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2023-02-10贺方彬陈子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贺方彬,陈子恺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中国式现代化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它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实践经验,造福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同时也具有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奔走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现代化,其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极其重大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陷阱,丰富了现代化理论

西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最初形态,其发端于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同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为西方现代化扫清了思想障碍;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则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西方社会快速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后来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现代化模式也逐渐成熟定型,由此形成了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为核心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这一现代化理论主张生产资料私有化、自由市场机制和民主人权自由价值观念等。其生成后,西方国家就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向世界各国推销,甚至以对外殖民侵略、文化价值输出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导致世界上许多后发国家生搬硬套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贫富差距过大、“单向度的人”、环境污染、政治动荡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自主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理论结晶,有效规避了盲目照抄西方现代化理论所滋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

“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遵循资本增殖逻辑,以物质主义为价值取向,本质上是为占社会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少数资本家凭借占有的大量社会财富,在竞争中操纵资本市场,不断攫取剩余价值以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日益扩大,这一基本矛盾在现代化过程中具体体现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对抗。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有效规避了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与问题。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且覆盖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延续几百年,但覆盖国家局限在欧美发达国家,覆盖人口不过十亿左右,而且还存在严重的受益不均衡问题,是狭隘的“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覆盖人口有限且受益不平衡的缺陷,使实现现代化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1]22。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发动全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3,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扩大了步入现代化的人口规模,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弥补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局限于少数人、覆盖人口规模有限的理论缺陷。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根本性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其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具有逻辑的必然性。面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贫困人口仍占大多数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3]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关注贫富差距问题,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其重要任务和价值目标。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不平衡”这个关键点,作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从教育、养老、医疗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举措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公平共享的特征,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物与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对抗性,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现代化片面地注重物质财富积累和物质享受,本质上是物的现代化,忽视人的发展,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使得人成为社会生产机器中的零件,沦为资本的附属物。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将人的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考量之中,推动实现物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互促互进。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高质量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同时还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理论,填补了现代化理论中“人的现代化”有关部分的空缺。

(二)坚持“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类与自然的战争中,人类似乎取得了胜利,但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西方现代化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上,在追求剩余价值和赢得市场竞争的内外双重动力驱动下,资本往往会无限扩张直至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现代化。其片面地以人类为中心,不能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只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西方国家在完成现代化后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自己的现代化理论,使得许多后发国家形成了粗放的、资源依赖的、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发展代价巨大且发展后劲不足,无法真正地实现现代化。西方国家还采取转移污染产业、出口垃圾等手段来“治理”本国生态环境,这种做法的实质是让西方国家享受现代化的成果,而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承受环境污染的后果。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继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理念,带有“和谐共生”的历史基因,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廓清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元对立的错误观念,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子,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又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人与自然割裂”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跨越“环境库兹涅茨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

(三)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客观上推动了普遍的世界历史的形成,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但是也“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405。西方现代化建立在资本积累基础之上,为了不断实现资本增殖,往往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进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纳入其殖民体系,形成了“中心—外围”依附体系。西方现代化模式通过暴力对抗的手段实现现代化,不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还给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甚至严重破坏了稳定的国际秩序,违背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实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

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就生发于不平等的世界体系。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日益衰败,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救亡图存、摆脱剥削压迫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天生带有和平的基因,对于和平有着更加深刻的体认。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定地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国际争端,主张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作出判断。主张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多边主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西方现代化遵从资本增殖逻辑,其本身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强调“你死我活”“赢家通吃”。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往往以全球公共利益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通过挑起战争冲突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实质上是搞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客观上阻碍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打任何形式的冷战热战。不强行推广自身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将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成就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鼓励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案,为后发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了“道路唯一论”的模式陷阱,拓展了现代化模式

西方现代化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其通过数次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并推动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随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优势垄断了现代化理论,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西方现代化模式奉为圭臬,踏入了现代化“道路唯一论”的模式陷阱。但是,每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经济构成、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各不相同,基本国情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6]76,而是基于自身国情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出来的现代化新版本,有力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其他国家追求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

(一)创造了“并联式”现代化模式

西方现代化的“经典方案”是一种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而生,是一个缓和渐进的过程,一般会先后经历和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世俗化、生活信息化等阶段,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族独立、外无国家主权,西方那种循序渐进的现代化路径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才能为现代化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基于此,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与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构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我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是,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再加上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等政策,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紧迫。这些内外因素“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7]。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结合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创造性地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四化”并行、相互促进,走出了“并联式”的现代化道路,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实现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新范式。

(二)创造了“自主型”现代化模式

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后,纷纷踏上了追求现代化之路。对于这些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是“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8]。但在冷战对抗格局之下,后发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处于劣势地位,往往面临着“主权”和“发展”的艰难抉择,选择主权就意味着其现代化建设处处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选择发展就意味着必须进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上一条依附性的现代化道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抵抗能力不足,往往选择了“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内在的剥削性和逐利性决定了,发达国家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西方国家往往凭借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将不发达国家纳入其构建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剥削。这种“依附性”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自主升级,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依附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社会撕裂严重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近代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剥削,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世界上许多后发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但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既实现了快速发展,又保留了发展潜力。“依附型”现代化模式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往往以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早期能够依靠其要素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旦人口红利退却,自然资源枯竭,就会出现发展潜力透支、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大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式现代化既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十分重视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为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了人才基础;在发展过程中还坚持“两山理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留足了发展潜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自主型”的现代化。“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9]67,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对外开放,能够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文明成果,又能坚持把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避免了在既有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面前亦步亦趋、削足适履,“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9]64。

(三)创造了“协调型”现代化模式

西方现代化模式置人类整体于资本的物化统治下,导致了人类社会充斥着各式矛盾与危机,世界整体无序化发展[10],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展“失衡”的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西方现代化模式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比如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方式进行的,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且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这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人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协调型”的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为指引,重新建构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39。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关乎生存发展的大事,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着力化解贫富差距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将“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也重视将“蛋糕”切好分好,形成了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化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使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了“历史终结论”的话语陷阱,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20世纪末,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而进入低潮。在“资强社弱”的国际格局之下,“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认为“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而僵化集权的社会主义则是创造财富和现代技术文明的重大障碍”[11],把资本主义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试图宣告共产主义已经失败,搭建了矛头直指社会主义的话语陷阱。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领导人民开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扩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2]。

(一)秉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重大原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5]413,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保障,是其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关键之处。正是有了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战略目标与步骤,才能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举措,也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基本价值原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主要体现于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注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3];江泽民提出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其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并把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139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

其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4]。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并力求在实践中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把“共同富裕”确定为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并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16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价值目标,构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共同富裕物质根基;还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与历史条件,开启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后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飞跃。随后,苏联经历了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在斯大林时期逐渐生成了现代化的苏联模式,由此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与不足,比如,其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而无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过分强调权力集中而导致过度集权,民主法治建设滞后;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完全排斥市场机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等等。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经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能跳出这种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使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走向亡党亡国的悲惨命运。中国在建国初期接受苏联援助,学习借鉴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之后,随着苏联现代化模式的一些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苏东剧变等历史事件的影响,我们党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使中国真正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其全面超越了苏联现代化模式,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苏联模式脱离实际的缺陷。苏联模式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导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反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则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明确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苏联模式党政不分、过度集权的弊端。苏联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各级组织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再加上过度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民主与法制。我国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民主政治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保驾护航。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苏联模式发展不均衡的缺陷。受困于严峻的战争威胁和复杂的国际环境,苏联模式在现代化建设中偏重于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种失衡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以工业反哺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追求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的全面现代化。总之,在全面“扬弃”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在诸多方面都实现了升华与超越,充分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崭新实践。

(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这一价值理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的根本价值原则,从最终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相互贯通的,中国式现代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现实基础,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价值感召,二者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首先,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邓小平曾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培养“四有新人”; 江泽民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胡锦涛提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6];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6]9。由上观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创立和推进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原则的遵循。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实践平台与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充分发展和消灭私有制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发展经济作为其中心任务,着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同时,从具体国情出发,构建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使生产资料掌握于人民群众之手,保证人民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也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经济制度保障。

四、中国式现代化跨越了“普世价值”的文明陷阱,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普世价值”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宗教神学及封建统治,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形成的价值观,其认为存在“普世性”的人性,最终得出资本主义价值观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必然遵循,其文明代表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之后,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舆论工具在全世界输出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构建话语体系、制造话语陷阱,目的是为了占领意识形态高地,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谋求更大利益。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人类文明因此具有多样性,但在多样性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446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等理念,凝聚了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共识,是一种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遵循,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理念引领。

首先,我们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6]45。但是,“普世价值”指引下的西方现代化往往采取战争、殖民、掠夺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后发国家利益换取自身发展的零和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则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和保障世界各国的发展权利,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其次,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追求公平正义。“普世价值”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表面上代表全人类的利益,实质上只关注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诉求,充满了虚伪性。中国式现代化则广泛关注各国人民的利益诉求,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搞双重标准,避免踏入“国强必霸”陷阱,以自身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最后,我们坚持人民立场,捍卫民主自由。西方国家所鼓吹的民主和自由,实际上只局限于少数的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只能获得一张代表“民主”的选票,只拥有表面的民主权利。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体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全新的价值遵循。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格局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国际组织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不断重构。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经历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美苏两极争霸,后来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历史演变,现在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由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早,以往的世界格局基本上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不可避免地带有霸权主义的烙印。在这种由冷战思维主导的世界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经济和军事优势对后发国家进行掠夺和限制,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各种危机与挑战并存。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危机与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困境与危机,谋求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胸怀天下的民生情怀,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它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造福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还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为指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既考虑本国发展利益,也凝聚了世界各国发展共识,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的中国方案。

(三)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西方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405。但是,人类文明发展并非只有生产力进步一个维度,而是一个包涵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以及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多维度发展过程。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具有内在的逐利性,其造就的资本主义文明秉持着“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狭隘立场,不仅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而且还具有对外侵略扩张性,违背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0。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以往的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片面、狭隘的文明形态,在内部,资本主义国家机器通过剥削本国劳动人民生产的剩余价值来保证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外部,发达国家通过发动战争、产业转移和输出资本等手段转嫁国内矛盾,以保证自身的发展利益。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剥削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发展,一开始就具有不合理性,存在着尖锐对抗与矛盾,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中国式现代化则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原则,充分尊重并调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伟力,强调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文明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文明的利益与诉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关键问题。对此,西方国家的回答是文明之间存在等级差异,所谓的“低级文明”只有依附于“高级文明”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则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认为文明没有高低之分,各国之间只有平等交往,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添砖加瓦。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我们党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创造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成果,也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为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新形态,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