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变局与布局: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2023-02-11刘颖
刘 颖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设立以来,服务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政工作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凝聚共识、引领前行的重要作用。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起步阶段,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中的关键作用,仍应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揆诸当下,元宇宙技术革命将现代社会带入了“虚实融合”的深层数字全息世界,重塑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现实场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的重要技术因素。
一、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开局立意
(一)开局背景:从文学构想到技术现实的元宇宙
元宇宙最初是以文学构思的意识形态而存在。1992年出版的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中,作者斯蒂芬森构想了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的人造虚拟空间。通过数字替身形式,个体能够在虚拟空间与现实之间自由活动,这是“元宇宙”的雏形。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以及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成熟与精进,搭建起元宇宙从构想到现实的技术底座,实现了“元宇宙”从文学想象到技术现实的发展与飞跃。
究竟何为元宇宙?有学者立足技术维度,认为元宇宙是集成与融合现在与未来全部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2],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高阶新样态。也有学者着眼于其虚实相生的鲜明属性,指出元宇宙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社交系统、身份系统、经济系统密切融合建构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还有学者从哲学文明视域出发,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然宇宙之外,通过数字技术建构的一个与自然宇宙相映射但又能给人类提供自由创造空间的数字虚拟宇宙,并通过对数字宇宙的探索更加充分地认知和利用自然宇宙[3]。综合当前学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廓清元宇宙的基本特征:一是技术的集群性,元宇宙并非全新的技术产出,而是在继承和集合现有数字信息技术优势形成的高阶聚合形态;二是虚实融合,这是元宇宙的最大属性特征。元宇宙不仅通过发挥技术集群优势打造了与现实世界平行共存的“虚拟世界”,更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共生;三是用户导向,即以个体的能动创造为发展动力。用户凭借可视化的数字资源与工具,即时将思维创意对象化为具象产品,以创新创造推动元宇宙的生态构建[4]。
(二)开局意蕴: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作为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阶样态,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间的融合命题并非一场简单的“热词狂欢”,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时代变化,谋划自身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蕴。
一是顺应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5]。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提出,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注重选拔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6]。可见,党和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视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新形势下,推动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赋能,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深度契合,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的应有之义。
二是推动实践变革的必然之举。毫无疑问,元宇宙的出现与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全方位”技术赋能,最大程度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其技术的颠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部分问题解决的难度,甚至产生新的问题,如沉浸式虚拟空间内社会伦理风险加剧,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的“技术冷漠”和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等[7]。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不能完全希冀于技术形式的外在赋能,关键仍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所有对人的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8]。因此,在将元宇宙这一技术变量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效益增量时,必须回归和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培养建设一批具备元宇宙高阶技术思维、稔熟元宇宙技术运营机制、掌握元宇宙方法应用的高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元宇宙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同向而行。
三是满足人才需求的供给之策。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9]。元宇宙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理工信息类人才,也更加呼唤具有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的新文科人才[10]。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全社会渴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理论,还要懂技术,不仅要会讲理论,更要创造性地讲好理论。基于这一现实的人才需求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元宇宙“破圈融合”,培育理论与技术兼备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人才需要。
二、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局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多要素组成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打开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局面,既需要从实物性要素入手,分析培养主体、对象、介体和环体等诸要素的新变化,也要着眼于支撑性要素,把握其内在本质特征,全面审视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之“变”
一是培养者之“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党和国家立足整体,宏观统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域,为人才培养的种子落地生根提供孕育土壤;所在院系负责培养活动的具体实施,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考评为主要方式。三者协调配合,构成了垂直有序的人才培养者组织架构。在元宇宙热潮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者呈现出开源开放、多元参与的新变化。一方面,元宇宙秉持用户优先的开发设计理念,其强大的科技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技术开发者,更依赖于用户个人和群体共同创作。依照用户导向的内核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群体既是人才培养的用户,也是“创造者”,使原有的“国家—高校—院系”人才培养者架构,在纵向维度上进一步细化,学生群体从“被培养者”纳为培养者体系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技术集群下的元宇宙囊括了网络和算力技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和区块链等多项技术板块,这就决定了元宇宙赋能的愿景实现必然要依靠多方的集合力量,拥有技术资源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也应被纳入培养者范围,实现人才培养者组织架构在横向维度中的进一步拓宽。
二是培养对象之“变”。培养对象主要回答的是“培养谁”的问题,具体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博三个学段的学生群体。元宇宙热潮兴起的背景之下,作为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共存的网络原住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学生群体成为了元宇宙时代来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呈现出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1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群体一方面期待元宇宙的技术优势能够在学习和社交生活中满足个体的内在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诈骗现象是否会愈演愈烈?”“内卷是否会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依然逃不掉?”等网络焦虑现象也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所关切的热点问题。据此,元宇宙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立足系统观念的整体思维,全面、准确把握培养对象的需求变化,积极改革和创新培养供给侧,更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三是培养介体之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培养介体主要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关考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课教学仍以“灌输”方式为主,使学生在晦涩艰深的专业理论教学中难以获得体验感和成就感,“内化”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教学活动方面,部分高校压缩校外实践教学时长或简化教学形式进行“代餐”,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阻碍了理论知识的有效“外化”;在专业考评活动方面,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以及就业率、考研率等单一结果指标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缺乏客观、科学的过程评价体系,无法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起到正向反馈调控作用。元宇宙赋能下,“全方位”的技术集群优势以及虚实共生的交互特性无疑将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介体注入强大驱动力。凭借拓展现实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课程就可变革为体验式的互动课堂,平面的PPT、多媒体教学内容也将转变为生动的立体场景,让理论学习“看得见、摸得着”,激发理论知识学习新生机。再如,依托数字孪生搭建的虚拟社会场域,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课程也将克服外在的时空观限制,通过“虚拟学习分身”在构建的教育实践场域中即可完成实践训练。
四是培养环体之变。元宇宙将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使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共生共存的虚拟世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环体。相较于互联网在线虚拟环境,元宇宙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是“虚拟世界”的高度沉浸体验。目前,互联网在线虚拟环境主要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虚拟学习,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内容制作,虚拟化程度都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而元宇宙建构的“虚拟世界”采用数字孪生和拓展显示技术相融合,并嵌入社交、身份和经济要素增强用户代入感和沉浸感,最大限度还原现实世界架构,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高强度的临场感。其次是“虚拟世界”的资源永续性。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创设的互联网“虚拟环境”,多是为完成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生成。随着教学使用次数的递增,学生在多次重复练习中对于内容的探索欲和学习动机都逐渐下降,虚拟空间的教育价值则不断降低。元宇宙构建的“虚拟世界”不是任务驱动下的短效产品,而是依托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的“自在存在”。随着学生在线学习和使用时长的递增,元宇宙“虚拟世界”能够根据学生使用数据进行内容更新与升级,教育价值将实现递增式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自我繁殖。再次是虚拟世界的接入自由化。现阶段的虚拟教学仍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设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进行。元宇宙虚拟世界一旦建构生成,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可利用终端进入,更加快捷自由。
(二)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之“不变”
一是政治指向,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能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者的开源开放和多元参与,并不意味人才培养的政治指向发生动摇。相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指向,是元宇宙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的根本“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既要积极拥抱元宇宙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警惕元宇宙构建的虚拟世界中隐藏的文化入侵。面对元宇宙时代人才培养者多元化所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将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育人政策保持一致,压紧压实人才培养实践中各环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确保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不紊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二是任务指向,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能变”。元宇宙时代,学生群体发展需要虽呈现出的新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身份。坚持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指向,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人才战略需求。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无论是从这支队伍的规模结构还是从专业化水平来看,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13]。思政课教师的选配和培养方面还存在发展短板,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仍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因此,人才培养工作应自觉筑牢责任意识,紧紧围绕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任务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回应和对接好这一现实战略需要。
三是学科指向,学科属性和规范“不能变”。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或可推动人才培养形式智能化和虚拟教学常态化的转变,但在与元宇宙技术体系进行交叉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处于主体和支配地位,元宇宙技术体系属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两者之间鲜明的主次关系不容混淆。就学科属性而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元宇宙相关技术理论和运用技能进行一定的学习和掌握,这是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运行机制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专业的智能技术人才,而是为了能够与元宇宙进行对话合作,使其技术优势融合和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作为技术手段而言,“人类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是无目的的,而认识活动的实践旨归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获得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利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改造客观世界,使其不断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要”[14]。人才培养实践对于元宇宙各类技术手段的利用首先应当是出于工具属性的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拓展现实等先进技术的技术优势的发挥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需要,其技术价值旨归最终要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
三、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布局构思
元宇宙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既对立又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全过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变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为此,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应于变局中布新局,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构思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
(一)构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架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从来都不是某所高校、某所院系的专属任务,而是由全体社会承担的共同责任,需要多元化培养主体的通力合作[15]。要推动元宇宙有效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就必须构建协同育人的主体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滋养。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在人才培养主体中的领导和凝聚作用,主导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应强化职责意识,科学规划元宇宙赋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为靶向,集中统筹规划和配置元宇宙技术教学资源运用,确保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实施、方向正确、落地见效。二是要以高校为主阵地,吸纳和整合企业技术资源,形成校企联动协同的育人合力。一方面,元宇宙是由多元信息技术集合而成的技术样态,技术基础的配备建设是实现元宇宙赋能成效的前置条件。为此,高校育人主体要积极推动与企业技术主体的协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元宇宙技术优势引入高校育人环节,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元宇宙育人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高校还可将相关技术企业中的技术团队与校内培养者团队进行人才整合,组建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协同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保障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画像
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背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指向。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才培养的结果产出不是定式而是变式。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者应利用好元宇宙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就业实践的社会需求,以此为基础形成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画像。在具体实践中,人才培养者一方面可根据元宇宙虚拟空间中记录采集的大量学生学习历史记录和兴趣标签,归纳生成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从而摸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者还可以平台系统中的企事业单位信息、行业动态等为基础,明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趋势,抓取当前思政工作者的能力关键词,描画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画像。通过将学生端个体发展需求现状与社会端人才需求画像进行数据比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者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和调整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创新“智能交互”的人才培养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是培养主体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培养实践的过程。元宇宙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呈现出智能化、交互化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元宇宙技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可从课程体系、理论教育、实践训练和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进行对接赋能。首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元宇宙对课程体系的赋能就是要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或融入元宇宙技术原理和运营机制等相关课程和内容,鼓励学生依据学习兴趣自主进行跨学科选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智能化、信息化。其次,理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与其他专业就业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未来工作环境中大多承担着向公众进行理论教育和宣传的职责,必须要经过系统化的理论教育,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为此,元宇宙对理论教育环节赋能就是要利用其拓展现实的虚实交互优势推进理论教育改革。一方面,元宇宙虚实共生的空间场域彻底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只能在课堂进行的时空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者可将理论专业知识投放至元宇宙育人平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的随时学、处处学。另一方面,元宇宙开辟的虚拟世界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场域,虚拟空间内的主体活动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者既要把元宇宙作为理论教育的教学工具,也要有意识地将元宇宙虚拟空间内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资源。再次,实践教育是理论教育的顺承和延续,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元宇宙赋能下,其所创设的虚拟空间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者要以元宇宙虚拟空间为基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开放化的实训场所,最大限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训教育水平。最后,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是科学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元宇宙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下简单的师生交互形式,促进了教师、智能设备、学生多方参与的教学模式优化,使得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变革[16]。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者应在元宇宙技术基础上构建人机混合的智能教学评价体系,破解过去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追踪、学生培养数据全流程监管,最大程度实现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