谈,综合得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不足。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统计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望的教育方式统计

1.教育内容缺少积极心理学知识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发现有28.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缺少积极心理学知识。在访谈过程中,也有学生表示老师上课使用的案例都是3年前甚至5年前的,这与学生当前的社会现实及心理特点都存在差距。当访谈中被问及授课过程中是否有涉及到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没提及,也有一些学生表示没有注意到。青年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经验,个别较为陈旧的案例往往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以A学院为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概述、大学适应、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生命教育、自我意识共6个章节[9]。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未见涉及到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基本是针对大学生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设置的章节内容,如大学适应、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理论知识来开展教育活动,如果理论知识不够丰富、案例不够新颖,就难以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此外,教师的讲解主要停留在教材内容上,少有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扩展教育,使用的案例也是教材上年代较为久远的。在访谈中,也有学生建议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增加新案例,如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案例进行课程讲授。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内容与案例进行改革与更新,增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及案例。

2.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发现有23.750%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A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也存在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等问题。在访谈中被问及是否有教师开展多样化的积极情绪体验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训练、电影赏析、情境体验等活动时,多数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案例分析、视频教学也较为常见,但缺少角色扮演、心理训练、情景体验等活动。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面对面传授,而忽视行为训练;个别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不重视引导学生研讨分析心理问题,忽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10]。这样的课堂存在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课程吸引力不高等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当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多次发布通知文件,强调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要求各级部门及学校要及时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表现在课堂上则是,心理健康授课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课本内容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才能拿到学分。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只是为了拿到毕业所需的学分,少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会持有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兴趣不大[11]。

3.教育成效不够显著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发现有 23.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成效不够显著。在访谈中有个别学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成长帮助不大,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课堂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有个别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时不敢主动寻求任课教师的帮助,不敢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担心受到同学的异样眼光;当被问及是否有在课程中学到积极心理品质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注意到这方面内容。此外,部分院校虽然抓住“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这一契机组织了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巡展、心理征文等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但是后续缺乏持续性活动,只是在某个特定时间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性心理辅导活动,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12]。可见,部分院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需要从新视角如积极心理学视域切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

4.教育对象被动接受心理知识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否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发现有16.25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是在被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基本也是以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为主。而当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导致出现心理困扰与问题时,一些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消极情绪,不会主动解决问题。这集中表现在:一些高校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还是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针对的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倾向于病态心理学视角,偏离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心理潜能的初心[13]。这种倾向还导致这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导向,不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帮助其主动发掘并运用自身潜藏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优势。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幸福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强化积极的心理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幸福美好的人生。针对对地方本科院校A相关学生的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切入点,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育人效果。

(一)重设教育目标,融入积极心理品质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和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上。例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疏导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我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提升自我并发展完善自我,从而优化个体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行为训练,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大学生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4]。根据上文提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3个方面内容: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组织,我们可以重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其中。一是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对出现的消极心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情绪调适;二是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三是引导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持有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进行积极的社会心态教育,遇事学会积极归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二)更新教育内容,增加积极心理知识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心理健康知识、心理保健的方法与技能、心理健康氛围创设为主要内容的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促进大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高。但是,根据对A学院学生的调查与访谈结果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认为本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内容时,应增加积极心理学知识,通过培育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包括积极的人格,是指能在生活中积极追求幸福并体验这种幸福,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15]。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悦纳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失败与沮丧,在失意时不要自我否定,接纳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学会恰当归因,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积极悦纳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力,缓解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的诸如因人际交往的困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失恋及家庭的矛盾等所带来的压力及影响。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中,情绪情感障碍是最为突出的因素,常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等。通过传授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品质实现对自我情绪的自我调节,学会缓解不良情绪压力,实现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丰富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丰富教育方式,将积极心理学内涵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大学生积极的内在潜力,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16]。如,将积极的情绪体验融入到理论知识课程中,在课堂上引入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心理训练、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外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积极心理学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例如,充分利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征文等活动,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的心理中心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建立公众号,定时利用推文给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分享积极心理案例[17]。此外,在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挖掘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享受到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乐趣。教师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角度,指导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总而言之,在教育方式上以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朋辈教育方式为主,重点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管理,挖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四)健全社会支持系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中关于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三级:家庭、社会和学校[18]。在21世纪互联网发展的高水平时代,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是必须重视的,当前大学生存在“心理困扰增多、心理问题凸显、心理疾病上升、心理危机频发”等问题[19]。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3者的教育合力,建立健全课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有着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家长是儿童成长最好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内容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20]。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平等对待子女并尊重理解他们的兴趣与理念,加强彼此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子女做好榜样,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庸或物品,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建立并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危机防御机制,建立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班长—心理委员—宿舍舍长)”三级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出现明显异常状态或遭遇挫折等情况。最后,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例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受青年大学生喜爱的新兴网络媒体平台和渠道,传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切入点,结合对地方本科院校A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以及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路径。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丰富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全面提升其心理素养,进而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