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析

2023-02-10杜佳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如“内敛独立”“民惟邦本”“和而不同”以及“天人合一”等,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底蕴。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不断的艰辛探索实践,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因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是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现代化。然而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滋润,我们就无法顺利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一、内敛独立思想

中华文化有着超过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敬畏自然并与其构建起一种共生的关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也几乎是过去中国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方式,这不仅使中国的农耕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文化内敛独立的特性,为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这种文化的内敛独立性,使我国凭借自身的实力并立足自己的国情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强调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上,我们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不去向外寻找,而是向内用力,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底蕴是任何国家无法企及的,中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也多达十四亿。基于这样的国情,我们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不断的艰辛探索实践,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也正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在这条道路上前进,我国社会得以长期安定团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果。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忽略自身的国情,陷入教条主义,一味地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其不断遭受生态危机、经济危机,以致于无法走上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1]。我国的发展道路已经被历史与实践所证实,而内敛独立的文化特性,则是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中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

二、民惟邦本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荀子用“水则载舟,亦能覆舟”比喻君民关系,“水”即民,“舟”即君,水流承载船只,船只运动依靠水流,“以民为本”“立君为民”“民惟邦本”等民本传统,国家是由民众构成,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存在,因此只有增进百姓福祉,国家才得以繁荣昌盛[2]。中国共产党将“以民为本”的文化特征传承下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创新性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呈现出了“实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習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纲领。所谓“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就其发展动力而言,必然要依靠所有民众的共同参与。始终将现代化发展成果供全体民众共享确立为我党的发展目标;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我党发展的评估准则。因此,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一脉相通。

三、中和思想

西方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与中华文明所倡导的“物我合一”不同,西方的认识论倾向于将“物”与“我”剥离开来,将两者形成对立的状态。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下的现代化无法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物质和精神处于割裂状态,经常陷入伦理道德问题中。与西方文明所不同的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此“道”,却茫然不知,然而正是此“道”造就了中国人理性平和的禀性和气质,同时也形成了稳当可靠的行为秩序。

因此,物我合一历来是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所推崇的理念,中庸思想引导人们追求中庸之道,追求客体与主体的和谐相处,从而避免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割裂,实现了两者相协调的现代化。面对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以及处于巨大变故中的近代中国,一批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两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不少贤人意识到,相对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有独特的“人道主义”思想。彼时,思想家梁启超也指出,西方文明过度推崇科技理性,缺少了对人性及人的价值的肯定。而“中和”的方法论被后人传承下来并应用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仅注重提高民众的物质财富,民众精神世界的充实也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点。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须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味追求经济物质的片面发展,更多的是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

四、和而不同思想

中华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理念。这种理念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论语·子路》里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这一理念不单单局限于君子与君子的交往中,更体现在中国人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之中。《礼记·中庸》里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话语不论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都强调“和而不同”。

新事物的产生可以来源于相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结,也即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事物相互协调,以求平衡,以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此时新事物将会诞生。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各种不同的事物,既要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又要注意它们之间潜在的和谐性,这种和谐性可以使我们达到共赢的状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因此,中华文明历来以“和而不同”“多方受益”的精神,与世界各国的文明和谐相处。

鉴于这种文化思想,中华文明在数千年来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倡导者、维护者、建设者,始终以兼容并蓄的态度看待并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理念,构建起一张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的的国际关系网。中国公然摒弃由西方社会奉行的“零和博弈”这一理念,坚定传承“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将其应用在国家安全与国际交往方面。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的做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共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塑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各大思想流派对其高度关注。其中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主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和宇宙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提倡:“道法自然”“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人类从原始社会的依附自然转变为改造自然,自然也不断馈赠人类。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不满足于改造自然,而是变本加厉,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恶化,并由之不断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开始在人与自然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即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所坚定遵循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我国现代化注入了灵魂,极大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我国自古以来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刘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中国军转民,2022(12):77-78.

(作者简介:杜佳,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三题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