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下的浅思考
2023-02-10王战龙
王战龙
信息时代,正在颠覆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快速迭代,不但重塑着我们的阅读习惯,更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这是时代抛给所有媒体从业者的“天问”。
未来已来 媒体重塑迎风而起
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清晰地预见:“第三次浪潮已经粉碎第二次浪潮时代落伍的信息结构,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系统。”
如果以互联网为坐标,国内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追溯至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创办人民网的前身——《人民日报》电子版。此后一段时间,媒体“融合”风起云涌,从借力搜狐、新浪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发声,到建立各自的网站,开始了媒体的“第一次浪潮”;
2009年,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2011年,腾讯推出智能终端即时通信程序“微信”,传统主流媒体也进入了抢滩微博微信的“第二次浪潮”;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
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媒体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也从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报纸、电视台、网站等传统主流媒体集结主力,挺进主战场,全力以赴打造“客户端+第三方平台+服务”的新媒体矩阵,以期紧随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步履,在千帆竞秀的改革浪潮中挺立潮头。
纵观全市土地流转工作的实践,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在少数地方也存在着因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户恋土情结较重、农民对土地流转价格预期过高等而导致土地流转不畅,以及违背农民意愿、采取行政手段搞土地流转、“非粮化”、“非农化”倾向严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并不突出,但其实是矛盾被暂时掩盖,尚未充分暴露;有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或者目前在其他地区比较突出,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为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起关注。
在转型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标杆和亮眼的做法,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新媒体要新 拒绝报纸电子化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6.6亿人。客户端、官方微博、官网微信、抖音、头条号等新闻媒体产品已经成为媒体的标配。但在浏览时,你会发现,虽然经过多轮的厮杀和洗礼,但很多媒体的新媒体产品依旧是“单向思维”,等同于“电子化报纸”。
表现一,标题报纸化。标题等于报纸“引题+主题+副题”罗列,没有根据新媒体特点拟定标题,以空格代替标点符号等;文章排版报纸化,延续报纸的首行空两格、字体颜色随意、重点内容不突出等;一篇稿件打天下,微博、微信、客户端稿件一模一样,没有根据不同平台需求量体裁衣。
其实,早在微信公众号发展的草莽时期,许多10万+爆款微信公众号的操作方式,就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物理路径”——根据手机屏幕的特点,“美编”微信公众号文章,比如,标题不超过25字、内文字体大小、颜色,字间距、行间距、段间距、重点内容都“站在用户角度”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和规范。
表现二,用户思维等于用户要求。把用户文章“原汁原味”发表,要么是工作总结的复制粘贴,要么大段无意义的人名职务介绍;将“随时刊发,无限刊发”作为与用户单位合作的“满满诚意”,事无巨细,均以新闻之名刊发,美其名曰用户要求。
不论是媒体从业者还是外围观察者,可以达成一致的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品牌的权威性,二是采编团队的专业性。
正是因为媒体从业者透过表象洞察本质的眼力、不辞辛劳深入群众的脚力、捕捉亮点直抵根本的脑力、一字千钧纵横捭阖的笔力,才使得媒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独树一帜,成为屹立于“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岿然不动的优质内容创作者。
表现三,媒体方式表达“单行道”。不重视或者缺乏与读者、受众的互动;在第三方平台开辟通道,却不研究第三方平台的运营规则;“重内容,轻传播”,没有进行“新闻点”的二次创作三次创作。这里有操作方式的老套,有思维方式的固化,有对转型阵痛的胆怯,有考核指挥棒的老化,也有对信息化疾速发展,如何应对的迷惘。
“我们首先要思考,我们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把他们带到哪里去!”用户思维的极致者乔布斯这句话值得所有媒体从业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
我们就是未来 媒体创新正当时
回到问题的最初,传统主流媒体距离新型主流媒体有多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型主流媒体之间有哪些共性和差异?
首先说共性,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主流媒体“初心和使命”没有变,承担的职责没有,要沟通的内容没有变。
既然“根”未变,那么“变”在哪里?变的是“形”,是传播的载体,是表现的形式。
据此,有粗浅的几点建议,供批评指正:
建议一,突出媒体的差异化,以本地需求为基础,深挖与本区域内相关联的人和事,夯实媒体立足本地的根基;
建议二,健全新媒体执行手册,熟稔第三方平台的运行规则、受众分布、阅读习惯,据此制作“有的放矢”的新媒体产品;
建议三,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立足本职,创作更多的优质内容,一方面也要将新闻产品化,加大新闻推广的方式和力度;
建议四,成立新媒体研究院或者实验新闻攻坚小组,专业对接外围前沿技术,进行多方面的媒体传播实验,前瞻性布局媒体传播新赛道;
建议五,打造开放式媒体平台,给“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受众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平台,让受众有发声的机会,更有成为新闻写作者的机会,有参与感,更有沉浸度;
建议六,深化媒体的服务功能,加速新媒体+“服务”的转型速度,强化与本地服务平台的互动和深度融合,“形成新型主流媒体融入政府信息发布、生活服务资讯和电子商务的创新机制,使新型主流媒体嵌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生态”。
综上所述,传统主流媒体涅槃新生为新型主流媒体,要立足优势,葆有好奇之心,传承不守旧;要补齐短板,借势科技发展,创新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