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偶像化”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审思与应对
2023-02-11唐力
唐 力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榜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培育时代新人和引导社会风气提供了动力支持。然而,偶像的形态和类型越来越多样,明星偶像、虚拟偶像、二次元偶像等崇拜对象不断涌现,偶像生产与崇拜泛化,榜样虚无主义倾向明显,消解了大学生榜样教育效用。为减少“泛偶像化”现象的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发挥榜样人物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大学生榜样教育。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与现实要义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
榜样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化身,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激励与引导作用。榜样教育也称作榜样示范或典型示范,即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方法[2]。大学生榜样教育,即教育者把握时代需求和特征,运用榜样人物,引导大学生效仿榜样、争做榜样,形成“比学赶追超”的氛围,激发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方法。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要义
助力培育新时代优秀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3]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愿望无比强烈,但部分学生心理还未成熟、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到各类不良文化的影响。榜样人物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通过榜样教育将青年的目光聚焦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品质和不懈奋斗上,润物细无声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助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人物是符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榜样人物就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榜样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个体对价值内涵和根本遵循认知需要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榜样恰是桥梁和参照,例如,在谈到“敬业”时,引入“大山使者”其美多吉、“中国机长”刘传健等劳模事迹后,“敬业”变得清晰立体。因此,选树真实可信的榜样人物,青年大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行为和道德规范,能更好地认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助力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重视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新时代榜样人物的爱国、勤劳、敬业、奉献、勇敢、善良、仁爱的品质,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当代精神价值的凝聚和升华。从榜样入手,汲取养料,凝聚力量,借助现代化的媒介和平台,促进优秀传统美德的转化和发展。教育者通过树立一个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榜样人物,能使榜样人物优秀道德品质筑牢于大学生的深层心理,并将这种沉淀于内心深处的品质外化于行,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偶像化”现象的内涵及生成因素
(一)“泛偶像化”现象的内涵
“泛偶像化”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无偶像或多偶像迅速变化的社会现象[4]。崇拜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崇拜从崇拜自然物产生,形成了图腾、神灵、超自然力的人、英雄、偶像等崇拜对象,经历了从物到人的转化过程,发展到今天,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融合传播新体系的纵深发展下,偶像形象多样化,包括从事演艺事业的明星,以及动漫、电竞、二次元等虚拟对象,不同层次的青年都能找到崇拜的对象,能够同时崇拜多位偶像或者无崇拜对象,对偶像的崇拜时间也愈来愈短,崇拜对象迅速变化,偶像崇拜泛化。可以说,“泛偶像化”倾向越发明显。
(二)“泛偶像化”现象的生成因素
“泛偶像化”现象并非凭空产生,是特定时代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新媒体功能多样化和青年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是“泛偶像化”现象生成的关键因素。一是新媒体功能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促使更多的“后台”信息得以展示,对偶像的认识从台前转向幕后,偶像真实化,成为青年可以“沟通”的目标。同时,新媒体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优势,原始通稿一经发出,通过资本的推波助澜,即时就有大量的转载与推送,快速引起人们的注意,为偶像制造泛化提供了便利。二是青年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多是“90 后”“00 后”,他们审美多样、富有个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倾向根据自我价值需求选择崇拜对象。资本集团抓住这一特性,精准定位,人为打造迎合大学生群体期待的偶像圈层,高频率地生产和推出偶像,多样的偶像形象进入大学生视线,相对于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榜样,潮流另类、青春靓丽、容貌姣好的偶像更易受到青年推崇。然而,由于青少年在外在审美和价值取向上很容易发生变化,这种并非关注一个人内在精神特质的崇拜并不牢靠,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就使得他们重新进行偶像选择,这也就推动了“泛偶像化”现象的形成。
三、“泛偶像化”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弱化的原因审视
(一)偶像崇拜消解大学生对榜样人物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寻找释放压力的一隅之地。消费型的偶像更易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目光。然而,这种享乐主义式的追求不仅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而且可能使学生进入消费主义的陷阱,陷入“氪金”怪圈,荒废学业。一方面,流量之上,偶像被以消费为目的批量生产出来[5],本质是为了获取利益,诱导粉丝群体为其“买单”。个别消费观还未成熟的青年粉丝沉迷于为偶像应援,花费重金在商场地铁投放广告、购买专辑、海报以及各类代言产品,形成种种非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娱乐圈偶像低龄化,这类偶像为所谓的梦想放弃学业,营造出一种“积极追梦”的人设,部分大学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易被表象化的人设迷惑,产生盲目崇拜。总的来说,偶像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偶像的娱乐性、新颖性冲击传统的榜样教育,让本应注重德育教化的榜样教育难度加大。
(二)驳杂的宣传教育削弱大学生榜样教育力量
“泛偶像化”是新媒体时代的新事物,驳杂化的媒体宣传是其典型发展趋势[6]。榜样教育离不开宣传,开展大学生榜样教育需要借助各类传播媒介,扩大榜样事迹的传播,但驳杂的媒体宣传容易淹没榜样信息,使其榜样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偶像宣传对象广泛、炒作之风严重。“泛偶像化”背景下,流量之上,娱乐公司和视频平台为获得高额商业利益,通过练习生培养、选秀、综艺节目等方式批量炮制偶像,各式各样的“追梦人”进入观众视线,获得高关注度,挤占榜样宣传空间。同时,资本驱动下的偶像肩负资本变现的重任,高话题和高曝光是其变现的重要方式,为吸引大众关注度,娱乐公司联合商业媒体对偶像进行持续报道,这类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性和虚假性,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大学生榜样教育造成困难。另一方面,榜样宣传周期短、榜样信息关注度不够。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7]。然而,很多时候出现榜样评选是阶段性工作,榜样典型性不足、榜样精神难持续。同时,榜样宣传表现手法单一,通常是对榜样单侧面的聚焦与强化,无法产生最大幅度的带动作用。
(三)不良网络文化冲击大学生榜样教育环境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把人们带入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大学生榜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交融交锋、博弈激荡,给新时代榜样教育带来新挑战。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传播,通过本末倒置、混淆是非、简单比附、选择性虚无等策略对榜样教育进行解构,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说成是包装起来的虚假形象[8],否认了榜样人物精神的价值导引,给社会主旋律的弘扬带来极大挑战。二是“饭圈”文化盛行,资本利用偶像的吸引力,通过扭曲事实、制造对立、虚构八卦等方式引导粉丝进行控评引战、集资打榜,扩大对粉丝的控制,粉丝与偶像之间不再纯粹,转变成一种伪装的利益关系。历史虚无主义和“饭圈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致使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效用无法有效发挥。
四、“泛偶像化”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应对策略
(一)应强化榜样人物认知,推动偶像崇拜转向榜样学习
强化榜样人物认知,效仿榜样为理想自我服务。理想自我是指渴望成为的目标,是渲染后的自我,能够充分展现“我”的周全和完美。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个体都属于多个群体,他在多个方面与人产生认同,也根据各式各样的榜样树立了理想自我[9];华东师范大学高德胜教授强调,榜样提供了理想自我的具体存在样态[10]。学习榜样是为追求理想自我,而不是失去自我。而偶像则不同,偶像崇拜是非理性的选择,并非立足自我,而是迷失自我。所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区别理性选择的榜样和非理性选择的偶像,理性崇拜偶像,让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为理想自我服务。
坚定德艺双馨追求,推动偶像崇拜转向榜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11]。在人人都能成为偶像的时代,仅仅需要具备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满足部分公众的猎奇心理和审美需求,就能吸引注意、凝聚观众,导致偶像群体鱼龙混杂,部分偶像道德观念滑坡、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失德行为时有发生。偶像作为文艺工作者,“艺”是事业之本,“德”是安身立命之根,要把握好艺术与德行的共同提升,将道德修养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传递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关注形象与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熏陶,促使偶像崇拜转向榜样学习。同时,政府部门应严格禁止、限制、抵制“失德艺人”“劣迹艺人”随意转阵地复出,全平台坚决进行从业抵制,净化文娱行业,为大学生树立好榜样,给大学生带来更好的精神食粮。
(二)高校应善用新媒体平台,推进榜样教育常态化
利用新媒体渠道,讲好榜样故事。一方面,当代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短视频、广播剧等融合媒体传播体系下的新传播方式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这种方式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画面感,给受众带来较好的视听体验。高校榜样宣传应利用融媒体传播体系,通过微电影、话剧、短视频、音乐等方式全媒体传播、多渠道展示、互动式学习,讲好榜样故事,增强接受度,更好发挥榜样人物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受众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分化,希望在庞杂的信息中高效率地获取更具价值的有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分众传播的宣传方式比大众传播更有效率。所以,高校应科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采取差异化的宣传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榜样内容,提高榜样人物的关注度,使榜样教育更具实效性和科学化。
建构偶像—榜样耦合宣传机制,推进榜样教育常态化。榜样和偶像都具有引领作用,可以利用偶像的吸引力和榜样的感召力,推动两者效应互补。一是推动偶像宣传“榜样化”,化偶像为榜样。偶像不只有靓丽的外表,也具备许多优秀品质,比如奋斗、自律、刻苦等,媒体进行榜样宣传时,着重宣传榜样型偶像,理性分析偶像的优缺点,挖掘偶像的正向作用,正面宣传、反面警示,引导学生学习偶像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将之内化和弘扬,引导学生理性追星。二是推动榜样宣传“偶像化”,化榜样为偶像。偶像关注度高于传统的榜样,主要原因是偶像具有黏性极强的粉丝群体以及大量的媒体报道,榜样应借鉴偶像宣传方法,引入各类媒体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榜样人物事迹,突出榜样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增强榜样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形成一批“黏性粉丝”,弘扬榜样精神。
(三)社会应加强舆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构建风正气正的网络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12]在互联网纵深发展的状态下,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对此应该坚决抵制。一是新闻媒介、影视、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传播榜样事迹,弘扬正能量,如电影《战狼》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由中组部联合中央广电总台制作的《榜样》专题节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剧集,持续展示榜样的闪光瞬间、记录“平凡英雄”的点滴奉献。二是国家强化源头把控,导向管理,整改不力媒体。一方面,督促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追逐流量的媒体运营者建立健全规则和制度,严格把关新闻信息,主动有效地过滤各类不良内容和劣质信息;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先进典型的正当权益,严厉惩处网络社会中恶搞英雄人物、杜撰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或言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三是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参与到网络生态的治理中,发现违规违法信息、恶搞英雄的行为,积极进行举报,共同抵制和治理网上违法违规信息和行为,形成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
五、结语
在网络文化纷繁复杂和泛偶像化的背景下,榜样教育仍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形式。新时代更要注重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探索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的耦合点,创新榜样教育方式,寻求榜样教育效用最大化,以榜样促发展,让学生真正了解榜样、学习榜样,用榜样精神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