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问题·整体”视角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2023-02-11董知顺

新课程 2023年22期
关键词:历史情境素养

文| 董知顺

近年来,伴随着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全面实施,新教材知识体系庞大复杂的典型特征,使其与有限的历史教学时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高效教学?依据教材编写体例进行单元教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探究途径。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性,注重学习过程的进阶性。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进行单元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目标逐渐达成,值得探讨。“中外历史纲要”依据历史时序框架,由若干相对独立并前后关联单元的内容构成,要求教学中明确单元主线内容,引导学生解决关键问题,经过概念解读与系统学习后,形成特定历史阶段的整体架构,达成核心素养层次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境·问题·整体”这一教学设计流程,在单元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融合培育。

一、“情境·问题·整体”视角下大单元教学内涵与特质

教学主题即学习内容的整合,指围绕课程标准中单元学习要求与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进行融合,“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确立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基本单位”,主题需从广阔的时间、空间中梳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逻辑关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中采用围绕主题研读文本内容、依据关键问题深入探究、整合认知构建系统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与广度。由此可见,融合素养目标的单元教学重视问题导学,在概念性主题与事实性历史知识的引领下,整合教学资源、解决单元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知识与学科素养目标层次加以链接。在时空纵向变化与横向联系中,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比较思维等形式,厘清历史事件逻辑,学习治史方法,感悟历史情怀,实现教学流程优化,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二、“情境·问题·整体”视角下大单元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单元教学主题选择立足学科素养内在逻辑,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课程采用通史体例,将单元学习内容置于整个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其所处的地位。教材各单元的知识重点与素养要求各有侧重,以下将结合统编版教材的相关章节,探索融合素养目标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主题,提供认知路径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核心思维,要求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空中进行观察、认识和研究,考查历史事件在特定时空中的影响和意义。空间观念从历史地理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考查其发生区域范围,探究其具备的历史价值。实际教学中利用文献与地图等资料,运用文本阅读与辨析文本信息的方法,以时空变化为线索,创设情境主题,链接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解读文献与地图所蕴含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糅合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素养要求,形成历史认知的路径。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课标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融合、区域开发等领域的成就。由此可见,本单元核心内容围绕中国封建制度延续、民族融合不断深入与封建盛世具体表现展开。教学中通过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创设情境主题,理解单元学习的主旨与要点。(具体见表1)

表1 情境主题创设与任务设置

通过表1 可知,从时空变换视角出发,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开发状况、制度建设置于魏晋至隋唐历史框架下,利用不同阶段叙述民族交融与开发状况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总体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依据历史现象发生的逻辑层级出发,将分散的内容拆分后纳入特定时空进行比较与联系,从不同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魏晋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性。

(二)深化问题导引,涵育核心素养

围绕单元核心概念,引用经典史料,通过设置问题链、史料互证、多元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历史变化发展的深层内在联系。小组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要理解与接纳不同的思考角度与解释方式,培养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意识;在史料解读论证观点过程中,培养实证意识,发展历史思维。“通过使用知识链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可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任务设置应紧扣主线,把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引向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或体验;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利于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必须依据一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情,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能帮助师生顺利推进教学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这一阶段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制度建设及民族交融为主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完善的阶段。本专题核心主题为政权并立与对峙,文化交流与交融。关键问题为辽夏金元少数民族地区制度建设的特点?辽夏金元的统治对封建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问题链的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栏目中的经典史料。展示时间轴上宋辽政权并立时间的重合,引起学生对各政权的排序疑问,接下来说明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应该是北宋在前吗?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学习,自主完成问题清单。

问题一:结合学思之窗《辽史·百官志一》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同时对比《契丹官仪》有关描述,概述辽朝职官的特征。

问题二:辽的制度具有“南北分治”的特点,西夏和金朝在制度建设上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辽、西夏、金政治制度建设的三则文献资料,从制度名称、实施过程的角度进行对比,理解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制度,建设自身政权的过程。)

问题三:思考少数民族政权采取这种方法的原因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内部形成了十分复杂社会情形的具体表现?(涉及经济建设、文化交流方面)

问题四: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元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为什么战争与和平都能促进民族融合?

问题五: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交流加深,你能举出哪些具体史实,能够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问题驱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问题链难度层层提升,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历史思维,通过史料解读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建设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中原政权在文明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发挥交流与融合的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问题驱动学生主体意识,综合运用多元史料,学生在举证、认证与印证中层层追问,以史实为依据形成历史叙事,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解释,分析历史演进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间的联动关系。

(三)构建概念体系,把握整体特征

单元教学整体推进以情境主题为引领,设计链接问题,将学习内容整合并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进行有梯度渐进学习,构建单元整体框架,以实现把握时代整体特征的目标。要求学生从历史角度正确认识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内容为中国近代史开端,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划分为两条演进线索,一是列强侵略逐步深入,二是中国人民为救国所做努力。有关列强侵略史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参与救国阶层涉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时代变迁下,中国各阶层奋起救亡图存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请用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运动、《辛丑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的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亡之路失败的时代原因,体会中国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如图1)

图1

本单元主题围绕时代变迁下,中国各阶层奋起救亡图存,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侵略、进行抵抗、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在这一情境主题立意下形成时代整体架构,滋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采用“情境·问题·整体”的大单元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把握,将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从时空观念出发建构内容框架,避免学生学习的零散性、碎片化;通过问题任务驱动将难点突破于情境创设与概念框架中,实现素养本位教学。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教材做全面深入探究,引进丰富历史资源,合理设计单元主题,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历史学科素养涵育目标。

猜你喜欢

历史情境素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