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信息技术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2023-02-12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李晓艳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小学生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李晓艳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怎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更加生动的教学情境?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分析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以及引入方法。

一、深挖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流程

(一)划定授课重点,拓展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拘泥于理论讲解以及课本内容。因此,教师除了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划定教学重点,还要从教学重点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连接起来。一方面,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渠道。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凭借微视频、推文以及网络链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也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思路。通过线上资源与教师讲解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能从教学资源中开阔自己的视野。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伴我成长”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学习哪些内容?”随后,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小学生将学习一事定格为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利用PPT展示了一个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学生需要从生活、学习、娱乐等维度重新思考上述问题。“在生活上可以学习收拾家务;学习上可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娱乐上可以学习唱歌、跳舞。”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有哪些学习是可以一直持续到老年的?”针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有关语文的学习是可以一直继续的,有的则认为,有关跳舞的学习是可以一直继续的。基于上述回答,教师并未点评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

目前,PPT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适当的动画、表格、图片总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各媒体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

(二)贴合学科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经验非常有限,这也为日常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一直以来,学生并未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且习惯性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除了要形成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和法治观念,还要拥有独立的思考意识以及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展示并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通过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学生逐渐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不一样的你我他”为例。在讲述“与不同和解”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即“我有你没有”。考虑到课堂氛围,教师首先邀请所有学生起立。随后,根据PPT中的“点名”,教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并让他说出自己做过而其他人未必做过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未做过该事情的同学需要坐下。经过六七次点名,仍站在座位旁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时,教师询问站着的学生:“你们认为自己是不同的吗?”这时,有的学生目光坦然,而有的学生则急于坐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逐个提问每一名仍站着的同学:“你做了哪些其他人未做过的事?”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获得过某些奖项,而有的学生则说犯了一些错误。根据两极分化的答案,教师一边让他们与自己和解并鼓励获奖学生再接再厉。

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赋予游戏、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以新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技术旨在辅助学生实现知识积累,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引入的时机。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情境

(一)贴合实际生活,构建生活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承载着诸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规则意识,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基础的法律意识。然而,教材中的描述有时比较抽象,这也为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凭借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尽可能地避免理论说教。一般来说,小学生更喜欢直观上的刺激,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元的视频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例。“你都知道哪些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有哪些特点?”根据上述问题,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民间艺术,如剪纸、舞狮、舞龙等。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剪辑好的短视频。视频中既包含比较常见的神庙、宗祠、纺车、扎染、年画,又包含一些比较少见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包含几大种?”依托前期的视频内容,学生尝试性地将民间艺术分为建筑、日常器物、观赏把玩等。接下来,教师一边播放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视频一边邀请学生思考:“我们身边有哪些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有哪些传承方式?”经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学生逐渐对身边的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依托信息技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官调动起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往往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逐步形成对该门课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独立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如果说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合理的问题情境就能让他们尝试性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展开具体问题的思考。一般来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想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就要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图片、文字、音乐、动画,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问题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教材内容,依托问题情境以及合适的多媒体技术展开提问以及引导。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正确认识广告”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提出一个主题任务:“互联网中的广告有哪些?这些广告分别有哪些特点?”随后,学生被分为6个学习小组展开内容的探索。由于广告的定义较为简单且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并未单独做出解释。接下来,各学习小组凭借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总结互联网时代下出现的新兴广告。在课程导入阶段,每一个学习小组都选出一名汇报者进行结果的分享。比如,有的小组认为,目前,新兴的广告形式主要包含短视频以及图文两大类,其中短视频类主要出现在抖音、微博等平台,而图文类型的广告分布较广,大多存在于百家号、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以及诸多的互联网搜索引擎。针对上述答案,教师一边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边引入本节课的授课重点:“我们要如何认识广告?”

问题情境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引导初期,教师可以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情境辅助他们了解问题要求,寻找正确答案。在引导后期,教师应逐步认可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并依托某一主题的学习任务让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打破学科限制,引导课后实践

(一)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学科融合

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比较庞杂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既包含小学生需要形成的诸多优秀品质,又包含我国的治安要素。因此,教师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能从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并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一方面,道德与法治中涉及的治安要素较少且描述得很抽象,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将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融合能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整合教学资源。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树立法治观念,还要自觉遵纪守法。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师在了解教材内容后不要直接铺设教学内容,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有关普法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教师将《底线》的部分片段剪辑出来并用作前期的课程导入。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还将活动园中的内容转化为PPT的试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了解诸多知识点的同时将生活情境与适用法律联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发现,课本中有关法律的介绍较浅且缺乏全面的论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类型、法律条文在专业的书籍中搜寻具体的表述并填充进课程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难度较低且基本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人们的生活,如果教师仍旧固守教材中的内容而不与时俱进,学生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重构教学理念并依托信息技术帮助小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设计多元任务,加强生生互动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应用。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经常布置文字的、纸质的作业。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兴致缺失。为了提高实践的质量,教师应通过网络媒介设计相应的训练。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本身就兼具德育、智育、劳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合适的实践内容能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实现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依托某一具体的任务,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步掌握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了解文化差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全球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趋势。在作业布置阶段,教师要求各学习小组以世界文化为主题设计一张电子报纸。为了降低作业的难度,教师鼓励每一组成员可以选定2个国家的文化展开对比。接下来,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互联网、杂志、报纸中收集相应的文字、图片,分析其中的内容,最终制作成电子报纸。后期经过了解,教师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分工不太合理,即大部分的成员都去收集文字,导致后期分析、制作电子报纸的任务全部由小组长完成。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及时引导小组长分析自己的失误之处。在作品批改阶段,教师一边将所有作品放入PPT,一边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作品点评阶段,教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并让他们从审美、逻辑、真实性、可读性4个维度展开点评。当所有的作品被点评完毕后,教师再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增强了生生互动,同时也让教师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学生的优缺点。

通过合理、科学的网络互动,学生能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考虑到沟通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还可把课下互动与线上作业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取长补短,又能在线上作品的制作中形成基本的互联网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多元的互联网信息可以将文字的、抽象化的教材表述转化为动态的、生动的视频以及图片。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游戏、学习任务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果教师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就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多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小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