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中的 廉洁文化样态与当代启迪

2023-02-10刘立成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气象

刘立成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求我们直面中国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廉洁文化建设之道;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学习一些好的做法,在新时代予以弘扬。

楹联俗称对联,可以定义为汉语言民族的应用性文学样式,其以两组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为表现形式。因为过去常将联语平行对称地粘贴或携刻在门楹廊柱上,所以也称“植联”。除此之外,还有“对子”“对语”“对句”“联语”等称呼,专门用在春节的“春联”,又称“桃符”“门对”等等。[1]较早对楹联特性进行揭示的现代学者刘大白说:“联语总不出诗篇底范围,可以说是诗篇底一种。”[2]从周朝起,官方号召民众每逢年节岁尾,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最早的桃符,是造纸术之前的楹联了。[3]五代十国末期,楹联就开始产生了。明清时期,尤其清代是我国楹联的一个繁荣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楹联的广泛应用,名家辈出;楹联形式多样化;清代楹联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根据《对联书目举要》所列举的植联专著中,清代以前的有八种,而清代有三十八种之多。

中国古代气象楹联很多,所谓气象楹联就是包含由气象或者与气象相关的文字,并具有楹联一般特点的楹联。中国古代气象楹联具有多种效用,但比较多地被用作表达廉洁志向、阐明廉洁观念、涵养廉洁习惯、传达廉洁思维,本文从丰富的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中撷取部分内容,探讨其如何从上述四个方面传播廉洁文化思想,同时探讨其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怎样的启迪。

一、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以表达廉洁志向来传播廉洁文化

这种传播方式一般是通过各级官吏的署联来实现。在府衙的署联中,作者往往通过气象楹联来表达自己的廉洁志向,这种楹联也有点类似政治宣言的味道。

通过气象楹联来表达自己的廉洁志向,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通过表达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来宣示廉洁志向。例如,湖南巡抚署联中就体现了一种体恤民众的为政思想:“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只要百姓的日子能安居乐业,生活像墙那样稳定,即使衙门里寒冷如冰,那也算不得什么。这体现了官员对百姓的体恤和关怀之情。

第二类是通过表达执法必严的政治主张来宣示廉洁志向。在山西平遥古城县衙正北仪门两柱楹联,便是以气象现象来表达政治主张:“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意思是说,对待普通百姓,为政者应当四时如春,像和风甘雨那样地温和;对待违法乱纪者,为政者则要像烈日严霜那样地无情。

第三类是通过表达公私分明的政治立场来宣示廉洁志向。清代名吏余小霞任桂林知府时,在衙前自撰楹联:“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楹联字句之间,公私分明、大义凛然,透出撰联者的无私、无畏。广东巡抚署联则为:“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这体现了为官者的志向,那就是要像秋菊那样有一颗淡然之心,梗骨枝瘦又何妨;要像梅花那样有一股清正廉洁之风,天寒地冻也无惧。

第四类是通过表达宽严相济的政治手段来宣示廉洁志向。明朝永乐年间一个叫汤信的知县所写的县衙联:“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从这一对联中可以看出,此人为官清正廉洁,颇有胆量。不畏强势,公正地处理了前任知县不敢过问的一个大案,就是豪门大族林之奇强占凶殴一案,得到了当时巡按御史邓名廷的敬重,也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由于有如此声名,所写的这副对联,更觉得联见其人。他的当官之道就是:该严明的地方,绝不明哲保身,该宽容的事情,决不徇私枉法;自己也决不半夜三更收受不法之徒的钱财,若受了,真该天诛地灭!

二、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以阐明廉洁观念来传播廉洁文化

这种传播方式一般是通过在庙宇、城楼等悬挂气象楹联来实现的。

首先,在一些庙宇上的气象楹联中多阐明廉洁观念,可以使人们瞻仰时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影响。例如,在苏州的一些龙神庙、风神庙、太阳宫等地方的楹联就有所体现。苏州龙神庙的楹联:“九土足农田,但期膏不下屯,霖雨偏敷天下望;三吴称泽国,更愿流无旁滥,江河长向地中行。”苏州风神庙的楹联:“龙虎忌争行,廿四番花信吹余,致雨兴云,勿张旗鼓;豚鱼占利涉,七二候箕神簸后,飞刍輓粟,好送帆樯。”苏州太阳宫的楹联:“光天开纠缦之祥,雨非恒雨,旸非恒旸,二十四气成四时,群生并茂;化日衍舒长之祚,朝不废朝,夕不废夕,三百六旬有下日,庶绩咸熙。”这些气象楹联中,大量使用“冷”“冰”“和风甘雨”“烈日严霜”“寒”“春温秋肃”“霖雨”“致雨兴云”“雨非恒雨”等气象词汇,而每副楹联的意思又都是借这些气象词汇表达了与之相关的廉洁观念或者主张。一般的“和风细雨”“春温”“祥云”“冬日”等内容,多表达美好的政通人和、勤政爱民的思想或者政治主张;而像“冷”“冰”“烈日”“严霜”“寒”“秋肃”等气象词多用来讽刺为官者对民众的苛刻或者是形容法律的严酷,有时也会用于对一些贪官污吏的嘲讽或者是对官员的一种警诫。

其次,除了衙门、庙宇有这类楹联外,在一些城楼、风景名胜之处也有这类楹联出现。如,清张绍华题镇江北固山多景楼:“杯酒吊南朝空余半壁残山长向中流作砥柱;梯云登北固愿借一杯甘露化为霖雨洒苍生。”上联写登北固山之感,登山远眺,想起南朝旧事,六朝繁华,也只半壁江山,全靠长江作天险。下联则联系到“甘露寺”,一般会令人想起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但是作者只用甘露寺的字面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代百姓的关怀。

三、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以涵养廉洁习惯来传播廉洁文化

一些文人以撰写气象楹联为雅好,通过撰写气象楹联逐渐涵养自己的廉洁习惯,从而传播廉洁文化。这在清齐彦槐等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齐彦槐(1774-1841),清金石学家。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江西婺源人。清嘉庆进士,做过知县、知府,专心为民谋利,民称“齐青天”。后去官居宜兴。以诗文书法鉴藏闻名于世,诗学韩(愈)苏(轼),文师桐城,尤擅骈体律赋,善楹对。有《书画录》《双溪草堂诗文集》等,楹联著述有《梅麓联存》。齐彦槐创作的气象楹联比较多,以下几则比较有代表性。

几生修到梅花骨;

一代争传柳絮才。

——赠张襄,参戎张丽坡之女,曾就教于齐

时雨时旸,玉女铜宫皆有庆;

好人好事,桥蛟山虎总无惊。

——题宜兴城隍庙

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曾经在福建松溪县学明伦堂题写这样的对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感。”教育学生要养成廉洁的习惯,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员。

四、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以形成廉洁思维来传播廉洁文化

古代对联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对得上好对子就像歌星一样受人追捧,被看作“神童”级人物。借助撰写气象楹联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还十分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廉洁思维,进而传播廉洁文化。

首先,运用民间最喜爱的节气对联的方式,十分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廉洁思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老少皆宜的生活准则。把这种十分流行的节气文化以十分流行的对对子文化去传播,去推动,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游戏”。

比如,民间最盛行的方式就是讽刺式的痛打落水狗。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又比如,清人叶初春在广东做县令时,贪赃枉法,正月十五观灯这天,一灯棚挂出一联:“霜降遭风,田野难容老叶;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用节气和节日特点,嵌姓名,指桑骂槐,痛快淋漓。

其次,以气象词汇如清风等自我嘉许或者褒奖他人以树立楷模,倡导实行。如,清代贵州巡抚署斋联: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

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又如旧县衙联:

事到眼前明似雪;

民从心上养如春。

又如:

三秋刚报赛,休辜美景良辰,请先生闲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

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都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

这是清代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徐士林写的一副府衙联。徐士林是进士,曾在沧浪亭设宴款待士绅们,在酒桌上规劝大家节俭。上联是说三秋后与下属们闲谈,其内容多半是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其民风民俗的起源与沿革的情况;下联是设便宴招待来宾,为老百姓做出表率,不要随意铺张浪费,竞相比富。

五、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传播廉洁文化的当代启迪

(一)传播学的“培养理论”视角的观照与启迪

“培养理论”或者称“涵化理论”,[4]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教养理论、涵化分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G.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并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

从传播学的“培养理论”视角出发,中国古代气象楹联借助“对对子”和节俗气象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方式传播廉洁文化,形成人们讲求廉洁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产生了极大的“培养效果”。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创新性地运用气象楹联这种仍受欢迎的传播载体向城乡人民传播廉洁文化。

(二)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观照与启迪

“使用与满足”理论[5]是1974年由E.卡茨提出的,这一理论改变了以前仅仅从传播者或传媒的角度出发研究传播效果的做法,而是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主要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受众的什么需求。

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出发,中国古代气象楹联遍布庙宇、官署、戏台、园林、居室、学堂、灯棚等各类场所,作为古代基于特定的廉洁文化传习的需求动机来“使用”的媒介,使人们了解、学习、传承廉洁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该从中受到启发,改造、发展气象楹联传播方式方法,如湖北省汉川市气象局建设了“气象廉洁文化主题教室”,通过悬挂当地诗联学会组织创作的当代气象楹联,阐释气象楹联与气象廉洁文化的关系,传播廉洁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廉洁文化的需求,吸引全国各地人士前来参观体悟,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三)“融媒体”时代视角的观照与启迪

融媒体,是指融合了传统媒体(纸媒、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微博、短视频等)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态,变单一媒体的竞争力为发挥多媒体共同竞争优势,使传播功能、传播手段、传播价值得以全面提升,达到1+1>2的效果。[6]我们正步入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既有广播的迅疾、便捷,也有电视的直观、立体,还有互联网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其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的发展,促进楹联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播,使气象楹联的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并越来越成熟。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覆盖和微信的普及,几乎所有楹联包括气象楹联创作者都加入了网络对联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学习创作、发布作品、参加活动等,网络对联和传统对联之间的界线完全被打破,网络成为对联界几乎所有创作者们的交流平台。

从融媒体时代的视角出发,中国古代气象楹联在当前大力倡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更加受到当代关注,其传播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传播落地效率更高、传播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应该进一步更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中国古代气象楹联中汲取养分、涵养心灵、升华境界。借助融媒体网络社群使作品走向人民大众,线上线下形成合力,使中国古代气象楹联所涵养的廉洁文化一点点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逐步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气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孔府的年节楹联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对联知识小问答
我与楹联缘不浅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