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不同特质 培养构段智慧
2023-02-10李忠琼
李忠琼
[摘要]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小学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开始逐步从字词、语句过渡到段落和篇章。段落作为语句和篇章之间的連接点,其主要是由若干富有逻辑关系的语句组合而成。相比语句,段落的表达更加翔实、全面,语意也更加饱满。研究提出要紧扣不同的构段特征,洞察内在的构段密码,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构段智慧的形成。
[关键词] 把握特质;构段智慧;明确认知;综合能力
语段是学生从字词向篇章过渡的跳板。三年级开始了系统化的习作训练,对语段的感知、吸收和创造要求更是水涨船高。阅读教学中的语段教学究竟该如何教?笔者就以这个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总分式”语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洞察内在层级,迁移要点式的总分构段方式
从总分式的结构特征来看,其核心在于“中心点+分述点”,且“分述点”能够从不同的维度来展现或者印证“中心点”。因此,在学生初期接触“总分结构”时,教师就需要先厘清这一构段的形式特点,把握分述部分的要点,从而引领学生在感知和梳理的过程中,将总分结构的思维图式镌刻在学生意识深处。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海滨小城》中描写“庭院”的语段为例,作者先开门见山写“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然后分别罗列了“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等亚热带树木,紧接着重点聚焦桉树的香味、凤凰树的繁茂。整个语段的着力点非常清晰而明确,即“很多树”。怎么多呢?多到什么程度呢?作者紧扣这一点,分述了三个要点:其一,树木的种类很多;其二,通过桉树的香味浓郁,凸显树木很多;其三,重点介绍凤凰树生长之茂盛,通过红花开满整个小城,凸显树木很多。细细看来不难发现,作者分写的几个要点,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想当然地随便乱写,其中包含的言语思维非常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积极借鉴。
如为了表现海滨小城的树木众多,常常会从惯有思维入手,局限在数量上做文章,而作者所罗列的三个层面别具新意,先从大概念中的“种类”入手,种类繁多,树木数量之多,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再从浓郁的“香味”展开描写,将视觉转移到嗅觉,丰富了语段表达的内在感觉系统;而最后“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既有夸张,又有比喻,并没有直接写树多,而是选择了一种树木的开花状态,属于典型的“以小衬大”。
如此解读,总分式结构中蕴藏的言语思维可谓丰富而精妙,教师顺势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展现小城中的树木之多呢?如树木花朵或者叶片的不同,以在美景中体现树木之多;从不同的生长姿态入手,在一片新奇中凸显树木之多;从不同的用途入手,以展现树木之多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二、梳理内在联系,迁移对比式的总分构段方式
对总分式的语段,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知误区,即只要紧扣中心,分述的部分相互之间是并列关系,以展现不同的维度,就能以全面立体化的视角来印证语段表达中心。事实上,严谨的总分构段方式,分述部分的内容不是随意选择的,不仅承载着回应中心的作用,其内部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三年级《海底世界》一文为例,为了展现海底世界各种动物各自不同的活动策略,作者先以“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作为语段的开段中心句,确定了这段话的描写对象为“动物”,描写方向为“活动方法”,而展现的价值点则在于“各有各的”。紧扣这一中心句,作者又鲜活罗列了“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梭子鱼速度很快”“乌贼和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贝类巴在轮船底下”等不同的“活动方法”,可谓千奇百怪,读来不禁令人大呼神奇。
从内容层面整体审视,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式的语段,既有明确的中心表达点,又有不同维度的典型事物;细加考量还能发现,分列的四种动物中“海参”和“梭子鱼”都聚焦活动的速度,一个“靠肌肉伸缩”爬行,速度相对较慢,一个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甚至还能比“普通的火车速度快”,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乌贼章鱼”和“有些贝类”,则又从活动方式的繁、简层面展开了对比,一种是“借助水的反推力后退”,一种则是“自己不动,做免费的长途旅行”,其最终的表达指向,旨在凸显该段的中心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如此分述,各种动物的选择就不是各行其是,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避免了表达上的平铺直叙。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环节落实这一语段的教学:首先,紧扣语段中心句,明确语段的整体性表达内容,然后相机梳理每一句分述与中心价值点之间的联系,感知语段内部的逻辑张力,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次,在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时,重在指导学生选择分述事物之间的对比性关系。以模仿描写公园中的一处景色为例,很多学生习惯于随便从景点选择几种事物,而这些景物中有的毫无联系,有的甚至有交集、有重复,因此教师要点燃学生的对比性思维,尝试从色彩的变化、高低的不同、软硬的触感等不同维度展开辨析,将校园景色中的特点,能够在最为典型的事物中得到体现。
这一案例的教学,无论是阅读感知和吸取,还是写作表达和倾吐,教师都以“总分式”的语段为基础,将着力点聚焦在语段分述的对比性思维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同时高效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发展。
三、关注内在感受,迁移联想式的总分构段方式
总分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构段方式,呈现的是语段的外显结构,但这种结构需要有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达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段的形式外衣,同时也要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度,从内容描写的维度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
以三年级《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为例,在描写“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这段话中,作者先后罗列了“走在公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在水塘边散步”等不同的场景,分别展现了“鸟叫”“虫鸣”“蝈蝈叫”等不同的方面。
这一语段中,作者的表达可谓匠心独运:首先,三种不同的场景,三种不同的动物,对应了语段中“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这一表达中心,彰显出总分式语段的典型特点。其次,作者在描写不同的动物时,还运用了联想的表达策略,用“叽叽喳喳”来展现“鸟叫”的声音;用“唧哩哩唧哩哩”重现“虫鸣”的状态;同时,还将“蝈蝈叫”的状态,想象成“歌唱”,最后以设问句“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将这些动物叫声中可能包裹的内涵和盘托出,最终解释为“我在歌唱,我很快乐”,将涌动在作者心中的真挚情感完全凸显出来。
纵观整个语段的表达,整个语段都呈现出由浅入深的状态,在总分语段的结构上,展现出独特的一面。教学这一段文字时,教师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帮助学生抒发感受的意识,即不仅写眼中所看、耳中所听,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其次,在抒发感受时,要能够紧扣分写事物的特点,不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这种联想类型的总分语段,可以重点描写秋天植物的色彩、雨过天晴或者大雪过后的自然景色等,尝试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将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升级。
四、明确逻辑脉络,迁移列举式的总分构段方式
总分的构段方式,分述板块的要点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要点不仅要能够对应语段表达的中心,同时还需要建立在统一的逻辑脉络上,才能让分列的内容形成以语段为抓手的有机整体。
以四年级《花钟》第一自然段为例,作者以“不同的花儿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中心,以一天的时间为序,分别列举了九种花朵的开放状态,是典型的列举式的总分结构。这一语段的教学,除了要感受“总分”结构的一般特点,同时又要彰显出独具魅力的教学价值:首先,列举事物的逻辑点非常鲜明,即以“时间为序”。为什么要以时间为序呢?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钟”,其表达的核心就在于展现不同的花朵,在每天开放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只有紧扣时间的序列,才能与文章表达的中心联系起来。试想,如果依照花朵的种类划分,就与“花钟”这个表达中心脱离了联系。其次,作者在描写具体花朵开放状态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选用的词语也各不相同,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花名入手,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如“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既然是“睡莲”,在作者表达的潜意识中就认为,没有开放时就属于“睡着的状态”,而开放了则是“从睡梦中醒来”,这不仅与花朵的名称相辉映,也使得表达更加富有生趣。再比如“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句,“昙花”最大的特点是花期很短,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运用了“含笑一现”的方式加以描绘,与上文中的“睡莲”一樣,形成了异曲同工的表达效果。
由这一典型的语段入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与这种总分结构相匹配的素材内容,如班级中学生的不同类型,天空中不同形状的云朵,火车站旅客等车时的不同状态……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语段顺序,先用一句高度概括、凝练的语句总述特点,再明确分类细述的依据和线索,最后借助具体典型的例子进行详细阐述和表达,使中心意思得到进一步印证。
[参考文献]
[1]牟原喜.小学语文学科内整合的策略思考: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四年级写景文为例[J].语文知识,2017(20).
[2]张鑫凤.先画后写 先段后篇 先仿后创: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7(Z3).
[3]罗丹红.追寻三年级总分语段教学的“三味”[J].小学语文教师,2018(04).
[4]陈怡佳.指向学习进阶的小学语段教学方法思考[J].小学语文,2020(11).