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3-02-11董雪兵
董雪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一次把成渝一体化发展推到新的起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等27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自贡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尽管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作为一体化战略的重点组成部分,川渝毗邻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中部塌陷”的现象,呈现空间发展断裂化、城市经济外围化、产业发展同质化“三化”特征。
过去20年成渝的“虹吸效应”大,辐射带动效应却相对较弱,地区间竞争大于合作。川渝毗邻地区作为省际竞争的前沿,经济发展受到阻滞,加之地区间的行政分割和碎片化发展,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现“双城独大”“中部塌陷”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影响和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作用发挥和角色担当。随着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引擎,行政区的经济边界不断向外蔓延,边界两侧行政主体跨区域合作需求持续拓展,不同区域主体跨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跨区域合作可能性不断加大。
川渝毗邻地区是成渝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率先建设川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仅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也可为跨省域协同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示范。下面就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出几点意见及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一体化发展营商环境。“虹吸效应”是企业家“用脚投票”的产物,企业和生产要素一般由生产效率较低的区域向相对较高的区域转移,受困于区域统筹难题,省际毗邻地区往往成为营商环境的洼地,成为企业和要素的流出地。因此,川渝毗邻地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务服务智能化和机动性,有效调整权责配置,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川渝通办”。
第二,合理规划布局,实现错位互补发展。川东北渝东北区块,功能定位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自然资本核算、加快激活沉睡的自然资本实现增值,实现绿色创新型企业、专业化融资机构、特色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成渝中部区块,功能定位为产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把各大园区打造成高能级的产业承接集聚平台,积极承接东部以及成渝双城等产业转移。渝西川南区块,功能定位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以绿色食品、农特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涉农企业集群,带动农业农村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与提升价值链。
第三,强化产业引领,构建区域产业共同体。过去一段时间,成渝地区分工深化受阻,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川渝毗邻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向资源配置效率相对更高的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强度加大,导致“中部塌陷”。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成都重庆两座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推动成都、重庆与周边区域协同分工、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强化“辐射效应”。基于成都、重庆两市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后期水平,川渝毗邻地区尚处工业化中期水平的特征,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能由成都、重庆向川渝毗邻地区有序转移,强化成渝研发、工业设计、生产要素配置等生产服务功能,同时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新能源、轻工纺织等战略性产业。鉴于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可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产业链重构。
第四,打造川渝交通大通道,强化基础设施带动作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沿城市交通网络向周边扩散,使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延展,提升毗邻地区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毗邻地区国省道等干线公路衔接,加快低等级路段省级改造。打造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与生活圈,形成多元立体交通基本成网,打通各类“断头路”和“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群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打造“轨道上的双城记”。
第五,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打造区域公共服务共享高地。川渝毗邻地区财政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吸引公共服务资源流入,形成不利于边缘地区发展的负反馈效应。因此,需要跨区域统筹公共服务互惠共享制度和标准待遇。围绕民生所需的关键领域,应加强对川渝毗邻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差异现状的系统研究,确定制度、标准待遇对接的可能方向与具体方式,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完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着力探索川渝地区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方面“钱随人走”的自由流转新方式。川渝地区政府需要打破原有固化的行政壁垒以及部门之间隔阂,建立统一调配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对接平台,打造川渝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体系,促进在区域内信息共享与对接,要加快推进社保网、医保网、就业网、人才网、交通网等的互联互通,实现川渝地区政策和措施相互衔接及标准互认,使得公共服务资源要素突破地域界限充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