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3-02-10李林桂谢冰祖彦
李林桂 谢冰 祖彦
【摘要】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类院校持续推进军民融合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是全面贯彻学习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实际研究航空类院校军地培养的使命任务、现状问题、构建路向,确保航空类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强军事业需要,以期更好地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提高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航空类院校与军工企业、军事院校、军事科研院所等进行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对于军用及民用航空企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航空类院校担负着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使命任务,是新征程上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使命任务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战略高度上指出要“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潜力”[2]。航空类院校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高地,必然要牢记航空报国强国使命,瞄准国家人才强军的战略需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时刻把握人才自主培养之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空类院校是军地新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航空类院校对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国防安全知识的理论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南昌航空大学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始终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工作,并不断以自身优势为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军校地三方围绕通航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实践平台数量和资源种类。
(二)航空类院校是军地科研力量培育的重要平台
建设中国特色航空类院校就是要立足地方与院校优势,形成自身的特殊发展范式。江西航空科创城基本框架已经定型,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航空产业聚集地,江西航空研究院也正式挂牌,基本形成覆盖设计、审定、制造、试验、试飞、交付等环节的产业发展能力;凭借地方的航空发展优势,南昌航空大学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为多家企事业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标志着南昌航空大学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三)航空类院校是助推军地航空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这客观上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航空类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将航空企业、科研院和航空类院校等开发航空技术成果实现互通,使其实现优势互补、横向整合、纵向联动,对于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南昌航空大学致力于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
二、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我国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培养的规模、层次和质量稳步提升,有效促进了军地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军地人才整体素质结构。但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共育机制、思想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仍有一系列突出矛盾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一)资源共享、共补短板尚待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成效。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發展还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重要阶段,存在协同培养军事科研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一是育人资源上的双向共享、深度挖掘机制、课程体系、教材设置还不够健全,使得军地院校双方的优势资源对军事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的贡献率还偏低,尚有潜力可挖。二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线上线下特色专业群的特色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还不健全。
(二)信息互通、要素耦合亟待提升
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军地院校双方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协同培育军事科研人才的重要性。但一方面由于尚未将航空类院校作为军地科研力量培育的平台这一理念放在战略高度,从而导致军地主动协同的意识不足,协同的范围受限。另一方面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发展要素不足,导致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渠道不畅。
(三)高效整合、良性互动有待强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目标一系列政策,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由于思想理念滞后,导致军民融合人才联合培养运行机制不健全。二是涉及协同培养军事新生人才的军地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没有建立校企合作、军地合作的长效育人机制,且制定的协同培养军事人才的相关政策法规等不连续、不稳定。
三、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机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4]。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战略体系架构的重要基础,在推进国家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落地实施、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军事影响力和国际军事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一)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系统完善航空类院校特色专业群
将军民融合特色融入航空类院校建设,需要以军民融合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军民两用技术为创新发展核心,以特色专业群为育人载体。一要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且具有明显优势的核心专业为龙头来构建特色专业群,以便发挥龙头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发挥协同效应促使群内专业水平整体提升。二是要通过院校优势,为军地输送人才。南昌航空大学与航空工业昌飞公司共建通航学院,以南昌航空大学现有航空特色专业为基础,通过人才定制,进一步加强飞行技术、航空维修、空管等相关通航方向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要立足校企优质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谋共研共享开发成果。南昌航空大学通过军地企业的暑假实习或实践服务等措施,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并联合军地企业开发社会主义航空文化资源和航空技术,加强航空报国精神的宣讲力度,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热爱航空、投身航空、奉献航空。
(二)立足优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守正创新打通军民融合人才发展要素
航空类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一,应当以军地双方需求为导引,立足优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航空企业应与航空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设计,合理调整校外实践环节。其二,要打通人才发展要素,进行人才培养定制。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工程学院在航空发动机封严环研制、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微小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推广价值重大的成果,同时在相关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其三,航空类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助力军地与企业破解难题。南昌航空大学积极支持洪都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如TA15钛合金焊缝疲劳性能测定试验、空地协同指挥控制功能软件态势感知功能模块研究、地面发射控制技术研究等,为洪都公司在教练机、导弹等项目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助推企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三)构建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紧抓机遇聚焦国防科技服务能力
紧抓机遇聚焦国防科技服务能力,需要以“四个面向”[5]为牵引,充分发挥国民教育资源优势和航空类院校特色优势。其一,需要聚焦国防科技服务能力。南昌航空大学坚持无损检测人才培养特色,注重无损检测科学基础、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仪器系统和质量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为航空航天、特种设备、国防军工等相关行业与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其二,要加强前瞻性技术、基础性技术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研究。南昌航空大学全力配合洪都公司开展飞机导弹、工艺制造、人工智能质量方面的研发技术合作,进行发动机、疲劳性能测试实验。其三,要构建航空类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南昌航空大学和航空工业洪都公司响应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且设置对应的负责人,并创立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在设计研发、制造工艺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四、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逐渐孕育兴起,世界新军事格局复杂多变,社会经济形态、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正发生着深刻的演变。着眼于强军梦、中国梦,我国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队建设对各高校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与挑战。航空类院校要坚持国家发展和安全需求牵引,紧紧抓住机遇聚焦重点航空类院校、紧缺专业、优势学科,引导汇聚国家、社会、军队等各方力量共同承担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任。在重大任务赋予、项目支撑、团队带教、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营造促进双向互动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军地联合攻关力度,加紧锻造跨军地的高端人才方阵,促进国防实力和科技实力同步提升。研究航空类院校培养军民融合人才的使命任务、培养现状、培育机制构建,有助于优化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全面提升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形成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 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N].人民日报,2022-07-3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16-07-21)[2023-05-04].http://www. gov.cn/xinwen/2016-07/21/content_5093488.htm.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航空报国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的耦合性探析”(YC2023-S705)】
(作者简介:李林桂,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航空文化与当代德育研究;谢冰,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航空文化与当代德育研究;祖彦(通讯作者),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航空文化与当代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