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视域下的科教融汇:内涵之是与实践之式
2023-02-11许庆建
许庆建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反映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更高要求和期待。其中,科教融汇是一个创新性表述,值得深入系统地研究。笔者以“科教融汇+职业院校”为主题词,在CNKI 数据平台上检索到论文18篇,均为2023年发表。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界关于“职业院校科教融汇”或与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相关的学理性阐释比较缺乏。本文立足科教融汇,基于职业院校视域,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推”三个方面,探究科教融汇提出的时代之势、内涵之是和实践之式。
一、创新驱动:提出科教融汇的时代之势
陈子季司长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1]职业院校处在职业教育一线,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科教融汇对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一)政治之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大势。中国式现代化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教育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人才强国建设。科教融汇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期望通过融合汇聚科教两个系统的力量,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一起,成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二)经济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以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是其本质特征[2]。当下,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新变化,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以2021年为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 万亿元,占GDP 比重39.8%;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8.4 万亿元,占GDP 比重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 万亿元,占GDP比重32.5%[3]。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职业教育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必须推进科教融汇,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贡献度、融合度、认可度,切实在科教融汇中助力产业再升级[4]。
(三)职教之势:服务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是目的,科技与教育发展是手段[5]。《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新发展阶段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和重大课题[6]。第一,在发展战略上,职业教育要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科技协同发展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枢纽站”作用奠定基础。第二,在功能定位上,要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三,在发展路径上,要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7]。
概而言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当下,科技变革正重塑职业教育形态,对标准化、低技能的工作岗位产生冲击,低技能的劳动者逐渐被智能设备取代,低技能岗位减少[8];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更具思考力和创造力,知识、技能结构更复合;可以说智能化、信息化在工作场域的广泛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技能的素质要求。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类型,办学育人必须注重科教融汇,其专业设置必须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更替;注重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的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9]。
二、服务创新:理解科教融汇的内涵之是
对内涵之是的分析理解,是辨识科教融汇“是什么”的问题,对科教融汇的后续研究与实践起着先导性和规定性作用。
(一)关系审视是分析理解的基础
笔者从历史、理论、实践等三个维度对科教关系进行审视,以此为基础对“科教融汇”这一学术概念进行理论性、系统性阐释。
首先,从历史维度审视,科教之间的关系多指“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出台了《工厂法》,在使初等教育率先得到普及的同时,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大批产业工人。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和法国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和日本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从业人员[10]。其次,从理论维度审视,科教之间的关系多指“科研与教学的关系”。1809 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理论,在人才培养中,教学侧重于言传,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科研侧重于身教,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教师从事适量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了解科学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11]。最后,从实践维度审视,科教之间的关系多指“科学与教育的关系”“科研与教研的关系”。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该大学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科教互促”发展路径,建立“研发—教学—学习”联结体,“科研”与“教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12]。
综上,科教融汇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既指的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也是“科研与教学”“科学与教育”“科研与教研”“科技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融通融合融汇[13],这为笔者分析理解科教融汇的内涵之是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立德树人是科教融汇的根本
立德树人是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根本任务。基于职业院校视域理解科教融汇,其本质是一种科、教、产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立德树人是根本。职业院校要围绕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尊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汇聚融合科技与教育的力量,强化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深入推进科技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科技创新融入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14],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助力学生道德成人、技能成才、职业成长,使之成为有报国情怀、高尚品德、科研素养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依然遵循显性知识学习规律,重知识结果学习,轻科研过程探究。学生严重缺乏通过科技研发创新实践,在假设、怀疑、批判和反思中,获得经验与感受,领悟动态隐形知识的机会。这“导致活跃的、先进的学习内容缺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诱因。职业院校通过科教融汇可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教育教学相融汇,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有序交替,使学生既获知探究的过程,又获得探究的结果,高质量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4]
(三)服务创新是科教融汇的目标
职业教育通过科教融汇可以推动科技变革、产业转型和教育改革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的深度融汇,服务创新发展。通过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的融通交汇,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人才和产业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助力科技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内容交融贯通,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通过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变革相互赋能,推进教育教学创新[15]。
具体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职业院校科教融汇要面向中小微企业,以应用性研究为纽带,围绕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发挥其对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的需求牵引作用,让更多技术变成生产力、创新变成现实、创意变成生意、产品变成商品,解决“卡身子”“卡腿”问题[16]。通过围绕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应用创新研究,发挥职业院校技术资源优势,破解中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性研究难题。
(四)资源融合是科教融汇的关键
组织是各种各类资源的聚合体,资源是组织赢得持续性创新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资源视角出发,科教融汇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科学与教育两个系统发挥各自资源禀赋,相互补充,形成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从系统观念出发,科学谋划,打破边界,实现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研究资源、实践资源与教学资源的跨界纵横协同,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共建、共治、共享、共赢,这是推进科教融汇的关键。
职业院校通过科教融汇,可以将研究机构特别是企业型研究机构的成熟及主流工艺、技术、材料和装备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的新问题、新需求作为科、教、产三方联合攻关的项目来源;通过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科研机构加强人才交流,提升科研人员的教学规范度与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科研攻关能力[14]。
(五)组织平台是科教融汇的支撑
科研组织平台是资源集聚的载体、项目培育的土壤、区域创新的高地[17]。科技和教育要融汇于一体,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基于“大科学观”“大教育观”,构建科教融汇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建设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产生新的科教融汇体,将教育活动与科研活动无缝衔接。
职业院校科教融汇通过搭建科、教、产合作研发平台,可以促进三方之间的联系,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使科研项目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破解行业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学校科研发展;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评估、技术咨询等服务,以此促进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转化和创新。
结合上述分析与职业院校开展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笔者基于职业院校视域,试对科教融汇的概念内涵进行一个界定。科教融汇是指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本目标,通过打造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使科技与教育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贯通交融,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无缝对接,科学技术进步与教育教学变革相互赋能,科、教、产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的一种协同育人新模式,旨在满足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目的。
三、理实并进:推进科教融汇的实践之式
实践之式的系统谋划,是为解决科教融汇“怎么推”的问题,对职业院校推进科教融汇起着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一)创新理念: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服务创新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职业院校需要站在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的交汇点,洞悉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秉持“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服务创新”的理念推进科教融汇。
首先,推进科教融汇要以人为本。一方面,通过科教协同育人,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成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通过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1]。
其次,推进科校融汇要坚持应用导向。科技创新链由“0-1”的基础创新、“1-100”的技术转化创新和“100-100 万”的应用创新组成,分别对应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向商品的转化三个环节,需要学术人才、工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通力合作,三者缺一不可[18]。比如,在航空发动机这样一个尖端领域,因为结构复杂,零件非常多,大到组装发动机叶片,小到拧螺丝,都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19]。因此,职业院校推进科教融汇,要坚持应用导向,服务中小微企业应用技术创新需求。一是在科技创新链上,聚焦服务基础创新、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二是在科研方向上,以产业定科研,以专业定科研,以改革定科研,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破解需求为导向,结合院校实际,确立应用创新研究方向[20]。
最后,推进科技融汇要服务创新。职业院校一是通过培养有较高科研素养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科技创新链上的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提供辅助服务。比如,武威职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育人,学生经过育训结合培养后,能够胜任技术型、技能型任务,成长为科研人员的助手,在“从科学理念到工程图纸,再到组装大科学装置”中,服务大国重器打造[21]。二是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产品咨询、科技项目开发等方式方法[22],将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凝练成科研项目,开展应用创新研究,重点解决“如何做”,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达利女装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群建设和研究方面,学院主攻女装服装制版方向,服务中小企业[23]。
(二)夯实支撑:构建机制,打造平台,软硬并举
支撑是实践的基础。职业院校要将创新理念变成扎实行动,在软件方面,需要构建资源聚合与共享机制,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职能,将推进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服务创新作为其重要职责。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三方资源互通互融机制;建立《科研组织与协同研究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保障协同单位的责、权、利,规范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运行;实现科教融汇推进有人主抓、有章可循、有事可做。
在硬件方面,要建设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创新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并在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探索教育评价改革[24]。职业院校需要立足职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类型特色,通过优化存量、拓展增量的方法,打造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具体而言,优化存量方面,可以在前期的职教集团、产业技术联盟、创业孵化中心等技术技能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增设、优化调整的方式,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功能。拓展增量,追随国家科教融汇政策推进步伐,依据政府规划引导的方向,探索跨职业院校、跨科研院所、跨行业企业、跨教育类型的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共用模式,实现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的汇聚融通,使科教融汇推进有组织保障、有平台支撑、有资源聚合。
(三)明晰路径:系统思维,多措并举,实现融汇
路径是理念的落实。职业院校推进科教融汇必须要有行动,行动必须要有指引,即做什么才能将科教融汇落地落实落细,怎么做才能实现提质增效培优。
首先,要推进科技创新与教育变革的融汇,构建科教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跳出职教,谋划科教融汇推进,把该项工作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大势、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势、数字化创新驱动的发展大势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大势下去统筹思考——职业教育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有哪些变化,如何构建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这些重大变革和需求变化。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较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愈加精细、应变的科研素养要求更高、人岗不匹配问题也更突出,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渐向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演变[25]。有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内,大量体力劳动和流水线作业将被机器所替代,估计会涉及到现在第一、二产业中60%~80%的岗位,现有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专业调整和知识更新[26]。2022年8月18日,在北京开幕的“2022 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国内外教育界、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共话“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一致认为需要积极推动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27]。因此,构建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职业院校要围绕技术变迁和企业组织方式变化,构建科教融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专业交叉、技能复合,汇集科技创新元素,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育人环境,解放学生的思想,释放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个性,将科技创新的成果、产业企业前沿的案例转化为学习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注重“研发—教学”的融汇,鼓励教师赴企业开展项目研发,促进研究与生产融合;鼓励教师基于研发项目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与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素养,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生产线上科研”,解决行业企业关键问题,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其教改成果“高职化工专业‘研发—教学’融汇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可为职业院校重构科教培养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其次,要推进科研机构与职业院校的融汇,创新融汇载体,形成科教创新合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发改社会〔2023〕699 号)提出,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28]。职业院校要把握国家政策提供的发展机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融汇合作,聚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围绕平台建设、人才聚集、资源共享等,启动建设一批建设项目,逐步构建面向“大职教”“大科技”的科技融汇组织平台,渐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了4 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同时,学校还建设了四川省丘陵地区山丘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和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4 个技术创新平台,为学校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29]。天津职业大学通过整合智能制造领域国内、国际主流品牌厂商,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构建新工科、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背景下的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平台,使科、教、产三方力量有机融汇,实现智能制造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研发、创新一体化,以此高质量推动科教融汇工作,服务学生成长[30]。
再次,要推进科研项目与教学过程的融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养。
职业院校要树立“科研、教学和实训相融汇”的指导方针,缩短科技创新与学校教学间的距离;依托科研项目将新技术转化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利用科研装置开发实训项目,实现科技研究项目与教学项目的融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教学功能,将科技创新项目细化为实训项目,构建项目化“研训合一”实训体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真实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逻辑思辨的科研思维,形成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提升创造探索的科研能力,发展锲而不舍的科研品质[9]。
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遵循“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创新育人”的科创方针,引导学生参与零部件制作及基础实验数据收集,先后完成了80厘米超大型击实仪的样机研制、摊压一体机基础数据收集实验、振捣机器人研制等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31]。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强化岗位课程教学,组建由1 名大师傅和N 名岗位师傅组成的“1+N”企业师傅团队,将行业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岗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研创新思维[32]。
最后,要推进科学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汇,创新教学模式,塑造学生个性化特质。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过往科技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指数级加速,当下的新技术正集群式、持续性、全方位地渗透进生产生活,其影响已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人类预期,超过了社会、经济与政治等领域的适应能力,甚至可能会超出人类直觉的感知预测范围[33]。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发展呈现出联动推进、交融共生的特征。《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34]。
职业院校推进科学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汇,要在过往应用科技创新技术赋能教育的基础上,升级学习环境,助力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判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个性化、自主性、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发展新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教育内容丰富化,实训教学虚拟化,学生成长具象化[9]。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化工医药生产过程具有高危险性和高洁净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入企教学”和“引企入校”,把研发项目开发成教学案例,通过“实—虚—云”育人新生态,将煤化工、青霉素和药物制剂等生产装置搬入校园,以数字赋能装置实体等方式实现智能评价,破解实践教学难题,实现科学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汇[35]。
四、结语
科教融汇的大幕已经拉开,职业院校推进科教融汇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时代发展,对科教融汇的内涵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辨析和思考,既是理论研究的探索,也是实践落实的需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职业院校可因地因校,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制定细化举措,不断优化调整,持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