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引领·科教相长·多堂联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

2023-12-23许才顼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教思政数字

胡 斌,郭 慧,许才顼

(1.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 梧州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新工科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优势,是技术类专业与艺术类专业建设与融合的桥梁。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和“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工程等时代发展背景下,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兼具技术与艺术设计两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的需求与日俱增,已成为互联网产业、新媒体产业、数字化产业等领域迅猛发展的中流砥柱,伴随着当前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肩负着人文与科技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工科建设任务,承载着培养兼具人文艺术和科学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与知识体系横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艺术设计、设计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是以技术为主的理工科与以设计为主的艺术类学科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本科工学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立足梧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以新兴信息产业、文化传播产业、智慧服务业为目标,培养互动媒体、媒体网络、新媒体工程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数字艺术设计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3]。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一定程度助力了新兴数字产业等领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师资力量的发展与提升、培养模式的固化与定位不清等[4-6]。因此,如何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创新型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如何整合优势资源最大程度提升专业教育水准反哺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向合力,是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探索研究并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以梧州学院为例,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指引下,探索如何培养思政引领、科教相长、多堂联动的东融粤港澳大湾区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一、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育对思政教育的耦合不充分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育主渠道。然而,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将价值观培养并塑造起来。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具有鲜明的理工科特点,教学内容通常未能真正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辩证内涵,忽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特征,常表现出“硬融入”、“贴标签”、“填鸭式教学”等问题,出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性差,弱化了对学生内在的需要的发现,从而降低了课程的感召力。

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在内容、形式上做到生动有趣,拒绝形式主义地生搬硬套,更多地关注自然生动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现如今,虽然很多专业教师清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却始终无法精确地把握住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与核心内涵,无法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7],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与“全方位发展”这2个教学目标,偏离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规律。

(二)专业教育与学术培养的联系不紧密

科学研究是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动机,专业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矛盾。但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并将两者对立起来,从而只是专注于所讲授的课本知识,导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没有很好地平衡与融合,部分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的精力投入比例失衡,形成了某种畸形关系[8],要么重科研,要么重教学,致使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专业教育和科研培养等方面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无法深度融合发展。

通常高等院校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具备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硬件平台、科研项目、资金及研究场地等资源,是国家攻坚克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桥头堡,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现实状况是,在部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知识储备等种种原因,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很难深入融于高层次科研平台的发展,导致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缺乏协作,科教协同机制缺乏,限制了科研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专业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回馈不明显

基于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短期内无法直观地为社会带来可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导致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同时,要停招那些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综合考量诸多因素;而对于那些社会急需的专业,由于高教制度、教师资源等资源,无法及时调整,尽管现有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与公司的需求不符,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严格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执行[9]。

此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理论技术扎实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公司工作的实际经验和技能锻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一个“反应潜伏期”,使得专业教育在面对社会、产业及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技术“落后性”,难以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同时,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通常也难以聚集大量的经费长期投入及更新满足专业教育的实验设备和场地,使得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企业在进人过程中通常会伴有长时间的岗前培训,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根据学校“立足梧州,面向两广,辐射东南亚,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基础、重能力、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 “思政引领、科教相长、多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以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耦合点,通过“精微一体”与分类实践的课程架构,推动教学体系“思政全覆盖”;以广西一流学科为依托,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搭建“省—校—院”三层立体协同的科教平台,构建“教授博士牵头—中青年教师负责—学生全程参与”的多级联动梯队式科教相长、师生共进育人机制;对标对表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创建“教学竞赛—科研—双创”的多堂联动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赛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教融合。

三、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构建“精微一体”与“分类实践”的课程体系,让思政全覆盖

当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繁多,而数字媒体培养的又是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从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团队通过利用文化要素驱动构建专业思政教育的顶层架构,挖掘文化要素和思政元素,以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耦合点,发展“德技相长,传创融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借助于课程的“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的“精”选案例以及成果的“精”彩分享,构建统合思政微要点、职业微素养、技能微行为的“精微一体”的课程育人范式。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数字媒体这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激发了梧州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课程实践的思考与探讨,数字媒体技术教学团队始终围绕优秀文化主题的数字化创新,进行技能个性化培养,分类引导专业思政实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采用“大平台,小模块,多链条”模式[10],从红色文化中提炼出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等要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出工匠精神、见贤思齐等要素,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擅长技能自主地选择技术方向领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围绕优秀文化要素开展新媒体设计、游戏设计、虚拟展馆设计等数字化创新工作。课程思政架构见图1。

图1 课程思政架构

(二)构建“科教相长”与“师生共进”的育人体系,让能力强提升

依托梧州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平台,构建全方位、跨学科、多专业、多导师等制度下共享型协同“师学共进” 的科教创新育人培养新模式,深度融入大湾区,强化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和澳门科技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际联合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澳门科技大学(湾区)—广西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省级)—信息融合与可视化实验室(校级)—数字媒体工作室(院级)的多层次立体协同的科教平台,使平台资源更有力地服务创新性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

深度融入大湾区科技与人才的发展与建设,通过开展与湾区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活动与学术交流讲座,提升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学术见识,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交流与融会贯通。通过与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博士团队共建科教协同平台并开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基础研究等,构建“教授博士牵头—中青年教师负责—学生全程参与”的多级联动梯队式科教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联合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选拔优秀师生进行校际交流和学历提升,使师生参与到教学中,开拓视野,保障科教相长模式的人才培养效果。三层立体协同科教平台见图2。

图2 三层立体协同科教平台

(三)构建“多堂联动”和“赛创融合”的教学体系,让知识广实践

深度整合与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打造出教学课堂、竞赛课堂、科研课堂与“双创”课堂的协同式教学新范式,构建出教学—竞赛—科研—双创的多堂联动教育体系。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采用“大平台,小模块,多链条”的课程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和研究素养,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应用案例知识。进而围绕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动教学与竞赛融合,建立团队选拔机制,定期组织以指导教师和参赛团队进行技术交流和经验汇报,对于部分课程的考核则以教育部竞赛体系赛事——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为主体实施“以赛代考”的教学措施,将学科竞赛结果与部分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加权挂钩[10]。

当学生建立起基本的专业知识架构和工程技术能力后,将专业相关的数字孪生、元宇宙、数据可视化等教学科研问题与基础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出科教融合的新兴课堂范式,拓展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融入编写的教材、案例中,从教学难度上升到学术难度,从学术问题上升到学术课题,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同时,基于校内整合、校企联合、校际融合的方式组建创新创业三元导师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将科研项目、企业需求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开展项目申报工作,校际、校企共同参与到“项目申请、过程指导、结题验收、成果展示”等环节,实现教学及科研成果的积极转化,调动学生参与“双创”课堂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技能学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及“双创”实践等环节寻找同心力,有效拓展教学时空,实现赛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教融合。教—赛—科—创课堂联动关系见图3。

图3 教—赛—科—创课堂联动

四、改革创新点

(一)思政元素全面覆盖、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依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艺结合”的特点[11],围绕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课程架构、实践开展、平台建设、机制设计等方面进行“专业思政”顶层设计,以文化传承传播的数字化创新作为德育接口、融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技能培养,在不打破原来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融合,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的“孤岛效应”。

(二)科教相长实现“研以致学”和“学以研用”双向提升

围绕创新引领科研、科研服务教学的思路,依托广西一流学科的资源,构建“省—校—院”三层立体协同的科教平台,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高水平科研平台开放给学生实践,高水平科研项目加入“双创”课堂,激发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兴趣和以科研训练为实践的学习动力,以解决实践渠道少、知识技能储备滞后、传统模式与新年龄阶段学生特质不适应等问题,从而消除科学研究与专业教育脱节的“裂谷现象”。

(三)打造“多堂联动”贯通专业教育与实践情境

教学课堂通过“大平台,小模块,多链条”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方法;竞赛课堂通过竞赛训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问题、训练场景和展示平台;科研课堂通过学术论坛、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研究案例、科学问题和实证对象;“双创”课堂通过科研项目、企业需求和“双创”项目,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对产业需求和科技需求的机会。

“多堂联动”将实践难题和知识难点转化为竞赛选题、科学问题和“双创”项目,打破知识、学科、实践边界,将价值导向和专业知识有效渗透到实践当中,以有效缓解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错位的“供需矛盾”。

五、改革效果

本研究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改革实践,以工程教育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指导,针对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融合、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实现了思政元素的全覆盖,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的近5年中,通过聘请澳门科技大学数字媒体领域学者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专家顾问,利用澳门等高校的共享人才培养机制,先后有7名师生攻读澳门科技大学硕博学位,同时本专业学生获校级优秀毕业生15人、三好学生43人、优秀志愿者10人、优秀共青团员10人、优秀学生干部18人、优秀团干部3人、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共8人、公派出国出境游学8人;获得先进班级3项、优秀团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5项;教学团队成员中9人获梧州学院优秀教师、十佳青年教师、四有好老师、优秀科研工作者等称号;4人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获广西最美家庭1人、梧州五一劳动奖章2人、梧州市记功奖励1人。

(二)“双创”活动成果丰硕

通过实施制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基于践行赛教融合机制完成专业学生的学科竞赛全覆盖,使得学生均能投入专业技能与实际工程研发工作中,毕业生人均获得4张学科竞赛奖状。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校竞赛评估体系”高水平赛事)获全国一等奖12项、二等奖33项;本专业学生获批知识产权24项、发表论文13篇;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7项,同时培育了3家稳定发展的初创企业。制作了广西壮族系列MG动画、中国骑楼城三维动画等30多集特色动画。创作了VR南昌起义、VR百色起义等10余项VR红色文化作品和VR航天博物馆、VR“蛟龙”号等20余项VR科普教学资源,其中有12项VR内容入选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VRBOX库,实现了学生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

(三)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科教相长、师生共进育人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核心骨干教师中有4人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科研方面,本专业教授博士团队紧扣显微设备制造等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4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市厅级项目12项、横向项目10余项,经费总量逾600万元。教学方面,本专业团队获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一流本科课程1门、广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广西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获各类教学竞赛广西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主编参编立体化教材7套。

(四)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2019年6月、202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领导先后两次来梧州学院考察调研,听取本专业师生的科创成果汇报,并体验了学生自主开发的海底世界等VR作品,对梧州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2021年,梧州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六、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和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和时代需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稳步前行。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是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基石,专业的建设则离不开思政育人的引领,构建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同心、同向、同行”的建设模式,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使学生在学科交叉的教学平台中获得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身素质的全方面提高,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科教思政数字
《科教导刊》征稿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