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维度

2023-02-10杨增岽严雯瀚

关键词: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

杨增岽,严雯瀚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94这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重大前沿问题。作为“六观”之一的价值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价值基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追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价值源泉,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表达价值立场,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核。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对于凝聚全体人民价值共识、在世界乱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全球变局中抓住历史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准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贯彻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根本性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历经艰难险阻,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90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此观之,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理念化也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基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18,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因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2]16。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人民主体这一根本立场。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2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日趋紧密,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站在绝大多数人的价值立场上提出的代表人类发展理想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它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目的息息相关。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共同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在14多亿人口规模的基础上迈进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其中的凝聚力、创造力是西方现代化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难以媲美的。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亿万百姓极端落后的生活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走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民生问题和巩固革命成果的必由之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全体人民戮力同心,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终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惠及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卫生服务体系,这不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这些成就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稳步发展是全体人民凝心聚力、齐力奋进的结果,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作用,促进人民群众携手共进,将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民立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就一定能克服艰难险阻。

(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38

首先,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探索的问题,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建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恩格斯也说道:“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和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全体成员将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将由理想变为现实。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的国情,持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从毛泽东同志首倡“共同富裕”,要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6]255,提出“先富带后富”;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纵观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共同富裕在历代党的领导人的实践与探索中日渐明晰,持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着共同富裕的执政理念,实地考察中国各个贫困地区的民生、民情,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7]133的目标。通过国家整体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西对口支援等方式,不断缩小区域间差距。历经八年的精准扶贫、五年的脱贫攻坚,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底,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运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贡献。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19。

首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二者的辩证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200,强调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有制约作用。恩格斯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8]说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同样具有反作用。列宁强调:“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9],即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要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生存资料消费向发展资料消费转变,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全方位改善;同时,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更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中国的治国之道不仅是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只有科学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整体跃升、行稳致远。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19

首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观点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统一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0],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第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第三,要实现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人的社会属性表明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顺应自然需要我们在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自然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界在相处的过程中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面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主动呵护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全方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上,国家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另一方面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生活上,国家倡导简约适度、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有效降低城市空气污染,实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要始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19。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情怀。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情怀便已在相关著作中凸显。其中,《共产党宣言》中谈到“工人没有祖国”[3]50,鼓励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19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民族主义浪潮兴起、世界大战蓄势待发,恩格斯坚定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高举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鲜明旗帜。由此看出,实现和维护国际和平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心愿,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始终。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力量。从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世界性难题和全球性挑战,共促世界和平与发展;到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始终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相辅相成。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契合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情怀,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始终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促和平、共享和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它体现着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与坚定理想,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根本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总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价值理念。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强国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中国要实现经济上的国富民强、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五年来,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持续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五年来,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蹄疾步稳、纵深推进改革,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要实现政治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切实维护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要实现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繁荣昌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35。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更多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中国要维护社会上的稳定和谐,努力实现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和谐局面,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设这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层面的价值愿景。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念是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概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层面的生动阐释。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社会自由和平等目标的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2]16,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人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时代以来,维护社会自由和平等是党的不懈追求,无论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自由思想充分涌动;还是倡导按劳分配原则,保证劳动者机会均等;无论是在医疗保障方面完善大病医保和医疗救助制度,给居民看病一定资金补贴;还是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城乡统筹机制的建立,缓解城乡居民在医疗资源上的不平等。这都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基本国情、放眼社会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自由和平等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2]21,保障公平正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是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达到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只有社会形成公平正义之风,让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才能确保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进程中,要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推动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是在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下进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公平正义这一法治准则,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司法机关必须依法办事,公正对待人民诉求;以实际行动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公平正义获得感。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致力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促成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是中国式现代化个人层面的本质要求。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维护世界公平正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进,这些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这些成就离不开全体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全体人民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精神体现。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道德规范。人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同时,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强调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致力于“提高全体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2]37。这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党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用它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造就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只有全体中国人民牢牢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民的综合素质才会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中国式现代化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个人层面的本质要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智慧结晶,蕴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繁荣兴盛提供了价值源泉和精神滋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其以民为本、物我合一、取用有节、大同社会等思想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源泉。

第一,汲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鲜明特征,旨在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确定了“敬德保民”的文化精神,其中《尚书》谈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达。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唐代,魏征向太宗进言:“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南宋时期,朱熹多次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明末清初,黄宗羲发表“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言论,此时的民本思想开始打破传统民本思想的界限。如今,在经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后,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前人经验,其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期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贫困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脱贫攻坚战,并在2020年底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还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安稳、幸福美好作出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1]345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阐释弘扬中华文化“重民本”的人文精神,赓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民本思想。

第二,追求“物我合一”的中和思想。中国自古就推崇“中和”理念,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早在战国时期,《中庸》一文便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达到“中和”境界,相互协调,才能保持平衡稳定的状态。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二者更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发端于远古时期,夏朝的青铜礼器标志着古代冶金技术的开端,隋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内河航运的发展,唐代开创了当时历史条件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期,其进步意义重大。此外,中国古代也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三大哲学体系,还是琴棋书画等艺术发展,都能折射出古代中国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景象。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存续千年而长盛不衰,“物我合一”两者的协调共存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之基,为精神文明提供前提条件与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对物质文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应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物我合一”的中和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足,也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让中和思想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既要不断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持续加强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彰显了中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国家层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增强,人民才能达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赓续“万物同源,取用有节”的生态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19,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便可追其根源。中华民族历来追求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早在春秋时期,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天地万物与我同源。到了宋代,司马光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告诫我们取用自然资源要有限度、有节制,保证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从古人的主张中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储存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纵使相关具体规定会以历史的条件、社会的变迁为转移,但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却经久不衰。为此,我们一定要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善待自然,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样才能天人和谐。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追根溯源,汲取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智慧,赓续古人“万物同源,取用有节”的生态观念,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党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方位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抓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对自然资源的善用、妙用,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状况,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助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倡导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19。

第四,传承“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和谐理想。中国自古以来便倡导“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种传统思想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2]278,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和合文化、大同思想”便给人类面临的难题指明道路,给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提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崇尚正义,坚持道义为先,重义轻利。相比西方国家将“普世价值”大规模推销,中国始终将“崇正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牢牢恪守“唯公然后可正天下”的价值理念。面对地区冲突的频繁发生,霸权主义行径犹存,中国先后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呼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维护人类共同家园。尚和合,崇尚和谐融洽,贵和尚中。“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最具代表性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思想的先驱。古代中国作为世界强国,从不对外侵略扩张,而是将丝绸、茶叶、瓷器等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传递给其他国家。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始终胸怀天下,将“和合”思想传播至世界各国。“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孔子在《礼记》中便描绘了大同世界的美好图景,在那里“天下为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天下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立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战略,以合作消弭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自身国富民强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为解决全球性疑难问题积极提出中国方案,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四、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51,中国人民应与世界人民携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5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国家站位和全球视野,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价值原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引领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当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价值原则

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近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道路。它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促进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但其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倾向。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提倡的“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达到抽象的普遍价值形式。具体表现为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掠夺、政治强权、军事斗争、价值渗透等,否认、排挤其他民族的文化,旨在让世界各国将资本主义价值观奉为圭臬,让东方从属于西方。与西方“普世价值”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原则,它真实地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特征,消解了西方中心主义思想,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开启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顺应了世界文明进程的新潮流。

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源自人类的共同需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的文明演进在给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也层出不穷,具体表现为全球变暖、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及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危机,各国政府开始就某些具体问题达成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应运而生。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倡导的人类共识不是只考虑个别国家的利益,而是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它旨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汇聚共识,反映了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7]425在此意义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从“整体人类”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强调全人类的共谋、共存、共生。最后,全人类共同价值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越来越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世界的和平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普遍性价值原则,展现出大国的责任担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总结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创造性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它立足于世界各国民众,并最终服务于世界各国民众。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滋养、在百年建党史中不断检验、在百年变局背景下洞察世界发展态势,历经多年思考给解决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提供的价值支撑。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宽广胸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家国一体的天下观,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家国一体的天下观,是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当代体现。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长沙主持新民学会新年会议,讨论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共同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最初表述。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上的骁勇善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作出杰出贡献;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基于“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号召要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放眼世界、放眼未来”[6]300的理论,他在设计三步走战略的宏伟蓝图时将中国发展同世界和平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三个代表”时期,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就要进入一个新的世纪,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12]这体现出他把中国问题与世界变化紧密联系起来的全球视野。21世纪初,胡锦涛同志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包含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内容。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主张世界各国应坚持共享共商共建的全球治理观,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担当,为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7]475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凸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反映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向,而且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其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接踵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规模巨大、数量繁多、影响颇深,“黑天鹅”事件的频繁出现、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大挑战、俄乌冲突等国际事件的持续发酵,都在给各国政府敲响警钟: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只关注本国利益不兼顾国际共同利益一定会面临重大风险。因此,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积极应对,就其必要性而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倡导并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大势所趋、人民民心所向、国际环境所需。

其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鼓励各国依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不要为西方现代化道路所困。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我们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积极倡导每个国家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去推进社会发展、追求人民幸福。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人类社会谋进步、世界格局谋发展,不论是与世界各国分享减贫经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贯彻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就其重要性而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国际格局层面的重要特征,它突破了西方价值观的局限性,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其三,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求。它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凝聚的价值共识,是人类跨越地区与种族之间的阻隔,实现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结果。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在长期的政治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认可,它符合人类社会的物质利益、政治生活、社会建设、文化发展、生态文明的相关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客观需要。就其可行性而言,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世界现代化道路上达成的价值共识,符合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求,为解决世界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问题提供现实可能。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以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为价值基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汲取养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高度的政治自觉、巨大的政治勇气、强大的战略定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把握时代脉络,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聚世界人民共识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四者共同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它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优秀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唯有行而不辍,必然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