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本土资源 助推文旅融合
——以《湛江晚报》专栏和系列报道为例
2023-02-10谢求真
谢求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及文旅融合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广东《湛江晚报》立足和深挖本土资源,精心策划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助推湛江“出圈”。
一、《名人与湛江》专栏丰富湛江游、老街游的文化内涵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名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他们身上所携带的正能量,往往影响着所在城市的品格。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名人的作用不可小视。
2019年4月25日起,《湛江晚报》重磅推出《名人与湛江》专栏。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名人与湛江的故事,《湛江晚报》特地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他们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的史学博士、硕士组成,专栏主持人由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钱源初担任,广州湾研究会会长、湛江晚报新闻部主任编辑何杰为专栏策划人。该专栏一共29期,其中13期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抗战期间,他们都在广州湾留下了足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的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断。广州湾是法国租借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动荡的抗战期间,经历了一段十分短暂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盛。在广州、海南、香港相继沦陷后,其成为国民政府在南中国地区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除去被葡萄牙控制的澳门),是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海上通道(与空中通道“驼峰航线”、陆上通道“滇缅公路”齐名),是战时中国军事物资和生活物资的重要补给线,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门户。此外,广州湾几乎是广东、海南、香港沦陷区难民取道逃往国统区的唯一通道。因此,彼时的广州湾也被称作“中国的卡萨布兰卡”。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广州湾,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人士、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例如: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政治家、华裔女杰陈香梅,著名剧作家夏衍,作家许地山,京剧名家梅兰芳,科学家高士其,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高其峰、关山月、赵少昂、杨善琛,香港影剧界名流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吴楚帆、张瑛……当时的广州湾,可谓群星闪耀。专栏主要撰稿人钱源初博士搜集了很多珍贵史料,有些史料例如陈寅恪逃难广州湾的一些细节都是首次披露。在他的笔下,反映了当时广州湾“战时繁荣而贫瘠的‘孤岛’”的境况,情景再现了他们当年在日寇铁蹄下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这些名人抗战期间在广州湾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都是值得我们深挖的宝藏和富矿,都是留给湛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段历史的“唯一性”“独特性”,同时也是与其他城市旅游业与众不同的、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丽娜指出,在近代史上,广州湾作为租借地,既是南方抗战文化宣传的重要据点之一,对于保存岭南文脉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中法关系的见证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湛江因这段历史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周边城市的城市文化。具有糅杂性、包容性的特征,这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历史遗产。
2020年6月,悬疑网剧《隐秘的角落》播出,迅速把湛江变成一个网红城市,赤坎老街也因此迎来“高光时刻”,走进老街打卡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202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湛江甚至以话题#隐秘的角落取景点国庆客流暴增#175万点击率,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三名。2021年初,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评比,湛江获评“新时代·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赤坎老街更是一跃成为“中国最美网红打卡地”。如何让网剧带来的“热度”增加“厚度”、让网络“流量”变现为游客“留量”、让“网红”持续“长红”?《湛江晚报》的《名人与湛江》专栏中关于广州湾——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隐秘的角落”的每一篇文章,顺理成章成为现成的旅游解说词,从而丰富了湛江游、老街游的文化内涵。“名人效应”转化为旅游资源,“名人”助推湛江“出圈”成为可能。因此,《湛江晚报》的做法恰恰契合了当地文旅部门以大文旅开发的理念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为经济腾飞增添新动能的理念。
二、《赤坎老街焕新记》系列报道讲好文旅融合湛江故事
如果说广州湾这段历史是滋味醇厚、令人回味无穷的老酒,那么,赤坎老街就是承载它们的一个古朴精致的酒瓶。
2022年3月,湛江吹起了全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号角。2022年6月30日,湛江市城市更新局在其官网发布了《赤坎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更新规划与城市设计(草案)》公示,欲将赤坎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湛江城市活态博物馆,全景呈现古商埠地区的历史文脉。2022年11月8日,赤坎区人民政府在其官网发布《赤坎区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项目改造方案公示》,指出“积极开展赤坎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整治工作,有针对性地恢复街区内历史文物建筑风貌,进一步完善街区配套设施、盘活街区文化旅游资源……”赤坎将按照“修旧如旧、旧建新生”原则,对老街的一群历史建筑、两个码头、一串古井、一系列展馆进行改造盘活,全力修复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文物建筑,通过以点串线带面,活化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促进全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湛江晚报》积极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顺势而动、应势而为,从2022年11月22日起,以《赤坎埠古码头旧址(三号)(肩)尘封三十年 如今露真容(主)》为开篇,推出了《赤坎老街焕新记》系列报道,当中有工程进度、有人物专访、有情怀、有话题、有思考。直至2023年6月,该系列报道共出了14期,全部以跨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现了有故事的、烟火味十足的赤坎老街。
新闻佳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赤坎老街焕新记》系列报道的采、编、发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以采写为例,系列报道的主创人员之一——记者刘金凤长期专注于本土文化艺术领域报道,在该领域有深厚的人脉资源积累。她利用这个优势,通过探索“媒体+社群+项目”的方式,组建了“赤坎老街焕新记”微信群,群友老中青三结合,大致分为几类:一是专家学者、书画家;二是赤坎老街的老居民;三是项目设计承建方;四是热心老街活化的年轻人。群主围绕老街修复活化新生的主题适时抛出的话题,大家在群中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某种程度上为老街焕新提供了思路。微信群搭建起了民间与政府、项目方之间的沟通桥梁,让项目接受群众监督,保障项目健康推进。在深耕该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她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常常不是在老街,就是在去往老街的路上。她从老街居民口中挖掘细节与记忆故事,用散文的写法,真实描绘了老街历史以及人文风貌,带领读者在阅读中了解自己所在的这个千年古商埠的故事点滴,觅得美丽乡愁,引发共鸣共情。文字生动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三、专栏和系列报道的传播效果
该系列报道经湛江日报社全媒体矩阵首发和搜狐网、腾讯网、南方网、湛江新闻网转发后,引发社会各界对赤坎老街持续广泛的关注,赤坎老街热持续升温。赤坎区文旅部门趁热打铁,主办了新春文化集市、五一文化集市,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到老街打卡消费的热潮。每逢节假日,老街游人如织,当地社区党员志愿者甚至放弃了休息,义务当起了讲解员,带市民游客边逛老街边讲述广州湾历史、名人与广州湾的故事。“老街原创音乐会”“龙腾狮跃庆元宵”“国际鲎保育日·守鲎未来”……各种活动也利用赤坎老街这个平台不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老街+”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老街还吸引了更多坚持本土原创和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进驻创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岭南集团、民大集团等大企业也前来考察,欲加盟老街文旅开发,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老街修复活化中。赤坎老街,由“火起来”变“活起来”。
今年3月22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特别支持,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主办的“相约红树林之城”首届广州·湛江文化产业发展对话在湛江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文化产业如何让城市活起来、美起来、强起来”“如何推动湛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前来参加对话活动的上海大学博导、澳门科技大学博导、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健;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作家、画家、书法家、人文纪实摄影师林帝浣(小林老师)等嘉宾到位于赤坎老街的古码头、广州湾商会旧址和静园参观调研,为湛江文旅高质量发展、赤坎老街如何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打造湛江旅游新名片等出金点子、提供了新思路。《湛江晚报》第一时间加大报道力度,为“赤坎老街焕新”鼓与呼。
《湛江晚报》还积极探索“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的模式,全面拓展宣传推广平台。今年4月25日,湛江日报社牵手赤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在其旗下网站湛江唯食网合办了“千年古商埠·赤坎老街”栏目。该栏目不定时推出,至今已经推出19期,读者网友打开手机,就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的方式了解赤坎老街各建筑物的前世今生、解锁赤坎老街“火之谜”,从而探索了一条唱响湛江文旅“好声音”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